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29 02:05:33

文徵明书法艺术演变:从少年勤勉到晚年精深的70年创作生涯

文徵明一生都很勤勉,终身都在进行书课,从来没有停止过挥笔。少年时期,他曾因为书法不好而对仕途产生了影响。之后,他特意进行临摹练习,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成为了明代中期在诗文书画方面集大成的人。文徵明的书法造诣很深,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到了九十岁的高龄,他还能够趴在桌子上书写蝇头小楷,从这可以看出他非凡的功力。

文徵明自幼便极为勤奋。从少年时的“书法不佳”,到成为耄耋时期的书法大家,高寿的他晚年书法越发精深。然而,仅仅凭借单一作品,很难体会到这种变化。只有将文氏的早、中、晚期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对,才不难看出他“人书俱老,越老越精”的突破。(本文选取部分国内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进行分类比对,旨在研习文徵明书法艺术的演变和特点。)

文徵明书法风格的演变:

在文徵明长达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大致可分为:

五十岁之前处于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广泛临习各家;五十岁到六十岁是中期,在此期间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之后进入晚期,达到了巅峰境界。

文徵明在四十二岁之后开始以字行。所以,那些带有“文壁”款的作品,都可以被看作是他早年的作品。例如:

三十五岁创作了《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台北故宫藏,后文简称:台北);三十五岁还创作了《隶书毛先生践行诗》(天津博物馆藏);三十八岁创作了《雨馀春树》题跋(台北);三十八岁创作了《唐寅对竹图卷》题跋(台北);三十四岁创作了《元赵孟尺牍二贴》(台北);三十四岁创作了《绿荫草堂图》;四十二岁书写了《书太上常清静经》(台北)。

中期作品:

六十岁时创作了《草书千字文》(在台北);六十岁时创作了《赤壁赋》(在北京故宫,后简称北京);六十六岁时创作了《四体千字文》(在台北)。

晚期精品:

七十二岁时创作了《临沈石田金鸡图》(位于苏州博物馆);八十岁时创作了《自书七言律诗》(在台北);八十二岁时创作了《书醉翁亭记》(在台北);八十六岁时创作了《后赤壁赋》(在北京);八十九岁时创作了《书前后赤壁赋》(在台北);八十九岁时创作了《独乐园记》(在台北);九十岁时创作了《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词》(在台北)。

下面我们分不同的书体来看文氏书法风格的演变和突破:

#1

隶书

「早、晚期变化不明显」

文徵明的隶书在当时名气很大。王世贞对他的隶书作出评价,说他的隶书“获得了钟繇、梁鹄的书法之法”。

他的隶书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早期作品,比如他三十五岁时所写的《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结构十分严整,转折部分平硬,圭角显得锐利,挑笔和捺笔的笔端出现了分叉。后来,他受到唐代徐浩以及元代吴睿等书家的影响,书写法度严谨,字体瘦劲且圆润,就像《隶书毛先生践行诗》那样。

《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 《隶书毛先生践行诗》

#2

小楷

「成就最高」

文徵明的小楷在海内享有声誉,他的儿子文嘉说:“文氏的小楷虽然是从《黄庭经》《乐毅论》中传承而来的,但温文纯厚、精妙绝伦,就连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由此可知,文氏的小楷取法于晋唐,并且精心研究了各家的笔法。苏轼曾经说过:“写真书难以做到飘逸洒脱,写草书难以做到庄重严谨,写大字难以做到洁净细密且没有间隙,写小字难以做到宽绰有余。”这指出了小字书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开阔之中不失间架结构。文徵明在《停云馆帖》的跋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小字注重开阔,字内的间架结构,应该明朗整齐且开阔。就如同大字体的格局一样,各种美好的特质都具备。此外,文徵明一生都很勤勉,每天的书法功课都没有停止,即使到了九十岁的高龄,还能够在灯下书写蝇头小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功力非常深厚。

文徵明的小楷,早期遵循钟繇、二王的法则。其结体宽拙,还保留着隶书的意味,例如他在三十四岁时书写的《赵孟尺牍二帖》跋文;四十二岁时书写的《书太上常清静经》融入了赵孟的笔意,起笔以及横捺处尖细,结体宽舒且秀逸,笔法灵动且多变;四十四岁时所作的跋《欧阳修付书局帖》接近钟繇、倪瓒的风格,结字宽正,笔势劲利,竖笔开头与捺笔中段常常带有赵孟风格的装饰性弧线。

文徵明中期的小楷,例如他在六十岁时所作的《前赤壁赋》,其结体较为宽博。并且,它摆脱了隶书的意味,呈现出了高古的气韵。

晚岁时的小楷,像八十二岁所作的《书醉翁亭记》,其结体严密,疏密安排得很有法度,笔力透过笔尖,仿佛有欧阳询般的险峻之感,更蕴含着铁画银钩般的晋唐遗风,是晚年的精品。另外,又如八十六岁所作的《后赤壁赋》,其结体瘦劲,棱角都已消失,简洁质朴且精妙绝伦。

左到右依次为:

34岁书《赵孟尺牍二贴》

42岁《书太上常清静经》

44岁《欧阳修付书局贴》

60岁《前赤壁赋》

82岁《书醉翁亭记》

86岁《后赤壁赋》

https://img1.baidu.com/it/u=1248889050,229468870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787

文徵明在楷书历史上的地位,万历时的《五杂俎》有过评价。它说古代没有真正的楷书,就连钟繇、王羲之所传的《季直表》《乐毅论》,都带有行笔的特点。等到了唐朝的《九成宫》《多宝塔》等碑,才开始字画严谨,但偏肥、偏瘦的毛病仍然避免不了。到了本朝文徵仲这里,他开始极意于结构,使得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就像八面观音一样,色相具足,在书苑中也是一代杰出的人物。

