am928 发表于 2025-3-23 12:20:13

探索印度古代五明学术: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与内明的深度解析

五明

郭元兴

五明(全称为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其一为声明,主要是解释字词、区分名目等;其二为工巧明,包含伎术机关以及阴阳历数等方面;其三为医方明,涉及禁咒驱邪、药石针艾等内容;其四为因明,用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其五为内明,旨在探究畅达五乘之理以及因果的妙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对菩萨的求法进行了解释,菩萨需要去求取一切的菩萨藏法以及声闻藏法,还要求取一切处论和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在这当中,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内明的范畴,而一切处论包含声明、因明、医方明,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则是工巧明。所以,五明把大乘菩萨所学的全部学术都涵盖在内了。

《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对声明内容的解释具有六相:其一为法施设建立,其二为义施设建立,其三为补特伽罗施设建立,其四为时施设建立,其五为数施设建立,其六为处所根栽施设建立。法施设建立指的是名身、句身、文身等的构成。名是人们对于事物或现象在认识上所形成的概念(想、或名辰)。名的构成,是通过按照构词方法所成立的字来实现的。梵文的构词基本单位是字界,字界加上字缘就构成一个字的支分(语基),支分再加上转声(语尾)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词。用词语来叙述事物,意义完整的,就称为一句,也称为章,文指记录语言的字母。梵文字母里有十四个元音,三十三个辅音,总共四十七个字母。元音能够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辅音必须附加元音才能构成一个音节。在法施设的建立里,名、句、文各自以多数进行总合来说,就被称作名身、句身、文身。义施设的建立指的是对字义的一种分类,其与中国古代的字书《尔雅》有相似之处。《瑜伽师地论》中列举出了十种义,到了公元九世纪的时候,一些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学者编纂的梵藏《名义大集》已经将其分为二百余门了。补特伽罗施设建立,即名词等存在男声相、女声相以及非男非女声相,同时动词有初士(第三人称)、中士(第二人称)和上士(第一人称)的区别。时施设建立,指的是动词的时态等方面的变化。在梵语文法中,有十罗声,其中六罗声属于时态。

《瑜伽师地论》中列举了过去、过去殊胜(即差别),还有未来、未来殊胜,以及现在、现在殊胜,这些就相当于表示时态的六个罗声。数施设建立指的是名词等存在一言、二言以及多言的分别。处所根栽施设建立指的是印度关于梵语文法等方面的各种论著,其中处所是根本论的意思,根栽是支分论的意思。窥基、道伦和义净等人有记述,声明根本论的处所是有四的。其一,劫初时梵王造出了一百万颂的声明论;其二,在那之后帝释将其略为十万颂;其三,接着迦多设罗(或迦单设罗)又把它略为一万二千颂;其四,最后波你尼再次把它略为八千颂。在玄奘所处的时代,前面的两种论已经失传了,只有后面的两种论还在流行。其五,宣说,指关于动词的变用方法以及第一性语尾的附加方式等。5. 《温那地论》有二千五百颂,义净传为一千颂。

https://img1.baidu.com/it/u=3335622846,49221699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181&h=500

以上五论据是义净所说的在印度学习声明开始时必修的论典。关于修学的年限,《悉昙章》大概需要六个月,声明《略诠》大约需要八个月,后三种则约需三年。据义净所言,在此之后要学习阇耶昳底所作的《苾栗底苏呾罗》,这部论典有一万八千颂,大概需要学习五年。其次要学习钵颠社罗所造的《波你尼经释》,它有二万四千颂,需要学习三年。护法菩萨的《杂宝声明论》最后,根据玄奘的传说有二万五千颂,而义净传说是一万四千颂,不过是以本颂为伐呵利所创作的。玄奘和义净两家对于这一部书的传说存在似乎相互抵触的情况。然而,我们了解到护法大概在公元 555 年前后去世,而根据义净的传述,伐呵利在公元 650 年左右去世,其时代明显比护法晚。所以,护法的著作应当先出现,之后伐诃利才是对其进行编订或撮要。关于声明论的著作大概以护法的这一部论为达到最高境界之作了。

