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厨房建设难题解析:资金不足、效果不佳如何应对?专家深度解惑
已获授权,本文略有删改近几年,“中央厨房”建设以《人民日报》为代表取得了丰富成果,不少地区媒体纷纷积极效仿,努力打造具有本地域特色的“中央厨房”。然而,随着运行的不断深入,很多媒体的“中央厨房”遭遇了一些现实层面的困难,像资金方面不足,以及运行效果不佳等问题。
那么,“中央厨房”究竟是何种含义呢?它是否应该被建设呢?如果应该建设,又该如何进行建设呢?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顾勇华、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坤、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以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网宣办主任檀梅,为我们解开了“中央厨房”所应具备的意义。
解惑一:“中央厨房”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今年 1 月 5 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提及“中央厨房”。他指出,“中央厨房”是硬件基础与技术平台,同时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以及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
实际上,各地的“中央厨房”实践存在差异。然而,“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天滚动”“多元覆盖”是基本共识。
“中央厨房”是一种机制,而非一个机构。”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顾勇华指出,“它的形成是为了破除‘党报党刊党台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力影响力不足’这一状况,目的是‘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通过这种方式整合采编资源、聚合传播优势。”
中央厨房实际上是一个由业务平台、技术平台、空间平台三合一构成的完整融合体系。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表明:“这三者的排序是业务平台最为重要,技术平台次之,空间平台处于最后。在其中,最为关键的业务平台就是新型流程运转机制,其具体所指的是激发和提升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
解惑二:如何确定“中央厨房”的建设重点?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着重指出,“中央厨房”需开展“四个一”方面的建设工作。其一,要构建一个工作平台;其二,要搭建一个技术支撑体系;其三,要打造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其四,要建立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
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坤称:《中国青年报》的“全媒体融媒小厨”在今年 3 月 1 日开始运作。它构建了一个机制平台,涵盖内容制作、分发传播以及整合运营等方面。旨在实现全媒体网报融合的流程再造,达成全媒体精准的渠道连接,做到全媒体移动优先的精品制作,实现全媒体品牌拓展的服务创新。在对相关深层次机制进行探索时,主要开展的工作是进行分发流程的磨合。具体来说,是由部门来主导,将 PC 端、报纸端、移动端这三端进行融合,以自收自支为基础,打造出经济适用型的“中央厨房”。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指出:部分媒体走入了“中央厨房”建设的误区。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采编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同时开展空间平台建设。然而,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业务平台建设,也就是未能通过新机制激发人员的积极性,也没有用新团队来补偿原有团队能力的不足。这就导致了虽然投入巨大,但却没有见到产出内容精品的实际效果。内容效果可以检验中央厨房,这是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出精品才是真正重要的道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网宣办主任檀梅介绍说:浙报集团的“媒立方”全媒体指挥监测中心在数据在线流程建设方面注重与采编相关的事宜。
一是舆情监测的数据在线方面:制作出浙江舆情地图,能够抓取自媒体的舆论焦点,也可以寻找新闻线索;从浙江本省、国内以及国际这三个维度着手,针对机构媒体所关注的新闻进行热点的聚合以及分类,从而确定新闻线索。
第二是关于原创稿件的数据监测:从选题开始,一直到新闻生产这个过程,都能够实现线上的跟踪,并且可以实时地进行分析和把控。
https://img0.baidu.com/it/u=378844136,3542517530&fm=253&fmt=JPEG&app=138&f=PNG?w=450&h=268
第三是借助传播力指数,能够直观地进行传播效果的评估,例如对点击量、转发量、评论以及点赞等进行分析。
从本质来看,“中央厨房”一直需要人员和团队的能力进行补偿以及升级。技术和空间能够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然而倘若没有优质的内容来支撑,就仍然会变成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运行流程图
浙报集团“媒立方”环装内容生产流程
解惑三:缺钱的情况下怎么建设中央厨房?
“中央厨房”能否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厨师”是否擅长选料、调味、烹饪以及设计出令人满意的视觉造型,让“精神食粮”的色、香、味、形、器、料都达到完美的程度。全媒体传播需要全媒体的人才,媒体的核心优势就是人才优势。
媒体由人才、内容和介质构成,其中人才是最为根本的。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作出表示:首先,决心的重要性要超过资金。倘若缺少资金,那么可以从对创新流程机制进行着手这一方面入手。社委会和编委会需要下定决心,针对部门设置、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将弊端扫除干净。最后,要是资金较为丰厚,就可以进行技术平台升级以及空间平台建设,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央厨房”。
解惑四:“中央厨房”能不能常态化运行?
