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推进媒体融合:解析中央厨房建设与应用
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行动。它能够巩固宣传思想文化的阵地,同时也能够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是一种战略层面的举措,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
年初,刘奇葆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讲话。此讲话对媒体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一龙头工程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中央厨房
热词“中央厨房”到底是什么?怎么建设?如何应用?
索贝知道
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
“中央厨房”即为融媒体中心。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中央厨房”是必须具备的配置,是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工程,必须要将其建设好并且充分利用好。
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是什么
这涉及到“中央厨房”的功能定位方面的问题。在融媒体采编发的网络体系里,“中央厨房”一方面是硬件的基础以及技术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大脑和神经的中枢,它应当具备集中进行指挥、对采编工作进行调度、实现高效的协调以及进行信息沟通等这些基本的功能。在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设计里,指挥调度中心和采编发联动平台这两个层级属于“中央厨房”的核心部分。它们的运转需要达到“人人见面”以及面对面工作的状态,而其他层级则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人机见面”。这种设置有利于达成管理的扁平化、功能的集成化以及产品的全媒化。
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建
这涉及到“中央厨房”在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的问题。“中央厨房”需要有一个工作平台,以此来保障采访部门、编辑部门以及技术部门的代表能够集中进行办公,从而开展常态化的工作。如果具备条件的话,还可以采用“蜘蛛网”式的采编发大平台架构,这样就能实现人员的混合编排以及一体办公。
需要有一个技术支撑体系,首先要打好底层技术的基础,接着要配备好硬件设施,这样才能为采编发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需要有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要加强稿库和资料库的建设,将各种稿件、节目素材以及新闻背景资料都汇集起来,同时集成各种编辑软件工具,以此为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查阅背景资料以及创作多媒体稿件提供支撑。
需要有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这个系统要能够及时对本媒体的稿件以及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估。同时,它还要能够及时发现舆情热点以及参考选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
对于“中央厨房”的建设而言,“四个一”是其基本的标准。各个媒体需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坚守这一基本标准,持续地充实以及完善“中央厨房”建设所涵盖的内容。
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用
这与日常运行机制相关。首先要建好“中央厨房”的硬件设施,而更关键的是构建一套新的运行机制。需依据“中央厨房”的功能定位,建立总编协调的制度、部门沟通的制度、岗位值班的制度、采前策划的制度、线索通报的制度、效果反馈的制度等,以保障“中央厨房”能与采编发网络紧密相连且无缝对接。“中央厨房”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每家媒体、每个地方都单独去研发技术系统,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资源被浪费。所以,可以考虑构建媒体技术合作共享的机制,将那些较为成熟的技术系统进行推广和运用。
https://img2.baidu.com/it/u=454522019,341219491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400&h=265
索贝案例——经济日报全媒体采编平台
2017 年 2 月 24 日,索贝所打造的经济日报全媒体采编平台开始正式运行。经济日报全媒体采编平台,也就是经济日报社的“中央厨房”,它是经济日报将移动端、中国经济网以及直属报刊等进行实时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全天候日常滚动编发新闻的一个业务平台。
智能系统稳定运行,开创全新内容生态
索贝对经济日报的日常业务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与经济日报社一起去开拓融合媒体在报业生产领域的新的篇章,也就是“中央厨房”生态圈。
亮点一
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