#3

行书及行草书

「传世作品量最多,风貌变化最大」

文徵明传世的草书作品数量比较少,存世的伪作数量却是最多的。然而,流传量最为庞大,风格转变最为显著的是行书。文徵明的行书尊崇宋元各家,领悟到了二王、智永的笔法,同时又融合了苏、黄、米、赵(孟)以及《圣教序》的笔法。既有资媚之态,又有遒劲之质,自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文徵明早期的行书常常署“文壁”款。例如有早期署“文壁”款的《松下听泉图》的跋文;还有三十八岁时所作的《雨馀春树》的跋文,以及四十四岁时所作的《疏林茅屋》的跋文。这三幅书画上的跋文都属于早期书法,其笔触清秀细弱,显得不够沉着,提按的变化也不明显,字势被拉长,在圈转牵连的地方显得有些局促且生涩。

38岁作《雨馀春树》跋文

早年“文壁”款《松下听泉图》跋文

44岁所作《疏林茅屋》跋文

中期的作品有:在六十岁时创作的《草书千字文》,在六十岁时创作的《秋葵折枝》跋文,以及在七十二岁时创作的《临沈周金鸡图》跋文。在这些作品中,运笔逐渐变得沉着稳健,线条呈现出多样的变化,牵丝也显得自然。

60岁作《草书千字文》

63岁作《秋葵折枝》跋文

72岁作《临沈周金鸡图》跋文

晚年的作品尤其精妙。例如八十五岁时创作的《行书西苑诗》,其书法回归了二王的笔意,在遒劲之中带有一种姿态,结构十分严谨。八十九岁时书写的《独乐园图并书记》,结体宽舒且圆润,将少年时的棱角全部去除,牵丝黏连,圆转相互映衬,飞白自然却不失沉着,温润且遒媚,是晚年难得的精品。九十岁时所写的行书《张一川小传册》是在他去世当年所书写的。此作结体疏朗,行笔流畅,提按的区分十分明显,没有丝毫懈怠之意。它更能体现出文徵明在书法方面业精于勤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

晚年的小字行草,嘉靖年间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有记载。文中说文徵明学书,“无所不规”,模仿欧阳率更、眉山、豫章、海岳等,态度高傲。晚年的行书,突破了早年的一些弊病,早年结字细弱,提按变化少,连笔处纤弱不生涩等。晚年笔触日渐成熟,运笔沉着稳健,他每天都在用功,以勤补拙,最终能登峰造极,传为佳话。

85岁作《行书西苑诗》

89岁书《独乐园图并书记》

90岁所作行书《张一川小传册》

#4

大字行书及行草书

山谷笔意

https://img0.baidu.com/it/u=1726392790,229839135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007

文徵明中晚期的行草书,其中有赵孟、二王一路那种唯美资媚的书体,同时也常有笔意稍纵的类似黄庭坚风格的行书,并且这种行书在大字行书中尤为突出。其结体开张,运笔苍劲,蕴含着在平正中追求险绝的笔意。

九十岁时创作的《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这一作品,是文氏晚年的创作。其以长笔外拓的山谷风格进行书写,呈现出苍拙遒劲的特点,由此可以知晓,在他的耄耋之年,依旧保持着苍劲有力的状态,丝毫没有涣散的迹象。

90岁作《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

#5

尺牍

文人本色

文人除了有常见的书、画作品之外,还有一类被称作“尺牍”的书法作品。在当时,这些“尺牍”或许只是文人间的问候信函或者家书。而后人将其作为书法作品保存了下来。“尺牍”与书、画作品不同,它是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书写的,更能够展现出书者本人的书风笔触。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行书尺牍册》,在考察文徵明归隐后的生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文徵明《行书尺牍册》(苏博)

综上所述:

文徵明精研各体书法:

篆书以李阳冰为取法对象;隶书向唐人学习,去除其肥润之处,追求古拙之美。行草尊崇宋元各家,获得智永的笔法,融合了苏、黄、米、赵(孟)的笔意,兼具姿媚与遒劲。小楷上追溯晋唐,成就最为突出。那些结体修长妍美的,笔法灵动的,学习赵孟、二王、欧、虞;而结字较宽,平正朴拙,略带隶意的作品则接近钟繇、倪瓒的古风。大字行草率性纵逸,留存着山谷的气息。文徵明在早年的时候,他的书作锋芒和颖角都很明显地显露出来。到了晚年,他则完全去除了那些棱角,变得刚健而又秀劲,年纪越大,书法技艺就越精湛。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对文徵明的书法作出评价:在整齐严肃、遒劲有力之中,还能保持着虚和舒缓、从容自得的意趣。文徵明继承了钟繇、二王、智永、赵孟的书风,不过他与赵孟轻柔圆浑的中锋有所不同,也不像苏轼、黄庭坚那般雄健有力,而是在虚和舒徐之中蕴含着文人那种坚韧的气质。另外,由于文徵明是文坛领袖,有着个人魅力,并且具备诗、书、画、印等多方面的才能,所以在明代中期声名远扬于海内,有很多学者追随他。

[文徵明评传]

01、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02、文徵明,“文风”所及400年

03、“生子当如文衡山”,他为什么如此优秀?

04、文徵明山随的笔墨特征

05、文徵明是如何学习倪瓒的?

06、除了书法,文徵明还有更多伟大艺术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徵明书法艺术演变:从少年勤勉到晚年精深的70年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