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地车盘点:Canyon Strive等Enduro车型的进化与新技术应用
2019 年年底转瞬即逝,想必各位小伙伴已开始撰写年终报告了。同时,各大厂商也该为 2019 年交出一份“年终总结”了,因为这一年各大厂商都在暗自竞争。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今日来盘点一下 2019 年那些“有料”的山地车。上期看过 XC 和林道,这期我们首先来看近来大热的车型。1、
2019 年迎来了自身的进化。全新的它在外观方面没有太多改变,只是将上管接近头管处的弯折改成了平直的。尽管外观变化不大,但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且应用了全新技术。
新将只提供两种车架选择,分别是 29er 和碳纤车架。它提供 150mm 的后避震行程,避震具有三段式的线性避震曲线。初段灵敏,中段有更多支持,末段上升率逐渐加大。
在上代的基础上与 FOX 进行了合作并推出了 2.0 系统。利用一个气压活塞去改变后避震器在摇臂连杆上的位置。如此一来,按下按键便能够改变自行车的几何以及动力学。
它提供两种骑行模式。一种是爬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行程会减小到 135mm,头管角度变陡 1.5°,同时五通也会抬升。另外,除了几何方面的改变,抗后沉性会增加 10%到大约 118%。
下坡模式会降低抗后沉的程度,从而能够减轻踏板的回击,使避震变得更加活跃。由于系统的应用,它获得了更多的爬坡效率,并且能够拥有更激进的几何结构。
2、
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为性能的代名词。许久未曾更新的它在 2019 年迎来了彻底的进化升级。全新地舍弃了 x 型的车架结构。采用了与 DEMO 有着一脉相承的设计。不过并非是单臂结构的 DEMO 8 设计。
采用全新的避震结构。这套连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车架与后上叉、后下叉和 S-Link 连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 FSR 系统,这部分连杆掌控着后轮的运动轨迹;其二,另外两根连接后胆的连杆掌控着后胆的压缩曲线。如此,设计师便能分别对压缩曲线和悬挂几何特征进行优化和调整。
这样的设计带来了更线性的压缩曲线。初段的压缩比减小了,末端的压缩比增加了,这为带来了更灵敏的初段(容易被压缩)和更硬朗的末端支撑性。在车架几何方面,全新运用了用于 Demo 和新款 Style 的几何系统。不同尺码车架的立管数据变化很小,能让车手依据风格选择 reach 更长或更短的车架。除此之外,只提供碳纤维车架以及 29er 的选择。全新和一样指的就是这些。不同之处在于,顶级与次顶级之间的差别仅仅体现在 S-Link 连杆的材质上。
3、Giant Reign
Giant 曾一直声称 27.5er 是最为优良的轮径。如今 Giant 推出了全新的 Reign 。27.5er 版本具备 160mm 的后避震行程。27.5er 版本的后避震行程为 160mm 。29er 版本的后避震行程稍短一些,为 146mm 。Reign 型号采用全碳纤维车架。下连杆为铝合金材质。除下连杆外其余为全碳纤维材质。Reign 仍旧采用 Giant 的避震结构,这种避震结构属于虚拟转点。后三角通过两根摇杆与避震器相连接。
Reign 29 的头管角度为 65 度,座管角度更陡,所有尺寸的座管角度均为 76.8 度。头管角度较缓能提升下坡能力,座管角度较陡可获得更好的踩踏姿势。很迷的是 Reign 29 的 reach 值,S 码的 reach 值是 428mm,M 码的 reach 值是 455mm,接着 reach 值跳跃了 38mm,L 号车架的 reach 值达到 493mm,随后 XL 号车架的 reach 值是 515mm。卡在 M 码和 L 码之间的车手表示自己的头有点大。
4、Cube170
CUBE 发布了全新的 170 并将其带到了 EWS 赛场。170 全系由液压成型的 7005 铝合金制成,目前还没有碳纤维版本提供。170 最具特点的是根据使用的是气压后避震还是线圈后避震,会提供不同安装位。车架上常提供多个几何设置,然而采用两个安装位来优化不同避震特性却并不常见。后避震的行程长度有所不同,其中线圈后避震为 230 x 65mm,气压后避震为 230 x 62.5mm,以此为每种冲击产生所需的悬挂特性。当采用线圈震动的位置时,避震曲线更加先进,能够防止其轻易触底。
5、 Meta 29
山地赛场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成绩和口碑。29er 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不可阻挡,正因如此,Meta 29 这一款 29er 的自行车便随之诞生了。