汉文关于声明的著作传译比较少。在唐代,有智广的《悉昙字记》;在宋代,有惟净等编的《天竺字源》,它们都属于《悉昙章》一类。西藏方面对于声明论的翻译较为完备,重要的著作像波你尼、月官、辩才天女和迦罗波的各种记论和经,都有译本。此外,金师子的《黄金藏》、檀真的《诗镜》等也有译本。西藏历代佛教大师关于声明的着述也很丰富。

佛教中关于“因明”的系统叙述,最早出现在《瑜伽师地论》中的《闻所成地》一段讨论因明的文字里。《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因明,实际上是一种辩论的方术。因此,书中用与辩论有关的七事来解释因明。这七事分别是论体、论所依、论处所、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和论多所作法。现存汉译本中有传说为龙树所作的《方便心论》以及《回诤论》。从书的内容去看,其不会比《瑜伽师地论》问世更早。无着所著的《显扬圣教论》中关于因明的部分全部引用了《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并且没有进行任何改动。然而在《集论》中则有了略微的发展。世亲那个时候,据说他有一部名为《论轨》的著作。真谛所翻译的《如实论反质难品》,也被标为世亲所著(据说《如实论》原本依据达摩笈多的传说有二千颂)。这些就是公元 500 年以前的佛教因明著作。公元六世纪初,佛教因明学者陈那出世并改订作法,大约将其分为三支。他所制的因明论典共有八部,其一为《观三世论》,此论有西藏译本;其二为《观总相论》,由义净翻译;其三为《观境论》,也就是《观所缘论》;其四为《因门论》,西藏译本作《因轮》;其五为《似因门论》;其六为《理门论》,由玄奘翻译,即《因明正理门论》;其七为《取事施设论》,义净翻译,又名《取因假设论》;其八为《集量论》,义净翻译四卷已佚,西藏有二译本现存,1980 年,法尊依据持睐 E 护论师与雅玛参贾藏文译本,参考金铠论师与信慧藏文译本,将其译编成汉文《集量论略解》六卷并出版。

公元 548 年来华的真谛最先译出陈那的一部著作,即《无相思尘论》(《观所缘论》)。根据汉土和西藏的记载可知,陈那是世亲的弟子,并且他的弟子有护法、商羯罗主和自在军。商羯罗主创作了《因明入正理论》,其梵本和藏文译本都保存着,但藏译将其误题为陈那所作。汉译本由玄奘翻译,他的及门弟子神泰、靖迈、明觉、文备、文轨、璧公、窥基等人都有对其进行疏释。在这些疏释中,只有窥基的《疏》有八卷留存下来,成为后代研习因明的根本典籍。支那内学院也印行了文轨的《疏》的辑本。据玄奘的传记记载,护法有关于因明的著作,但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护法和自在军的弟子是法称,法称是陈那之后佛教中最为著名的因明大师。他出生的年代一直被认为在第七世纪,然而实际上要早很多。因为护法的《观所缘论释》(义净译)已经提到了法称的见解,并且在跋拿之前出生的妙亲的著作中也提到了法称的名字。所以可以推断出法称应该是公元六世纪的人。法称关于因明的著作有七部量论,其中重要的有《释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等。法称之后有调伏天出现,他广泛地阐释了世亲、陈那、法称有关因明唯识的著作,这些著作在西藏都有译本。依据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调伏天大概和无性处于同一时期,那么他也应该在玄奘进入印度之前就已经出世了。然而,调伏天对于护法学说并不完全满意,在他的著作中时常有所流露,这或许就是祖述护法之学的玄奘在传述过程中没有加以称引的原因。佛教因明发展至法称时达到极高境界,此后便再无特别的新见解。法称的因明之学在古代未曾传入中国汉地,然而在藏地却流传研习得很兴盛,西藏历代的佛教大师对于法称的因明著述数量也很多。

医方明的内容与现代医药科学完全一致。佛教的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耆婆被称为医王,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传说中为迦腻色迦王的御医的遮罗迦在《婆伽伐多史传》里曾说自己是有余龙王的化身,而这有余龙王就是佛教经典中常常提及的阿难陀龙王。迦罗迦留下了《医方集》。其后有妙闻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被龙树所传习。在西藏丹珠尔中,现在还存有龙树的医方著作几种。更晚的时候,有父使出现,他著有《八支心要集》等,西藏也有这些著作的译本。父使也是一位佛教徒。

https://img2.baidu.com/it/u=3402379917,264194584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98&h=500

