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频与步幅的关系:业余跑者如何根据个人特点优化跑步技术
资料图。步频和步幅,是业余跑者时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例如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180 是适合长跑的最佳步频。
真的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步频和步幅与速度存在关联,并且速度又与距离相关。距离较短时,速度会比较快。当速度变快后,一方面步频会加快,另一方面步幅也会增大。
同时,他与个人的身体特点存在关联。对于同样的速度而言,不同选手的步频这一特征和步幅这一特征是不同的。
当今世界有两个特点鲜明的短跑选手,分别是博尔特(身高 1.96 米)和苏炳添(身高 1.72 米)。博尔特是世界上百米速度最快的人,而苏炳添是世界上跑进十秒大关的唯一黄种人,并且他还是身材最矮的。
苏炳添在跑 9 秒 99 时的步频为 288 。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打破百米世界纪录时,其步频是 252 。
苏炳添跑 9 秒 99 时的步幅情况是 2.08 米;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时的步幅情况是 2.33 米。
可见,世界顶尖选手是同样的,但由于身高和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步频与步幅上的差异非常大。
如果说博尔特与苏炳添的成绩差距稍大。再来看张培蒙 2013 年在莫斯科跑出 10 秒成绩时的情况。他的步频是 264,而苏炳添的步频是 288。他的步幅是 2.27 米,苏炳添的步幅是 2.08 米。与几乎同样成绩的苏炳添相比,差距同样很大。
比如女子万米项目,1993 年王军霞创造并保持长达 23 年的世界记录,她冲刺时步频高达 220。2016 年阿亚纳打破王军霞的记录,虽网上查不到具体数据,但从两人技术动作分析可知,阿亚纳采用的是非洲选手步幅较大的跑法,与王军霞快步频的技术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二人的步频都比跑马拉松时的步频要高。
可见,世界顶尖选手在同一距离时,其步频步幅特征各不相同;并且在不同距离下,同一个人也会有所不同。
观察众多专业与业余长跑选手,并且研究各种理论,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80 步频是长跑合理步频的一个分界点。这意味着步频低于 180 时,通常是不合理的。而步频高于 180 时,无论是 180、185、190 还是 195 等,都是可以的,并且与个人的身体特点和运动能力相关。亚洲选手通常力量不如非洲选手,所以会采用较快的步频。而非洲选手由于天赋的缘故,在相同配速下,一般步幅比较大。
并不是步频越高就越好。对于每个人而言,步频和步幅存在一个较好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又与速度相关。当速度加快时,步频也会变快。例如,跑四分配速和五分配速时,步频必然不同,同时步幅也会有所差异。
同样配速下,你处于不同的运动阶段时,步频与步幅可能不一样。开始运动时,因为肌肉能力较弱,可能更多地依靠加快步频来提升速度。当肌肉力量训练到较强时,能够通过提高步幅来加快速度。所以,在同一名跑者身上,在不同运动阶段,步频与步幅的最佳结合点是不同的。
一个人跑步在不同配速时,步频和步幅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哪种配速,比如六分配速、五分配速甚至四分配速,其步频都需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基数上,也就是最低不能低于 180。从国内水平较高的业余跑者的普遍数据来看,跑步的基础步频大多在 190 左右,而当速度变快时,步频会达到 200 左右。业余跑者水平较高的那些人,通常在跑得慢的时候,步频不会慢;在跑得快的时候,步频快的幅度也是有限的,更多的是步幅有所提升。当然,这里所指的是业余跑者的长跑情况,而短距离快速跑步时,步频与步幅会更快更大。
一个国外的运动机构曾做过一个实验,对不同步频的人跑步情况进行统计。实验发现,步频在 175 以下的跑者,其受伤比例相当高;而步频在 175 以上的跑者,受伤比例则较低。因此,跑者在日常训练中应养成较快步频的跑法,因为这是长跑避免伤病的基础。但快到何种程度呢?是 180 吗?还是 185 呢?亦或是 190 呢?并没有确定的数值,这与个人的身体特征以及运动能力相关。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说法,那就是按照跑者常说的,自己跑得舒服就可以了。
很多跑者想要达到更高的速度,他们觉得自己的步频较慢,步幅也较小。那么,是先练习步频呢,还是先练习步幅,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练习呢?
结论表明应该先进行步频的练习。其一,步频相对容易练习。其二,步频练习到位就意味着跑姿正确了,这样不容易受伤,你也就能够持续地跑下去。
如何练出高步频来?
