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30 06:50:13

含泪活着纪录片揭示:出国留学如何深刻改变中国学子的爱国观与世界认知

或许大家都曾听闻或观看过一部纪录片,名为《含泪活着》,其别名是《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在 1999 年发行的纪录片,将当时赴日留学的学子在日本艰难求学、奋力生活的诸多细节都记录了下来。其中有一个场景令人难以忘怀,主人公含着泪水沉默了许久,接着说道:“确实如此,只有身处国外,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出国后,真的会给留学的学子的世界观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吗?在对国家的观念方面,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2 月 7 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布了一篇相关报道。该报道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即过去十年有大量中国学生涌入美国大学,然而两国文化存在巨大分歧。

那么对于在当今的美国就读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美国引以为傲的信息自由是否让学生们见识了新的想法?美国引以为傲的集会自由是否让学生们见识了新的思维模式?美国引以为傲的宗教自由是否让学生们见识了新的思维模式?

或许,中国学生聚集得过于紧密,从而形成了封闭的群体,他们维持着旧有的习惯和世界观,一直到准备好回国?

但是调查出来的结果却驳斥了这些说法。

超过 60%在美国学习的受访者,他们对美国的看法变得更加积极;23%的受访者,其看法变得消极;其余的受访者则表示看法未发生改变。乍一看,这样的数据或许意味着会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事实上,有几个人发表了评论,他们经历了显著的个人转变。有的人“在基督教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信仰”,有的人则形容自己在海外求学之后“变得更有志向并且更加独立”。很多人写道,与在国内求学相比,自己可能变得更具创造性,思想也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媒体是有益的,因为它更可信;有人曾写道:“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很多学生包括我在内,对中国政府有了更实际的认识。”这使得他们对美国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对美国更加尊重并不会影响中国的形象。其中 55%的受访者在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善;仅有 22%的受访者觉得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消极。

调查提到,一些中国人认为,当学生们看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并非一切都如他们所想象的那般闪耀”时,他们对美国“过于浪漫的看法”会颠倒,对中国身份的“自我厌弃”感也会颠倒,他们了解到美国的街道并非全是黄金铺成的,从而也变得更加尊重治理中国的艰辛。

出国之后更加理智

眼下选择出国的群体,从动机方面来看,一部分人是主动选择去体验更高水准的教育资源。然而,绝大部分人群是被动的,他们是被迫去接受国外教育的。因为在国内,存在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政府人员存在腐败行为以及一些极端案例,这让我们对政府和国家有不小的怨恨。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各类被人为放大和凸显的、冲击眼球的案例不断涌现,这一度让人们对这个国家产生了绝望。网络上“愤青”众多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泄满腔怨恨,无需考虑后果,也无需跨越理性思考和反省的低门槛,这使得这个极易煽动他人意志的团体不断壮大。他们对维护国家的言论嗤之以鼻。然而,出国后,有助于提升理性,让人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这个国家,所以变得爱国也就顺理成章了。

国外月亮也没有那么圆

走出国门,那曾经在夜里无数次幻想过的地方,如今终于揭开了它遮掩的面纱。摆在学子面前的景象,也许并不那么让人满意。幻想被打破,现实展现在眼前。在国内时,国外的生活、建设和制度都被过度美化了,所以漂洋过海去留学的学生到了国外才发现,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样的。

澳洲方面,其建筑和公共设施较为落后,政府的效率低得令人难以忍受,服务费用十分昂贵,治安问题总是被提及,同时还隐约存在着若有若无的种族歧视等情况,这些因素都使得国外在留学生心中的美好景象打了折扣。

留学生心里会进行比较,他们能知道自己国家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在哪些方面自己国家更好。因为出国后能更自由地获取资讯,认知也更加清醒,所以留学生心中都有了衡量的标准。他们深知国内有一些方面暂时是落后的,也深知改革重建的艰辛。越出国,就越能体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站得高了,就看到了未来

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如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民众享受到了西方阵营把持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及垄断世界资源、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所带来的福利,长期处于“不劳而获”的状况,于是渐渐出现了许多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寄生虫。在澳大利亚的青年人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薄弱,奋斗状态全无,他们将酒、性和毒品当作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安逸的环境里,培养不出很多有毅力的人,培养不出很多有竞争力的人,也培养不出很多有战斗力的人。而那些缺乏毅力、缺乏竞争力、缺乏战斗力的人们,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现在的这个中国与之相较而言,强大的社会压力让大家都得努力去求生存、求生活,这使得每一个人的神经都像扭紧的发条一样,随时能够迸发出无尽的潜力。这种状态确实会让人感觉很累,会逼迫着人去拼搏、去成长,然而也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中国的下一代……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对比这两个人群,若你仍认为西方国家能长久处于霸权、领先和优势地位,那我只能尊重你的固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及“富不过三代”等道理,在国家层面或许也是成立的。

除了下一代存在差别外,以澳大利亚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政客和民众,有许多仍处在一种骄傲且虚弱的状态。他们高昂着头颅,对世界进行俯瞰,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的救世主。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价值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尤其对于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等,这种态度导致了他们在思维上变得僵化,这与百年前的晚清极为相似。

如果说百年前的“开眼看世界”促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固步自封的困境,那么这些西方国家或许正在固步自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逐渐进入到一种良好的状态。

中国自身存在诸多问题,遭受着国内外严厉的批评。然而,中国一直怀着一颗虚心向全世界学习的心,在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着强劲的前进势头和发展态势。这呈现出两种趋势,两种“未来”。可以预见,西方国家若无力继续掠夺大量世界资源,其国内将会逐步陷入混乱。比如瑞典南部的骚乱、法国的动荡以及英国的飘摇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这些只是开始。面对这样的“大势”,我们没有理由看衰中国而看好外国。

留学说

每个家都有难以念好的经,庞大的国家也是如此。媒体通常只报道国外美好的部分,而那些社会的“阴暗面”,需要你自己去探寻、去察觉。无论是最为发达的美国,还是宛如世外桃源、远离纷争的瑞士,它们都和中国一样,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不满。这难道不就是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吗?出了国,你才会看到那些被网络媒体美化过的国家的真实面目。

在进行多方比较之后,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包容度在逐渐提升。坦率地说,中国既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差,不是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含泪活着纪录片揭示:出国留学如何深刻改变中国学子的爱国观与世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