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措施
当前,我省玉米生长已步入中后期。7 月至 8 月初,全省气温整体比往年高。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这些条件对玉米授粉灌浆有利。从田间调查情况来看,全省玉米长势良好。总体而言好于常年。据气象部门预测,9 至 10 月全省气温偏高。降水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或者略少。总体来说对秋收工作也较为有利。为做好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要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巩固当前玉米生产形势。玉米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提出了玉米生育中后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供大家参考。一、抢排积水防内涝
低洼易涝灾的地块,需积极筹备预案。一旦出现强降雨,要立刻排除田间的积水,以此提升土壤的通透性,推动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可以挖掘排水沟,或者运用机泵等设施,尽早让沟渠畅通,将田间积水排出,避免玉米长时间被浸泡。对于叶片上附着大量污泥的情况,要及时把污泥清洗掉,增大叶片的受光面积。
低洼易涝(灾)的地块,需积极筹备预案。要尽早把沟渠疏通。在出现强降雨时,采取开挖排水沟的措施,或者运用机泵等设施进行强排。以此及时将田间积水排出,防止玉米长时间被浸泡。对于叶片上有大量污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清洗,以增加叶片的受光面积。
二、除去无效株和果穗
玉米通常以单穗作为主要的产量构成部分。除植株上部的果穗外,在光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第二、第三果穗能够发育。对于种植密度较大或肥水较差的地块,应及时除去多余的果穗。这样做既可以让有效养分集中供应主穗,又能促进玉米早熟。玉米掰小棒的方法如下:当小棒刚刚露出叶稍时,使用竹扦或小刀划开叶稍并掰除,但要注意不要伤害到茎和叶。同时,要及时将发育不良的空秆植株铲除,还要及时铲除不结实的弱株和病株。这样做既可以实现节水省肥,又有利于通风透光,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三、病虫害防治
要随时留意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玉米在生长的中后期,虫害主要有玉米螟、三代粘虫、玉米蚜虫以及双斑萤叶甲等这些种类。病害主要包含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北方炭疽病、纹枯病、灰斑病、褐斑病等这些叶部病害。在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出现病斑时),防治以玉米大斑病为主的叶斑类病害,可以在田间喷洒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 A、井冈·蜡芽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等生物药剂,也可以喷洒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烯唑醇等具有提质增产作用的化学药剂,以做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纹枯病防治可在发病初期进行操作,即剥除茎基部发病的叶鞘,这样能减轻危害。对于防治玉米粘虫、玉米螟、蚜虫和双斑萤叶甲等害虫,首先应优先选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球孢白僵菌。同时,也可以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化学药剂。
四、放秋垄,拿大草
玉米灌浆后期进行放秋垄拔大草的操作,这对土壤有好处,能让土壤通气增温。同时也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以及养分分解。这种操作还能促进玉米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并且可以防止叶片早衰。另外,还能增加通风透光的条件,对玉米提早成熟是有利的。不过在田间作业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伤害到叶片和根系。
五、站秆扒皮晒
对于生育延迟、贪青晚熟的地块,在玉米处于蜡熟后期时,进行站秆扒皮晾晒的操作,以此来促使玉米籽粒脱水,进而提高玉米的成熟度和品质。
六、采取烟熏、喷雾等办法防御可能出现的霜冻
要密切留意天气的变化。在冷空气即将到来之前,运用烟熏、喷雾这类办法来防御有可能出现的霜冻,以此保证作物能够安全成熟。通常在凌晨 2 到 3 时这个时间段,在上方风口的位置,放置枯枝、稻秆、杂草等物品并将其点燃,以此进行烟熏来人工防霜,从而改变局部的环境温度,等到第二天气温回升变暖后结束。
七、适时晚收
我省初霜一般在 9 月 20 日前后。初霜情况往往较轻,玉米的茎叶并未枯干,有时叶片依然是绿色的。初霜过后,往往会有一段好天气。在这段时间里,茎叶中的营养物质会向籽粒中运输,从而增加粒重。基于此,玉米提倡适时晚收,一般应在 10 月 5 日之后进行收获。
八、收获后及时降水
玉米收获之后,要按照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运用防霉、防鼠等保粮措施,以此来保证玉米保管的安全。对于穗收的玉米,可以使用“搭楼子”“上栈子”“码趟子”“钢制仓”等方式来进行自然通风降水。而对于籽粒收获的高水分玉米,除了有少量特殊加工利用的需求之外,应当及时使用烘干塔进行烘干,减少生霉焐粒情况的出现,提升玉米的品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