2015 年的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开始着手利用“中央厨房”来进行报道,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在之后接踵而至的博鳌论坛以及其他的一些大事件当中,也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在试运行的过程中逐步变得成熟起来,不过与此同时,也给受众留下了那种“只有在遇到大事的时候才会启用”的“节庆厨房”的印象。
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顾勇华指出,“中央厨房”需达成“客户端的快、门户网站的全、报纸的深”的目标,最终形成“此长彼长”的态势。尤其要把移动放在首要位置,所有稿件都优先供两微一端使用,以使新闻能够快起来且活起来。常态化地运行“中央厨房”已成为一种客观的要求。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叶蓁蓁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处于常态化运行状态。有 30 多个融媒体工作室,每天都在推出优质的全媒体内容。当下,12 个配套细则文件,也就是中央厨房的“操作手册”即将出台。中央厨房在常态化运行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备。
浙报集团的全媒体监测指挥中心(“媒立方”)从试运行开始,就进入了 365 天、24 小时的常态化运行状态。它实现了资源的有效聚拢整合,新闻生产力也在不断提升,这直接表明了“中央厨房”进行常态化运行是有必要的。
浙报集团“媒立方”
https://img1.baidu.com/it/u=506318968,320337665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解惑五:“中央厨房”如何避免内容同质化?
很多人认为“中央厨房”是“聚稿”的平台,记者把采到的新闻素材传至“中央厨房”,各媒体平台按需从中选取素材进行传播,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容同质化的情况。
“中央厨房是一个有统有分且统分结合的体系,其中统的方面包括资源调度以及协作采集,分的方面涵盖多样化制作和个性化分发。同时,中央厨房不但要达成内部的融合,还得建立外部的资源连接。正因如此,它不但不会出现同质化的情况,反而会极大地丰富产品的特色。”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表示。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网宣办主任檀梅称:需从新闻线索阶段以及稿件考核阶段展开引导把控。其一,要设定不同平台的选题制作标准。其二,要针对同选题但不同平台的稿件进行相似率对比考核。此类初期引导与后期考察能够降低内容的同质化。
解惑六:“中央厨房”应不应该成为媒体的标配?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表明:“中央厨房”等同于融媒体中心。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中央厨房”是必须具备的,是处于龙头地位的工程,必须要将其建设好并且充分利用好。
“2014 年两会前后,人民日报提出了‘中央厨房’这个概念。同年 7 月,在人民日报的一份内参上提到了 BBC 全媒体平台的‘统一编辑部’建设。这与我们现今所说的融媒体中心或‘中央厨房’是相同的。当下,中央媒体以及部分省级主要媒体的中央厨房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不过,中央厨房作为“标配”,其建成并运行需要人才支撑,也离不开对现有工作机制乃至观念中不适应部分的变革。日前,建设中央厨房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然而,很多媒体的观念仍停留在传播生态的“1.0 区间”,如此又怎能谈及中央厨房呢?以省(区、市)级主要媒体牵头建设理念先进、功能强大的中央厨房,就能够满足一省的需求。遍地都在开花。首先,人才方面肯定无法满足需求;其次,产能必定会出现过剩的情况。我们应该多一些资源的共享,少一些各自独立且完备的小体系。”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顾勇华如是说道。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指出,“中央厨房”应当成为所有媒体的必备配置。然而,这里所说的标配是指总编调动中心以及采编联动平台,对于空间平台和技术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中央厨房”的建设始终要着重于如何激活团队,以及如何妥善解决跨部门、跨媒体的协作机制问题。实际上,即便不花费钱财,也能够建成一个较为初级的中央厨房。就如同在前两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进行试运行的情况一样,尽管当时没有技术平台以及空间平台,但其实际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中央厨房”的标配并非是“大房子”,而是技术系统以及线上流程的升级。倘若遇到资金方面的问题,那么可以加强与央媒或者省媒的合作,实现数据和技术的共享。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网宣办主任檀梅如是说道。
标配并非完备。“中央厨房”的建设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不能期望能够一下子就做得非常完美,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来制定规划。
解惑七:“中央厨房”模式下,应该有怎样的人员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需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来制定。浙报集团运用 KPI 的考核办法,以此来适应“中央厨房”模式下对新闻生产的要求,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网宣办主任檀梅介绍:浙报集团有参考 KPI 考核办法。此办法先是依据采编人员工作能力来定档定薪,会一次性给予其月工资收入。接着对采编人员本季度或年度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来合理调整薪资。这可以激励人员在垂直压力下做好新闻,同时能把他们从“新闻民工赚工分”的那种焦虑里解放出来,进而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