基于 Meta V4.2 进行了开发,从而有了 Meta 29,这导致两者存在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有坚固的铝制车架,还有线性的避震曲线等。
依然采用单转点多连杆的避震结构。它的主转点向后移动了,并且抬起了几毫米。这样的调整能够减少踏板回击,还能增加踩踏效率。在几何方面,变得更加顺应时代,具有更长的 reach 和更陡的坐杆角度。
Meta 提供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的后避震行程是 160mm,这是标准版;另一个版本的后避震行程是 130mm,这是 TR(林道)版本。
6、Trek Slash
Trek Slash 是首批 29er 战车之一。Slash 从 2016 年开始面世。到现在,除了一些顺应时代的小改动外,它并没有进行大的改动。
https://img0.baidu.com/it/u=2140038500,185355033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734
Trek 对 Slash 进行了升级,升级是通过与合作开发的 Thru-Shaft 后避震来实现的。在压缩过程里,活塞杆会向下移动,其移动方式是通过冲击。这样做提升了避震系统整体的灵敏性,并且显著减少了系统中的摩擦力。
Slash 运用了 Knock Block 技术,它是一套集成于车架上的系统,Trek 在两年前开始引入此系统,此系统能够避免车把过度旋转而撞击到车架。另外,整车配备的 Line 座管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今能够提供 150 毫米的行程。
7、YETI SB150
YETI SB150 29er 依旧采用避震系统。实际上,SB150 进行了诸多改进。YETI SB150 的几何设计更为激进,其头管角度变得更缓,立管角度依然保持着陡峭的状态。
最终,这个前三角能够容纳一个标准的水壶。
避震的避震曲线进行了重新修正,使其变得更加渐进。这样做能够提升与最新空气避震器的兼容性。许多避震器通过增加气室容积的方式来提升对小震动的顺从性。
系统是 YETI 全避震山地车的与众不同之处。它的下转点并非固定,而是能随避震一同移动。转点在不同行程下位置各异,在行程初始阶段转点向上移动,这样能增加更多的抗后沉,从而拥有坚实的踩踏平台。随着行程的增加,踩踏减少,转点开始向下移动,此时避震变得更舒适、更活跃。
8、 Mega
Mega 一直是 sam hill 的座驾。sam hill 提出要求和建议后,为 Mega 推出了 29er 版本。Mega 290 仍采用 Horst Link 悬架布局,其短管与顶管和后座相连接,以此来驱动震动。防下蹲值比 100%稍低,当下陷率约为 30%时约为 87%,车架的压缩比处于末端时,能让车架具备足够的末端支持。从几何角度来看,头管角度从 65°降到 64.5°,座管角度则变得陡峭至 76.75°。顶级车架依旧只提供前碳后铝的配置。不过,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这位 Mega 带来了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耐用性。
9、Santa Cruz
Santa Cruz 严肃地推出了一款产品,它采用 29 寸车轮并搭配 160mm 行程,用以取代 LT。全新的这款产品是在吸取开发 Nomad 甚至 V10 的经验后所形成的真正成熟的产品。从外观上看,它与之前的产品几乎相同,只是轮子变得更大了。
后叉长度能够通过替换(翻转)尾钩和刹车安装座,将其调节为 435mm 或者 445mm。后避震存在两个安装位置,借助这两个位置能够让前叉再倾斜 0.3 度,五通下降 3mm,并且在低位时避震曲线会变得更渐进。由于避震曲线末端更渐进,所以你可以为这辆车选择气压避震或者弹簧避震。
拥有的几何可算是现代的,但并非极端。L 码车架的 Reach 为 470mm,当搭配 160mm 前叉时,头管角度是 65 度或者 64.7 度。
看完全能的,我们来看看重口味的DH。
1、 Demo 29
Demo 29 是全新设计的战车。它与上代的 Demo 8 几乎没有“血缘关系”。Demo 29 最直接的改变在于避震结构的整体优化。其避震曲线更加线性,初段灵敏,末端支撑硬朗。
关于避震结构的相关改进和优化,其简介中已经进行了说明。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往上划,去瞧一瞧、看一看。此外,Demo 29 采用了全新的 Style 几何系统。
依然是更长的,且适应了趋势,不过没有更低。BB 与老款相比略低且有提高。目前只提供铝合金版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碳纤维版本也会按时出现。
2、DH 29
图片源自 Lab工作室
DH 29 近期在世界杯赛场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它作为第一款量产市售的 29er 速降车,经过长时间的更新、迭代和测试,已经变得极为成熟。DH 29 运用了独特的 HPP 高枢轴转点系统以及反链导轮设计。
