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下教师师德发展及适应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推陈出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趋势下,教师的师德也会发生变化,会增添更多富有色彩的内容。这种变化必将对学生产生更深远、更长久的影响。教师深刻认识到师德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与准备。为使教育充满活力,发挥应有作用,教师时刻要求自己追求更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如今的社会具有多元化和竞争性的特点。端稳教师这个铁饭碗的说法已经成为过去。三尺讲台确实很神圣。但一个教师不能仅仅站在三尺讲台上,借着教师行业的神圣就高高在上地讲课然后就结束。这种固步自封的姿态必然会导致失败的教育。
教师要怎样去适应多元化且具有竞争性的社会呢?教师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呢?其中一个必然的途径便是持续地进行学习。
《礼记》中说:“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身为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的我,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从事教师工作,并非意味着我们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类乃至整个自然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引领好下一代乃至很多代人。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能够不断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更深入、更广泛的知识。现代社会变化迅速,自然、科技、文化以及人类自身都在持续进行着多维度的变化。我们已经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浪潮之中。
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之心,就无法感应到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就无法引领学生走上规范正确的道路;无法汲取新鲜的营养来壮硕自己,就会被巨浪击沉肩膀;不能践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就无法担起修缮人类灵魂的重任。
这是一个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阅读对教师来说是不断学习的一个较好途径。教师应把阅读当作每日必修课,拓展更宽广的阅读面,将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化为己有并传授给学生。我作为千千万万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将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求学识渊博,只求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无愧于心。
俗话说:要立长远的志向,不要经常改变志向。我走上教师岗位并非是偶然的。我从小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在这一路的历程中,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对一个人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恰恰也是在农村,青年人才十分缺失,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语文在他们看来只是会认字而已,数学在他们看来也只是会运算罢了,而学英语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以实现的事情,简化到只是一个并非必需的任务。
我亲身经历了这些悲哀,也亲眼目睹了这些悲哀。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个教师的理想,我希望能够为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变付出自己的努力。因此,在大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农村学校执教。
突然从象牙塔进入到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再看看同时毕业的其他同学的风光,我时常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会暗自提醒自己,至少要做到不辱没师德,要知道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比我付出得更多,要让自己对得起三尺讲台和曾经的理想。
在后来的摸爬滚打中,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变并非易事。其一,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极为短缺;其二,在全社会都较为焦躁的环境下,个别教师也变得浮躁起来。我认为他们曾经和我有着同样的理想,也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许多,但后来却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学校很多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不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然而却要用学生的分数来评价一位老师。
习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认为这句话用在教师行业极为合适。身为教师,唯有坚定志向并不断前行,才能够不违背初心。教育并非企业的商业化生产,无法在短期内见到效益,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所在,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世界。
因此,教师若志向不坚定,就难以长久坚持。从教以来,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中,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用智慧打动学生、用品德培育学生的教师的志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长期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奋战,坚定志向向前行进,成就自己,也成就未来。
近年来,生活中时常有“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之类的出现。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自我。他们给社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也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
教师具有特殊性质,相较于其他工作而言。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接触的人远超其他工作。这些被统称为“学生”的人,他们尚未具备成熟的三观,大多处于青少年阶段,需要正确引导。所以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更应起到榜样作用。我时常要求自己,做人做事要做到仁、智、礼、义、信。无论在学生面前还是其他公共场合,都应有教师的风范,做到事必躬亲,用实际行动践行职业理想。
处处有创造的地方,每天都是创造的时刻,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人才。无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我都会肩负起教师的使命,去追求教育的真理。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那就点个“在看和赞”吧。若想持续关注,就设我为星标哦。
往期精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