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藏与塔吉克族的传统乐器:鹰笛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来自西藏的吹管乐器:鹰笛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省的藏族地区,有春播、上山、下山等曲目,它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常用于独奏。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它是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塔吉克语称那依、淖尔,柯尔克孜语称却奥尔,同样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也常用于独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其流行;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也有流行;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同样有流行。
藏族鹰笛已有 1700 多年历史,因用秃鹫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它曾在昌都、阿里、山南以及藏北牧区一带流行,可认为在游牧时代就已出现。早期的鹰笛是游牧民简单打孔制成的,仅用于他们放牧时放松身心。
https://img0.baidu.com/it/u=2961998343,180525872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41&h=800
西藏笛子演奏家次旦和他的鹰笛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藏族鹰笛的管身常以鹫鹰的翅膀骨来制作。它一般全长在 24 厘米到 26 厘米之间,管径大概 1.5 厘米。管内是中空的,没有簧哨。上下两端的管口都是通孔。并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制作过程中,要先把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得干干净净,然后锯掉两端的骨节,将上下管口磨平,最后除去骨髓。两端管口的形状为椭圆形,上口相对较大,下口相对较小。从下口往上看,每隔约 2.2 厘米,就钻有一个直径 0.7 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这样的按音孔共有三个。
藏族鹰笛是因为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才形成的。制作鹰笛的原材料鹰翅骨极难寻觅,通常只有在海拔高达 4000 多米的高山上才有可能被发现。据西藏民间传说,雄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冲向太阳直至化为灰烬,所以在地面上很难见到它的尸骨。偶尔会有因为极端气候的原因,雄鹰没有飞过雪山而被冻死,这时人们才有机会捡到鹰翅骨。1952 年,次旦在拉萨出生。1963 年,他进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在那里,他开始了为期 6 年的竹笛专业学习。毕业后,他进入西藏歌舞团,从事竹笛演奏工作。次旦内心十分欣赏和热爱鹰笛这种独特乐器,他渴望弥补鹰笛失传的遗憾。作为一名藏族演奏家,他有兴趣也有责任让鹰笛重现于世,挽回藏区的艺术瑰宝鹰笛。
鹰笛的管身常以鹫鹰的翅膀骨来制作。它全长 24 厘米至 26 厘米,管径约 1.5 厘米。管内中空,没有簧哨。上下两端的管口都是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图)。制作过程中,要先把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的骨节,将上下管口磨平,除去骨髓。两端管口为椭圆形,上口相对较大,下口则较小。从下口往上方向,每隔约 2.2 厘米,钻有一个直径 0.7 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按音孔的总数是三个。开按音孔的工艺极为重要,民间大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当作标准距离。鹰笛不仅在长短方面存在差别,管口大小也有所不同,所开设的音孔距离同样不一样。塔吉克族人民多才多艺,他们在鹰笛开完音孔之后,会在白净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图案、纹饰或题字,这就如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为奇特的是,鹰笛制作完成后不能立刻吹奏,而是要将其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时间让烟气熏染,使外表呈现出美观、雅致的暗红色,之后才可以取下带在身边。有一种鹰笛,它的管身长度为 28 厘米。管身的上端管径是 2 厘米,下端管径是 1 厘米。管身上开有七个按孔,前面有六个,后面有一个。并且在管身的上端正面开有一个方形吹口。
https://img0.baidu.com/it/u=1773409749,410234079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0
鹰笛演奏时,左手的中指按在上面的孔上,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下两个孔。管身竖直放置,并且稍微向左或者向右倾斜。将嘴含在上口处,用舌尖堵住管口的一半。通过吹气冲击管壁,让管中的空气柱产生振动。再通过手指按孔来发出声音。同时兼用平吹和超吹的方式,音域在 d1 到 e2 之间,能够达到九个度。音色显得高亢且明亮,与口哨声极为相似。传统的鹰笛是成双成对的。塔吉克族人民常常用一只鹰的一对翅膀骨,制作出两支左右相衬且大小、开孔完全一致的鹰笛。吹奏时,它们的音调完全相同,就像一对孪生娃娃,极具民族风采。因为鹰笛所用鹰骨的不同,所以在音响上也存在区别。鹫鹰骨做成的鹰笛,其骨质坚硬,骨纹细密,表面光润,骨管较长且粗,所以音调偏低,音色浓厚;老鹰骨做成的鹰笛,骨质比不上鹫鹰骨,骨管较短且细,因此音调偏高,音色明亮。鹰笛能够进行独奏、合奏,也可以为歌舞进行伴奏。民间的鹰笛乐队一般由四人构成。其中有两名男子负责吹鹰笛,还有两名女子用手鼓来进行伴奏。鹰笛大多是轮番吹奏上下乐句的,在某些时候,两个人也会同时吹奏,一人吹奏主旋律,另一人则添加花饰来进行装饰。
在塔什库尔干这个塔吉克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你漫步在山村里能听到令人神往的鹰笛声,在绿草如茵的牧场上也能听到。这鹰笛声伴着人们雄浑的歌唱和健美的舞蹈,让塔吉克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浓郁、强烈的帕米尔高原风格。鹰笛大多在盛大节日、婚礼以及迎宾送客等喜庆场合被使用,在歌舞、叼羊或者赛马等活动中,它也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专业文艺团体在创编塔吉克族舞蹈时,会把鹰笛当作道具来使用。鹰笛经常吹奏民间乐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塔里要吾里》等。
骨笛的管身大多用鹫鹰的翅膀骨来制作,还有用仙鹤的腿骨制作的。骨笛的规格不一样,长短和粗细各不相同。它通常比竹笛要短且细,一般翅骨笛管的长度约为 25 厘米,鹤腿笛管的长度约为 29 厘米,管径约为 2 厘米。管身上口是密封的,只留下一个窄缝当作吹孔,管端的背面斜着开一个发音孔,管身正面的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或者开成前五后一)。演奏时,骨笛是竖置着的。右手处于下方,用无名指、中指和食指分别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方,用无名指、中指和食指分别按第四、五、六孔。通过平吹和超吹的方式进行演奏,音域为 d1—e3。其音色清脆且悠扬。在吹奏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上滑音和颤音等技巧。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种雁骨笛流传着,这种雁骨笛是用大雁的翅膀骨制作而成的。管身没有固定的规格。在笛管的上端管口处放置一个木塞,这个木塞与管壁之间留有一道缝隙,这道缝隙被用作吹孔。管身开有六个按音孔。其奏法与鹰骨笛是相同的。
文化昌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