这些让 DH29 的避震运作十分润滑。极大地提升了踩踏效率,在大力刹车时,避震依然能够流畅地运作,从而减少刹车干扰。DH29 使用了全新构建的摇臂连杆。
性能较为可靠,并且轴杆的直径达到了 10mm,另外通过加入合金镶件,提升了连杆的强度,还防止了其松脱。
从几何角度来看,依然是顺应趋势的部分更长。DH 只提供 M 码以及比 M 码更大尺码的车型。在我的主页当中,存在着 DH 29 的原创文章,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前去查看。
3、 m29
图片源自SLH
https://img0.baidu.com/it/u=767789638,157272453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12&h=712
SLH 代理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其认知度也大幅提升。M29 属于 M 系列的最新车型,它延续了 M 系列的传奇。
M29拥有的轮径比 M16 大。它采用了 VPP 避震结构,更准确的叫法是“JS Tuned”。M29的踩踏效率非常好,并且踏板回击较低。
M29 具备特别设计的几何形态。它是一台速降车,速度快速且迅猛,同时又充满乐趣。M29 拥有经过优化堆叠的碳层,并且在车架内部完成了走线方案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车手 Aaron Gwin 参与了研发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车手 Neko 参与了研发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车手 Jack Moir 参与了研发过程。
4、Trek
图片源自 Lab工作室
Trek 的系列在不少人心中是梦想车型。它有全新的款式,提供 27.5 和 29er 两种轮径可供选择。并且依然有铝合金车型,这种铝合金车型为全浮动结构。还有碳纤维车架,其采用的是 OCLV 碳纤维结构。
碳纤维版本有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往的浮动避震平台被改成了“避震器下端安装点固定”的结构。
Full 浮动设计的初衷是在避震行程压缩至末端时提供更优的渐进效果。它的弱点在于刚性方面有所妥协。把后避震器下方的安装点固定在下管之后,整个系统的刚性便得到了提升。
ABP 积极制动轴系统被保留了下来。它的几何设计并非那么激进,反而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5、Santa Cruz V10
Santa Cruz V10 在国内车友心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堪称“高贵的象征”。它首次发布于 2012 年,曾取得大量世界杯竞赛的胜利,知名车手 Steve Peat 和 Greg 都曾使用过它。
V10 是首个转向 29er 的 DH 平台,它可以被称作 29 速降的推动者以及先驱者。新款的 V10 为车手提供了 27.5 轮径和 29 轮径的两种选择,车手能够依据自身身高和骑行风格来进行挑选。
专注于山地公园的车手或许会挑选 27.5 。然而,29er 能够获得更快的速度以及跨越障碍的能力。V10 具备可调节的后下叉长度,以此来强化前/后平衡。更低的避震杠杆率能够提升避震器的性能。
6、GT Fury
2018 年的世界杯赛场上,GT Team 亮相了原型 Fury。这款新车型备受期待。2019 年,Fury 正式发布并且开始市售。
车架的前三角是碳纤维材质的,而后三角和连杆是铝合金材质的。Fury 从原本的 I-Drive 避震结构转变为了 LTS 设计避震结构,这种结构具备高主枢轴点以及导轮。
该系统采用了简单的 Horst-Link 四连杆结构。主枢轴相较于常规设计要略高一些。导轮被放置成与该枢轴呈一直线的状态,目的是抵消踏板的回击。
碳纤维版本的车架能够通过 Kit 实现 29“与 27.5 之间的转换。Fury 具备几何倒装芯片,此芯片能够提供 0.75°的顶角调节以及 6mm 的 BB 高度调节,同时还能进行 10mm 的链条长度调节。
7、Scott
Scott 在 2019 年迎来了改变。它采用了全碳车架。还具备 Horst Link 避震结构。主枢轴位置降低了。这降低了链条的增长量。也降低了潜在的踏板回击。
它可以容纳 27.5 轮组或 29 轮组,后下叉长度有 439mm 和 435mm 这两种选择。利用翻转片来调节五通高度和避震曲线,这样你就能依据骑行风格和环境进行选择,头管角度也有 62.9 度和 63.2 度可供选择。
《美骑 2019 之选 山地整车盘点(下)》已结束。之后关于山地车器材、技术、骑行技巧、知识的文章会不定时更新,欢迎各位观众老爷持续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