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25 09:20:16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核心管理工具详解:原理、定价构成与应用

本文是 2018 年 1 月 3 日法询金融微课堂的听课笔录,该微课堂的主题是【商业银行核心管理工具: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下载 APP 来回听。

一场培训





FTP基本原理

FTP定价构成

FTP定价方法

FTP应用意义

FTP基本原理

(一)何为FTP

首先来看什么是 FTP(资金转移定价,Funds )。在商业银行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可能会让人觉得神秘或者不太容易理解。实际上,商业银行的 FTP 可以参考和借鉴一些工商企业,并且它最早也是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引进而来的。

工业企业中,转移定价指的是在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一些活动所确定的价格。这些活动包括销售原材料、提供商务服务、转让产品以及资金借贷等。

子公司 A 需采购原材料,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一为外部市场,此时价格为市场价格,此价格包含交易成本、利润及税费等。其二是集团内部的子公司 B,该价格为内部价格或内部转移价格,虽不会使集团总体利润改变,但会对子公司 A 和子公司 B 的利润分配产生影响。确定内部价格的方式其实较为明确。若 A 公司不向子公司 B 进行采购,就需参照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是 A 公司与子公司 B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重要参考。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道理与之相同。商业银行的 FTP 是通过替代融资成本(影子成本)或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的。将其与上面提到的工业企业例子进行比照,银行的主要负债来源是吸收一般存款,例如企业存款,以此来满足资金运用的需求。如果银行不吸收一般存款,那么要发放一笔贷款,就必定要从同业资金市场去拉来一笔同业存款。这样一来,同业存款的成本就蕴含了一般存款的价格,它是一种替代的融资成本。

同样,对于银行的不同资产而言,像信贷、非标投资、债券投资、同业资金投资等。这些资产的收益率各不相同,要明确它们占用银行资金成本到底是多少,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衡量不同资产投融资的真实收益。应该用统一基本的标准去衡量,然而从传统财务角度是无法做到的。你难以明确这边的存款对应着那笔贷款,也难以确定这笔同业对应着那笔非标。从业绩衡量角度,需要了解融资成本,也就是替代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说,外部融资成本重要的参照就是金融市场同期限的融资成本。3 个月的存款以及 6 个月的一般存款替代成本为 3 个月或 6 个月的同业融资利率。这便是商业银行内部定价所遵循的逻辑。无论是存贷款、票据,还是资金同业,都应当以同一条基本的融资成本曲线为依据。

(二)司库的作用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通过司库这一管理部门或者虚拟中心,能够对全行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的核算管理。并且以 FTP 全额计价作为手段,集中管理全行的资金。

存款部门提供资金。它吸收一笔存款,假设利率为 2%。司库以内部定价收购这笔存款,假定为 3%。这样,1 个百分点的利差就是存款部门创造的收益。每一笔存款被存款部门卖断给司库后,业绩核算就结束了。同样,贷款部门在发放每一笔贷款时,需要由司库核定资金成本,例如核定的资金成本为 3%。这就如同司库左手以 3%的利率从存款部门收购存款,然后立刻按照成本价将这些存款转手给右手的贷款部门。如果贷款部门按照 4%的利率将这些资金贷出去,那么就能够获得 1 个百分点的利差。可以衡量贷款部门真实的利润贡献,两个部门能剥离利率风险。存款部门无需考虑资产取配,卖给司库就能获得固定收益。对于贷款,传统需有存款才可放贷款,现在不用担心负债来源,有资产即可由司库虚拟计价,以帮助核算贷款收益,利差也能锁定,无需考虑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波动的利率风险。

(三)分级资金管理模式

https://img1.baidu.com/it/u=3307592659,2824462420&fm=253&fmt=JPEG&app=138&f=GIF?w=494&h=314

司库对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在我国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司库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分级资金管理到统一集中管理的过程。在 90 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由于数据没有集中,很多全国性银行采用的是分级资金管理模式。

