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28 07:01:55

中医药疗效优势探讨:全面科学客观看待中医养生与健康服务

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医药

光明日报记者黄小异、曹继军、吴春燕、李晓东、冯帆、王忠耀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民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中医养生被更广泛地接受。但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对立化的倾向,他们往往各持己见,常常就中医药相关话题引发争论。“中医粉”和“中医黑”的倾向,都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中医药的疗效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又如何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地看待中医药优势呢?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来进行探讨。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的一名护师在为患儿推拿。新华社发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与通济社区进行联合。他们组织了渝水八小的学生走进大药房。此次活动是开展“辨识中药材,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由廖海金摄/光明图片进行记录。

1、中医药只是“安慰剂”吗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大众知晓了中医药在降低转重率以及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等方面有着独特疗效。中医药应用于危重病例抢救的成功案例,让人们对中医药是“慢郎中”且只适用于慢病防控的认识得到了刷新。然而,仍有部分“中医黑”坚持认为中医药不是科学,中医药的疗效等同于“安慰剂”效应。那么,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理性看待中医呢?

王伟(首届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医体质理论的治未病体系已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治未病中心。形成了辨体质、调体质的系列标准。形成了辨体质、调体质的装备。形成了辨体质、调体质的健康产品。这些在预防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重大疾病风险因素防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药通过调节自身机体功能,有效地发挥了疾病预防作用。通过对高血压前期、糖耐量异常、超重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干预,在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在一些疾病中,这些疾病是以功能障碍为主的,尤其是免疫调节异常相关的疾病,或者是情绪应激相关的疾病。在这些疾病中,中医药的优势很突出,单独应用中医药就能够呈现出充分的疗效,中医药在这类疾病的防治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抑郁症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复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复发;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复发;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复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复发;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减少复发。并且,这些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还能阻止或者延缓疾病进展。

https://img0.baidu.com/it/u=2496382621,290676369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另外,在对一些难治性症状进行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于疾病伴随发生或者遗留下来的症状,还有那些原因不明的躯体不适,现代医学没有将其纳入治疗范围或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尽管有些症状没有造成极大的危害,但是却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感冒引发的长期干咳,中医药在其中的干预效果非常显著。

陈凯先(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认为:从建立中西医统一的新医学这一长远目标出发,当下的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且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以及问题,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代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例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通常难以明确其单一病原体,可被称作多因素引发的复杂疾病。它们与人类的遗传、生活习惯、饮食以及运动等方面密切相关。针对单一靶点的单途径治疗往往难以攻克由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医具有整体的治疗方式,能进行多靶点的作用,还能通过多途径来实施,这些就展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余曙光身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他指出:中医是历经了几千年来不断被验证的科学体系,并且会随着对人体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疾病谱系的发生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医学有动态生命观,其养生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很重要,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独具特色,整体调节的综合治疗观念也很关键,还有丰富多彩的诊疗方法等。这些都使得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能发挥出效果确切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彬(山东省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说:中医有其独到的科学方法,也有本质特征。中医能够传承至今,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治疗手段的优势,中医治病主要有两大类手段,即针灸与方药。并且,除了这两类,还有药浴、贴敷、导引等多种方式。一是治疗思想方面具有优势。“治未病”是中医学中非常著名的思想之一。这种预防医学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就已经形成了。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对身心调节、起居调节、饮食调节等各方面要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例如:“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形与神俱”等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之中。近几十年来提出了“健康新概念”,许多医学科学家提出“现代医学必须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医学”,人们广泛知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种“亚健康”状态。所有这些新观念,坦率来讲,是中医学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坚持的观念,同时还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其三是文献资源的优势,学习中医,除了辨证困难、用方困难之外,还有读书方面的困难。中医是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的,历代的中医古籍,都是当时医家治病经验的总结,非常珍贵。

2、中医“万能”?“万万不能”!

一部分人持中医是“万能”的观点,甚至极度排斥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这与“不认同中医”截然相反。中医和西医各有其长处,那么在哪些方面中西医结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谷晓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并非是治疗“病”,而是对“人”进行治疗。比如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们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临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另外,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强调的是对人体功能进行调节,以此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方面,中西医结合能够做到全程且全方位。我们不能舍弃这一优势,不能轻易地将中西医分隔开来。中西医并非是二者只能选其一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补益的。

王伟指出,要以客观的态度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存在局限,不可过度夸大中药的疗效优势。对于某些器质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而言,中医药的疗效相对较为有限。例如,在心梗急性期进行冠脉血管成形术能够迅速实现血管的再通,然而中医药的手段目前还无法达到与之类似的效果。中医药存在需要发展的方面。其一,中药复方成分较为复杂,且核心效应成分不清晰,这对科学评估药物的潜在疗效与风险不利。其二,中医的诊断依据在客观化和量化方面做得不够,不利于实现标准化诊疗。其三,可用于急救的中药剂型数量不多,从而限制了中药的适用范围。这些方面都有可能是制约中医药被更广泛认可的关键因素。