印度的医药理论和方法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早期经典中有四百四病说,中国古代医籍常常引用此说。印度医方明中所谓八支的分类也很早便传入了中国。昙无谶在公元 414 至 421 年译出的《大涅槃经》提及了八种药。释云公撰写的《音义》对这八种药进行了解释,分别为:其一,可治身;其二,可治眼;其三,可治疮;其四,可治小儿;其五,可治邪鬼;其六,可治毒;其七,可治胎病;其八,可占星。公元 673 年到 685 年期间在印度的义净,在他所撰写的《南海寄归传》卷三当中曾经提及八医。其一为论所有的诸疮;其二为论针刺首疾;其三为论身患;其四为论鬼障;其五为论恶揭陀药;其六为论童子病;其七为论长年方;其八为论足身力。义净所译的《金光明经·除病品》讲到了四种病(风、热、痰癊、总集)的治疗方法以及八术的名称,这八术包括针刺、伤破、身疾、鬼神、恶毒、孩童、延年增气力。而公元五世纪初昙无谶所译的《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没有提及这八术的名称。印度的医书现今没有完整的汉文译本留存下来。然而,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有许多丹方和治病方法是源自印度的。并且,在宋代编纂的《证类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也收录了不少印度出产的药物以及它们的梵文原名。由此可见,在医药治疗的实践方面,中国医学依然受到印度医学的影响(关于西藏医学,可参看《八支甘露》条)。

工巧明的范围较为广泛。《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记载,工业明处包含十二种。其中有营农工业,还有商估工业,以及事王工业。另外还有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术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依据《伦记》是养六畜等方面),防那工业(即织工),和合工业(按照《伦记》是调解诤讼的事条),成熟工业(属于饮食业),音乐工业。从这些内容来看,佛教中的工业明处主要侧重于与人民物质生活相关的一些方面。比如工艺方面,还有农、牧、纺织等领域,以及建筑等应用技术。它与印度古代相传的治病、战斗、星宿、祠天、歌舞等六十四能有着很大的不同。

所谓内明,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也就是所有诸佛的一切言教。《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列举出四相来对“内明处”进行说明,其一、通过事施设建立相;其二、通过想施设建立相;其三、通过摄圣教义相;其四、通过佛教所应知处相。事施设建立是指用三种事来总括一切诸佛的言教,其中包括(一)素怛缆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想施设建立的想,指的是指名相,也就是佛教中所有专有名相的建立。摄圣教义的义,指的是佛教所说明解释的义理。佛教所应知处,指的是佛教所应当知道的法数。在《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中,曾列举二数以至十数的法相若干种,中国的《大乘义章》等书可以算是同类的著作。《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内明论具备两个特征。其一,能显示正因果相;其二,能够显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在佛教中,分别因果的情况为有十因以及五果。十因分别是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这十因又可以被归摄为二因,其中,能生因包含牵引因和生起因;方便因则包含其余的那些因。这二因或者十因能够与四缘相互摄取。能生因就相当于因缘,方便因相当于增上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属于十因中的摄受因。五果分别是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土用果、增上果(若要详细了解十因五果的内容,可查阅《瑜伽师地论·力种姓品》的道伦记)。

佛教中大乘教义的创立与发展,原本蕴含着积极的入世精神。自《瑜伽师地论》里的《菩萨地》提出五明为菩萨所追求的正法内容之后,大乘救世的思想便能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力种姓品》称,菩萨学习五明,是为了让无上正等菩提大智的资粮迅速圆满,并非那些不逐步学习五明的人能够获得无障的一切智智。大乘瑜伽系开祖提出了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使得菩萨行和人生现实能够正确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特殊的贡献。后来瑜伽系的学者,像陈那、护法、法称、月官等人,他们对于印度的声明和因明都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这未尝不是因为受到了这一思想的鼓舞。医方明的作者父使的学系不明确。然而,西藏现在通行的《八支甘露心要》出自莲华生一系的传承。莲华生属于瑜伽系的师子贤门下佛智足的弟子。在显教思想方面,这种相承的迹象依然很明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印度古代五明学术: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与内明的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