一家银行包含总行以及若干家分行,分行之下设有支行,还有更小的经营单位。分级资金管理模式意味着每家支行都有吸收存款的业务,其相应的头寸会在分行的资金池中体现。分行首先会进行资产的运用,例如信贷以及投资等行为。在这个过程里,分行通过支行吸收的资金要是还有剩余,就能用到当地的同业或资金市场;要是不够,就可以从当地或全国性银行间市场拆借来平衡头寸;要是依旧不足,就需要和总行资金部门(总行资金池)进行上拆下借的内部资金交易。

总行获得分行上拆下借的净头寸后,需考虑自身的运用。其一,要代表全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二,若有多余资金,会进行一些债券、票据以及同业方面的投资或融资。同业总行也会遭遇资金不足或富余的状况,因而需要在同业或货币市场进行拆入或拆出的交易。

这种分级资金管理模式是逐级对资金头寸进行平衡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至少两级以上的内部资金拆借才能够得以调节。这种模式的时效比较低,并且容易在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而形成套利。在这种模式下,难以有效地管理全行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两级平衡各自独立行动,甚至在同一时间,分行与分行之间以及分行与总行之间,资金应用和融资方向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而导致资金效率难以提升。业绩衡量也只能通过损益表初分到分行,全行内部缺乏统一标尺。

(四)统一资金管理模式

后来,商业银行察觉到了分级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如今,绝大多数的银行都已经过渡到了统一资金管理模式。

每家支行吸收的资金会被统一集中到分行。分行只是在名义上作为记账单位。每一笔资金来源(存款),最终都是由总行的司库通过 FTP 来进行收购的。每一笔资产运用(贷款或投资),也是通过 FTP 将成本转嫁给分行的。司库借助 FTP 这个工具进行核算与计价,以此来统一平衡资金头寸,对全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进行集中管理。所有资金都进行买断处理,所有资产都给予一定成本。业绩衡量可以涵盖交易层面、产品层面、分支行层面以及客户经理层面等多个维度。这种做法将会成为未来全行进行业绩归因的起始点。

FPT定价构成

(一)FTP价格的构成

FTP 定价包含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 FTP 基准曲线价格。另一个部分则是一系列的调节项。

FTP 基准曲线是以金融市场(包含货币市场及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基础的。它通过选择相应的市场价格来构建曲线,整个曲线能够反映出银行在相应期限上在市场的实际融资成本,并且可以及时反映市场的收益水平。倘若一笔存款不被吸收,那么其机会成本就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去进行融资。

银行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期限,按照市场价格的真实性及可交易性原则,从同业拆借市场构建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回购市场构建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存放市场构建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存单市场构建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构建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同时从同业拆借市场构建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回购市场构建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存放市场构建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存单市场构建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构建中端基准收益率曲线;并且从同业拆借市场构建长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回购市场构建长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存放市场构建长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存单市场构建长端基准收益率曲线,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构建长端基准收益率曲线。可以说,FTP 基准曲线就是同业资金 FTP 定价。

(二)FTP基准收益率曲线

短期方面,例如隔夜至 14 天这段时间,通常会参照银行间利率或者 Repo 利率。实际情况是可以有波动的,像中小机构就可以在这些利率之上加上一定的 BP。而中期的话,比如 1 个月至 1 年,收益率曲线一般是选取本行在同业市场的实际融资成本来构建的,其中包含同业存放、拆放、同业存单等利率。1 年以上的时间,2 年或者更长时间是用来参考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的。最后可以将本行在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作为参考。如果本行暂时没有发行金融债券,那么长端基准收益率曲线就暂时参照银行间市场中同等信用评级的金融债利率。

(三)FTP调节项

存贷款需要在基准收益率曲线上添加一些调节项,以此来构建新的 FTP。这些调节项通常有四种。其一为存款准备金调节项;其二为期限结构调节项;其三为利率风险调节项;其四为政策调节项。