首先,要贯彻正确的长跑理念。这个理念是:脚要贴地,并且要快速迈腿,同时要积极着地。
步频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腾空过高,导致滞空时间变长。因此,在跑步时,脚不能腾空过高,要贴着地面快速向前迈进。其二,会往前甩小腿。一些跑者误以为小腿往前摆能增大步幅并加快速度。实际上,由于落地点在身体前方,会形成刹车效应,这极大地减慢了身体运转的速度,导致步频降低,同时还增加了膝关节和足底受伤的风险。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小腿积极着地,使小腿垂直落在身体重心下方,如果速度较快,还可以落在稍靠前的位置。
当你这样跑的时候,腿部的运转自然就快了,步频也就上去了。
同时,还可以采取节拍器,跟步频快的跑者一同跑的方法来训练。
可以购买现成的节拍器,也可以打开跑步 APP 中的节拍器。你能够一次性把节拍设定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值,例如 185 或者 190。倘若你之前的步频比较慢,设定得太快就跟不上,那么也可以设定成比当前值略高一些,等适应之后再逐步提升。这里要说明的是,跑步 APP 所记录的跑步步频步幅数据通常是不准确的。它记录的步频偏低,而步幅偏大。最好的做法是看表自己数一分钟跑了多少步。
跟着频率快的跑者一起跑,要减小自己的步幅,让脚贴地近一些,使自己的步频与对方相吻合,这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当然前提是你能够轻松地跟上对方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对技术的改进以及有意识的练习,步频能够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值。当你在训练步频时,不要进行速度练习,而是要把速度放慢,将注意力集中在基本的动作上。等步频稳定下来之后,再进行速度练习,并且这种强化需要在平时的跑步过程中不断去做,以找到自己的最佳契合点。
快步频除了需要技术动作的改进外,还需要手臂、腰腹臀等力量来支撑。所以,需要更多地进行力量练习,例如:
举哑铃;进行哑铃摆臂练习;拉橡皮筋;做俯卧撑;做平板支撑;挺臀;卷腹;做侧撑挺臀;做深蹲。
步幅的训练
步频容易练习,步幅却难以掌握。步幅的大小,是区分专业与业余、高手与普通的重要标志。一名跑者倘若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式,过了几个月,步频就能稳定在 190 左右,这可以说与专业选手相差不大。然而,步幅的差距却是非常大的。从跑马拉松的步幅方面来看,普通跑者的步幅大概不到 1 米。业余高手的步幅在 1.2 米到 1.4 米之间。顶尖运动员的步幅能够达到 1.7 米以上。
业余跑者和专业跑者在步频数据上几乎相同。然而,二者在能力方面的差距极为巨大。尽管两者都能在一分钟内跑 190 步,但专业跑者每一步能前进 1.7 米,而业余跑者每一步仅前进 1 米。正因如此,专业跑者的实际运动速度比业余跑者快很多。
如何提高步幅呢?我们首先来分析,影响步幅的几个因素:
身高和腿长是先天的。身高腿长的人更容易练出大步幅。苏炳添即便再怎么努力练习,也无法练出像博尔特那样的步幅。
柔韧性方面,腿长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腿长才能迈出去。如果肌肉僵硬,那么腿就很难迈开。相反,那些能够轻松将腿踢过头顶的人,在迈腿时也会更加轻松。
协调性体现在整个身体能够协调一致地运动,让身体如同行云流水般运作,不会出现各个部位相互牵制的情况。
4、技术的合理:使身体在同样的能量输出时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重点在于腿部力量以及躯干核心力量。这些力量能给身体带来最大的动能,从而驱动身体高速前进,同时还能够让身体保持长久的运动状态。
总结而言,一个人跑步时步幅长由天赋、技术以及运动能力这三个因素所构成。训练的重点在于对技术进行优化,并且提升运动能力。
训练方法:
技术训练包含前踢腿练习、后踢腿练习、侧踢腿练习,还有高抬腿跑、后踢腿跑、车轮跑、后蹬跑、跨步跑以及下坡跑。下坡跑的坡度不宜太大,8 到 15 度左右较为合适,距离约 200 米。
前踢腿
后踢腿
侧踢腿
高抬腿跑
后踢腿跑
后蹬跑
跨步跑
跑步的技术在不同速度情况下有所不同。其核心包含蹬地的力量、小腿折叠收腿的幅度、大腿前抬的幅度这三个方面,并且要配合手臂的摆动和身体的协调运转。距离较短时,蹬地力量需较大,小腿折叠要更充分,大腿前抬也要更充分。然而在长跑时,不能过度发力,而是要保持轻松、自然、流畅的状态,让身体快速运转,如此才能达到经济的效果。
力量训练包括核心力量练习,像平板支撑、卷腹、侧撑、两头起等。同时,更多的时候需要进行跑者的专项力量练习。
1、原地收腹举腿跳。
2、连续蛙跳。
3、提踵练习。
4、跨步跳。
5、上坡跑(8-15度,200米左右)。
6、跑楼梯。
7、大腿正拉、侧拉皮筋条。
8、小重量的杠铃快速蹲起。
收腹举腿跳
连续蛙跳
提踵练习
跑台阶
上坡跑
大腿后侧橡皮带练习
小杠铃蹲起练习
长跑的力量练习,通常以克服自身重量或使用小型器材进行练习较为适宜,不适合进行大重量的练习。特别是对于业余跑者来说,应当多进行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练习,每周进行二到三次,并且在练习之前应该有较为充分的热身准备。
力量练习可与放松跑相结合。首先要充分热身,之后进行力量练习。练习结束后进行 5 至 10 公里的放松跑,接着进行拉伸恢复。不要在长距离跑或大强度快速跑前后进行力量练习,否则容易引发伤病。
力量练习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要选择简单易行的动作。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还可以在热身运动中穿插进行一些力量练习。在具备一定基础后,再增加数量和难度。
一名跑者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能够做到步幅较大。但在具体跑步时,并非要用自己的最大步幅去跑,而是要以经济省力的方式跑,以保证能匀速跑完全程。所以,跑者需要在平时的训练或比赛中,在能力与状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寻找自己最佳速度、步频、步幅的契合点,进而取得优异成绩。
(铁马老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