经济日报全媒体中心启用后会达成“四个统一”。一是能够实现统一指挥调度;二是可以做到统一协调采编;三是能够实现统一流程管理;四是可以达成统一技术保障。各个“兵种”在融合平台上能够实时相互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并且 24 小时持续滚动编发新闻,从而达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工作格局。
亮点二
借助移动互联网实时采集分发
记者借助安装在移动端的 APP 软件,能够实时将采集到的视频、图像以及文字新闻,借助移动互联网传送至全媒体采编系统的稿源中心。接着,这些内容会从稿源中心分发到各系统,从而制作出相应的新闻产品,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分层次发布。
亮点三
全面汇总舆情信息,深入追踪报道热点
索贝打造的融媒体系统是经济日报社全媒体采编的基础平台。它能够迅速汇总研判信息。借助平台的舆情系统,可随时监控新闻发布后的互动与反馈。还能追踪热点进行深入报道,以追求新闻报道的最佳“时、度、效”。
亮点四
高品质硬件设备助力新闻产品加工
经济日报全媒体中心凭借先进的硬件设备,让报社原本的各个新闻生产系统能够相互连接、相互贯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闻产品加工和传播流程,这个流程具备多来源汇聚的特点,能够实现多元化生产,还可以进行多终端发布以及多维度分析。
索贝打造的经济日报全媒体采编平台,运用了云计算这种先进技术,实现了采编系统的有机融合;运用了大数据这种先进技术,实现了舆情分析系统的有机融合;运用了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运用了相关先进技术,实现了信息服务加工等系统的有机融合。融媒体中心创新了运行机制,采取“一支队伍进行采集,多个平台进行生产,多个渠道进行分发,全部流程进行调度”的方式。对经济报道进行了全链条的跟踪与分析,让新闻生产流程和传播效果反馈实现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对经济报道的全流程调控,达成了报网端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转变。
汇聚优质新闻内容,“万箭齐发”功不可没
经济日报的融媒体系统拥有稳定强大的能力,这与索贝提供的融合制播工具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工具就如同锋利的“利剑”,在全媒体新闻生产的战场上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本领,能够扫清技术方面的障碍,使得这场媒体融合之战打得十分漂亮且精彩。
看点一
聚合利剑
https://img2.baidu.com/it/u=3853533016,3672848339&fm=253&fmt=JPEG&app=138&f=GIF?w=500&h=281
内容聚合工具可集中聚合多种数据,包括互联网线索、社交媒体线索、新华社稿件、社内生产系统成品稿件以及自产稿件;在舆情线索抓取方面,能主动抓取 600 家网站、150 万微信号和 200 万微博号,每天的数据量超过 700 万;从线索构成来看,新闻每天有 10 万+条,论坛每天有 1 万+条,博客每天有 2000 个,微博每天有 150 万+条,app 每天有 40 万+条,微信每天有 500 万+条,电子报每天有 1 万+条,并且能在一般媒体发布半小时内抓取,重点网站和社交媒体则在 10 分钟内抓取。
目前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量已超过 8.5 亿条。这些数据为全媒体的新闻制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基础,也为新闻的发布和运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基础。
看点二
指挥利剑
策划指挥工具针对聚合内容,借助大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能抽取出全网热词和全网热点新闻事件。对于热点词汇和热点事件,可跟踪网媒及社交媒体的热度,也可关注主流媒体报道方向,从而全面掌控热点事件。这样能为策划经济日报特色的选题、报道方式和报道方向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为实现业务指令的快速上传下达,建设了全媒体报道指挥平台,为全媒报道策划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看点三
报道利剑
报道反馈工具在产品签发发布之后,会对报社已有的全部互联网新闻和数据资源进行分析。这些资源包括舆情系统抓取的 600 家网站、150 万微信号以及 200 万微博号发布的新闻资源。它主要进行原创稿件的转载分析,同时综合考虑网站转载数、百度转载数、微信转载数、微博转载数、app 转载数的传播力。然后根据影响力标配权重,计算出稿件的传播力指数。稿件传播情况的分析结果,能够提升报社新闻报道的决策支撑效率,能够整合报社自身积累的数据资产,能够实现数据增值,还能够为新闻业务提供智能辅助。
看点四
生产利剑
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除了传统的图文报道形式之外,短视频、H5 交互新闻以及移动互联网产品更能吸引受众。基于此,系统建设融入了多样的生产工具,像选题工具、图文编辑工具、视频编辑工具、H5 制作工具、微信工具、微博工具等,为便捷的生产提供了支持;同时还提供了便捷的移动生产客户端,以满足记者移动回传、写稿以及签审的需求。
看点五
通联利剑
互联互通工具,能够实现与社内现有的系统在内容聚合方面实现互联互通,能够实现与社内现有的系统在内容分发方面实现互联互通,能够实现与社内现有的系统在生产力数据方面实现互联互通,能够实现与社内现有的系统在传播力方面实现互联互通。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所传递的政治方向;这是新闻战线所面临的崭新时代课题;这也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索贝以传统媒体为立足之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先进的技术,致力于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