银行每吸收一笔一般存款,需按人行规定的比率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所以就有了存款准备金调节项。例如,吸收的存款成本是 2%,但每一笔存款的 14%(存准率)需要存入人民银行,这部分资金是不能够运用的。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 1.62%,相对资金成本甚至出现倒挂的情况。因此,司库吸收这笔存款需对基准 FTP 价格进行调整,以还原其真实收益。

商业银行要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所以会有期限结构调节项。对某些特定期限的资产负债的 FTP 进行进一步调节,比如在资产端,为提高流动性比例,对于中长期的资产需给予一定流动性溢价,希望通过更高收益率来弥补流动性成本。

https://img1.baidu.com/it/u=1393471236,74198581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3&h=334

利率风险调节项是银行进行的一项操作。银行会预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同时考虑重定价缺口的情况。通过这些,银行对新增业务进行引导,以规避利率波动给收益带来的损失。例如,如果预计资金市场趋紧,利率会上抬,那么对于同一信贷资产来说,固定利率贷款可以在正常 FTP 基础上增加利率风险调节项,这样就能防止利率上升给银行带来的利息损失。反之,对浮动利率,则可能不加点或者少加点。

每家银行对于鼓励或限制做某一方面业务,都有自己的政策性调节项,且具有战略导向。例如,若鼓励负债类业务,可能会在正常 FTP 基础上进行加点操作,若不鼓励则减点。倘若做资产业务,像符合宏观调控的普惠金融领域,便可在正常 FTP 基础上减点;而对于限制性行业,通过加点的方式,使业务部门无利可图从而放弃该业务。

这是 FTP 定价的基本逻辑。具体到每家银行,在这方面或多或少会有差异。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司库在制定 FTP 定价策略时,需要将这些因素分开,至少可以单独将它们列出来。虽然 FTP 只是反映出最终价格,但它的定价基础还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

(四)FTP计价范围

FTP 计价范围包含的产品有哪些?包含的业务有哪些?不同银行或许存在差异,主要涵盖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部分银行还将非生息资产(如固定资产)也包含在内。这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各银行是根据自身管理需求来确定的。

从大类方面来看,FTP 的计价能够分成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在银行账簿里,对于资金同业交易业务,FTP 是依据基准收益率曲线来进行定价的;而存贷款的 FTP 则是通过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再加上各个调节项来确定的。交易账簿属于短期资金业务。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对于资产的要求是快进快出。通常按照短期资金(例如 14 天或 30 天)的同业融入资金成本来定价。这样做可以提高交易账簿对短期资金价格的敏感度。

FTP定价方法

(一)两种方法

FTP 有两种最为基础和最为广泛的定价方法。一种是期限匹配法。另一种是现金流久期法。

期限匹配法是指依据资产或负债的固定期限,去对应选取具有相应期限的融资成本利率。这种方法运用起来较为简单,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通常会应用在利率固定、期限固定且期末有一次性现金流的产品上,例如定期存款、固定利率贷款等。

现金流久期法是一种确定 FTP 价格的方法。它依据产品的本息现金流来计算久期(持续期)。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利率固定且有多笔现金流流入或流出的产品,像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就是这样,因为每个月都在还款,有固定的现金流入,所以需要按照现金流来计算久期,并且按照久期对应价格来计算 FTP。

(二)期限匹配法

1)固定利率

有一笔 2 年期的固定利率贷款,其对客利率为 5.3%,到期时需一次性还本付息。假定 2 年期的 FTP 转移利率是 3.3%,那么 FTP 利差就是 5.3%减去 3.3%,结果为 2%,也就是 200BP。

2)浮动利率

一笔 3 年期浮动利率贷款,其对客的初始利率为 6.1%,且按年进行浮动。第一年的 FTP 是 5%,利差被锁定为 110 个 BP。第二年加息后,利率上涨到 6.5%,为了锁定利差,FTP 同步调整为 5.4%,利差依然是 110 个 BP,依此类推。这就是最简单的 FTP 定价方法。

(三)现金流久期法

先根据业务的现金流情况计算出久期,然后把这个久期当作 FTP 价格线上对应的期限,最后确定该笔业务的 FTP 利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核心管理工具详解:原理、定价构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