程纯(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表示:持有中医“万能”这一观点是绝对不可以的!疾病是中医和西医共同的敌人,而解除病痛是中医和西医一直以来的课题。实际上,医学发展到现今这个阶段,对于很多疾病依然是没有办法的。但中西医各有擅长领域。比较而言,中医擅长急难症、疑难症、慢难症;擅长治未病、杂病;擅长养生、保健、康复。同时,对于西医尚未认识且诊断不明的,西医诊断明确但无治疗方法或治疗长期成效不佳的,西医治疗毒副作用明显的,以及突发的新传染病、流行病,特别是大疫等情况,中医药往往能发挥独特作用。

陈凯先称,几十年来,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这些成就证实了中医药不但显著提升了许多疾病临床治疗的水平,还对推动医学核心价值与医学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彰显了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那种否定中医药科学性和重要价值的观点是与事实不相符的,所以是错误的。同时,需注意到社会及中医界存在少数同志,他们思想较为僵化且故步自封,无法在当代条件下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与时俱进。有的人不能恰当把握中医药学作为医学科学这一属性,以及它所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正确认识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关系。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过程中,中医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运用现代科技对中药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对疗效进行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强化。

3、中医保守?恰恰相反!

https://img0.baidu.com/it/u=1634518523,371665735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4

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底蕴深厚且不断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活态存在。现代中医人要破解的命题是,如何坚守其本质,并且能够与时代进行有机结合。

谷晓红称,中医药学是把“德”“道”“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医学。“德”指的是以“大医精诚”精神为典型的高尚医德以及仁爱之心。她觉得,对于中医而言,德不能仅仅被理解为职业道德层面,而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医精诚的精神在中医道与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道”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带有深厚中国古代哲学底蕴的中医思维和中医药理论。中医思维着重体现以人为本,是一种鲜明的系统思维,其中蕴含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这样深刻的哲学智慧。可以说,中医之道包含着生命的道、天地的道、健康的道以及哲学的道。“术”是在中医思维引领下所形成的诊疗手段以及用药方式。它是历经数千年来中医药临床实践沉淀而升华出来的。中医的术蕴含在中医经典之内,一直被名医名家持续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德、道、术,尤其是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医药学的精粹。

罗颂平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他指出: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拥有传统医学,像蒙医、泰医、回医、藏医等。此外,欧美还有替代医学,比如脊医、顺势疗法等。许多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部分传统医学仅有独特的诊疗方法,而部分则具备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医在众多传统医学中,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经典著作,还有着比较全面的诊疗方法。在唐代,它已经被输出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之后更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被输出到了东南亚各国。所以,它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擅长吸纳海外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并将其为自己所用。岭南地区的“海药”为来自海外的动植物药,其中包含诸多以香料形式进入中国的外来物种,像肉桂、胡椒、檀香、沉香等,这些物种都被发掘出了药用价值,从而丰富了中药宝库。自清代起,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进而形成了“中西汇通”学派。所以,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理论体系、底蕴深厚且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活态存在。这是其他传统医学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4、中医药文化传播亟待“破圈”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的热度急剧上升。不过,由于中医药文化具有知识门槛高、专业属性强等特性,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被国人所接纳。怎样才能让中医药文化传播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当下中医药工作者必须要去应对的问题。

从中医药界内部来看,我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数量不少。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在 2009 年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并且当时由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担任该中心的名誉主任。我们主办《中医药文化》杂志,有中文刊,也创办了英文刊。宗旨是从文化源头上全面解读中医药学,向世界展示其深厚人文内涵。不可否认,我们存在着重研究、轻传播的倾向。这种倾向的产生有一定客观原因,因为中医药专业性较强,尤其与现代科学体系差异较大。从传播层次方面来看,针灸、中药、把脉、太极拳这些属于文化的外层部分。通过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这些处于中层的部分,要进入到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内层,其传播难度是很大的,并且很容易引发各种误解、误读以及误导的情况。然而,如果传播不能落地,就难以形成广泛的认同,那么它的作用发挥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全球性的突发重大公共健康事件。我们在传播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时,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时刻或某一地点。国内需要达成共识,并且要从深化认知以及沟通理解的角度出发,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多元医学文化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来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利用门户网站、英文刊物以及公共媒体,来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曝光率,把中医故事讲好,把中国故事讲好。

师彬称,当下,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盘点尚未明确家底情况,资源的开发转化也不够充分,活态传承的实例数量不多,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更是较为缺乏。同时,中医药“出圈”以及文化跨界的工作尚未达成。然而,中医药文化能够当作特色旅游线路或者特色内容,把养生理念以及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体系引入到公共服务当中。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才能够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普通百姓家,深入到国人的内心。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教授)表示:中医药文化传播面向大众时,需做到通俗易懂且实用;面向小学生时,要做到科学严谨、形象且浅显;面向非中华文化语境下的人们时,应更客观、更实用且更规范。总体而言,要把握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用得上”这一原则。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也需秉持这个原则。一方面要说好“普通话”,另一方面允许带有一些“地方口音”,但这种“地方口音”不能过于浓重。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0日10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药疗效优势探讨:全面科学客观看待中医养生与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