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持续改善
中新网 9 月 3 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 3 日介绍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相关情况。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整体上有了改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在逐渐上升,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方面持续呈现出向好的态势。国务院于 1987 年同意建立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2019 年,教育部进行了部署。国家体育总局也进行了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进行了部署。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进行了部署。科技部进行了部署。财政部进行了部署。共同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是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该调研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现状以及变化发展趋势,以此来指导各地和学校全面落实并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助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1985 年开始这项调研工作,每 5 年进行一次。1991 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1995 年开展了第三次;2000 年开展了第四次;2005 年开展了第五次;2010 年开展了第六次;2014 年开展了第七次。
——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
本次调研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93 个地市的 1258 所学校展开。调研涉及学生,涵盖了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调研涵盖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 4 个方面的 24 项指标。调研包含检测项目和问卷调查。在调研实施期间,首先开展体检项目的测试,接着进行体测项目的测试。针对体检样本中的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实施问卷调查。被调研的学生按照城、乡、男、女这四类进行划分,每个周岁为一个年龄组。
2019 年全国 6 至 22 岁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 23.8%。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优良率较高。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上升的幅度为 2.9 个百分点。13 至 15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上升了 5.1 个百分点;16 至 18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上升了 1.8 个百分点;19 至 22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上升了 0.2 个百分点;其中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
学生的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等。各年龄组的男女生,其身高、体重、胸围指标都继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9 年全国 19—22 岁男生胸围比 2014 年增加 1.54 厘米。各年龄组女生的身高有不同增加量,分别是 0.72 厘米、1.24 厘米、0.97 厘米、0.80 厘米和 0.62 厘米;体重也有增加,分别为 0.70 千克、1.64 千克、2.28 千克、1.99 千克和 1.67 千克;胸围同样有增加,分别是 0.52 厘米、1.03 厘米、1.38 厘米、0.95 厘米和 0.83 厘米。
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呈现出全面上升的态势。肺活量能够显示出人的心肺功能情况,那些肺活量大的儿童,其身体的供氧能力会更强。在近 10 年的时间里,全国学生的肺活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其中初中生的增长表现得最为明显。2019 年全国 19—22 岁女生肺活量比 2014 年增加 102.2ml。
中小学生的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总体有了好转。其中,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方面,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改善比其他年龄段更为明显。2019 年与 2014 年相比,各年龄段女生 1 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变化。7 岁女生增加 1.9 个,8 岁女生增加 1.9 个,9 岁女生增加 1.8 个,10 岁女生增加 1.6 个,11 岁女生增加 1.0 个;7 - 12 岁男生斜身引体增加 0.7 个。中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得到了改善。2019 年和 2014 年的数据相比较,13 至 15 岁的男女中学生 50 米跑成绩有提升,13 至 15 岁的女生 800 米跑成绩提高了 4.49 秒,13 至 15 岁的男生 1000 米跑成绩提高了 6.50 秒,16 至 18 岁的男女中学生 50 米跑成绩也有所提升,分别提高了 0.09 秒和 0.01 秒。
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得到改善。2019 年我国 6 至 22 岁的学生中,营养不良率为 10.2%。在近 10 年里,各个年龄段的男女生营养不良情况都在持续变好。和 2014 年相比,2019 年全国 7 至 9 岁的学生下降了 2.1 个百分点,10 至 12 岁的学生下降了 1.6 个百分点,13 至 15 岁的学生下降了 2.4 个百分点,16 至 18 岁的学生下降了 2.6 个百分点,19 至 22 岁的学生下降了 2.3 个百分点。
——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那些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这使得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持续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在不断好转,并且正从营养不良朝着营养过剩的方向转变。
校园足球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学生体质与健康起到牵引带动作用。教育部从 2015 年起在全国广泛开展此项建设。这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 29.2%,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该比率为 22.3%,前者高于后者。一是中考体育强化使得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得以增加。近些年来,由于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升了,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有了明显的增多。在校进行 1 小时体育锻炼的比率方面,初三学生是 42.7%,比高一学生的 30.6%要高。在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上,初三学生为 29.2%,高于高一学生的 22.6%。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与引导对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意义重大。家校协同能够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其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比未得到父母支持的学生要高。学校体育锻炼安排很重要,用眼卫生指导也很重要。每周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达标的学校,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比其他学校高很多。每天安排 2 次以上眼保健操的学校,其学生近视风险比其他学校低。
学生的健康意识得以提升,生活方式得到改善,这有利于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学生每天保证足量的体育锻炼以及充足的睡眠时间等行为,对增强身体素质、预防超重肥胖以及近视的发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一近视率显著低于睡眠不足的学生,后者的近视率为 67.8%。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针对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此次调研发现了一些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下一步,教育部会全面地分析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能够精准地把握对学生体质与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和改进学校的体育、卫生以及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主要涵盖以下这些方面:
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并予以改进。指导各地以及学校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相关意见,强化体育课以及课外锻炼,加强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督促中小学校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量活动和放松。推进高校体育评价改革,将体育工作及其效果当作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把它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之中。
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各地和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深化健康教育的改革,夯实卫生条件的保障。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指导各地和学校落实相关方案,开展八项专项行动,包括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以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通过学生健康和学校健康来支撑服务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