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31 10:43:16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AI发展下 客服岗位会被AI取代吗

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 AI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全球,人们在感到兴奋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担忧。

现阶段,生成式 AI 可以回答问题,能够整理资料,还可以修图,甚至能够帮你制作一份精美的演示文档,这些事情做起来都没有什么难度。

华尔街日报曾表明,在往后的时间里,有许多岗位将会被 AI 所取代。其中,客户服务这一岗位首当其冲。

(图源:Veer)

目前来看,几乎每个互联网平台都有需要客户服务的情况,要向客户介绍商品,还要处理客户投诉,以及回访平台服务质量等。那么,AI 能否代替真人来接手这样一份工作呢?

这是阿里在人工智能服务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经过数年时间,人工智能客服已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标准配置。它们的表现究竟如何呢?能否迅速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解决问题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展了一次小小的“AI 摸底考试”。

智能客服,够「智能」了吗?

刚刚过去的年中大促期间,京东首次把“言犀”大语言模型技术运用到了官方服务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客服以及 AI 直播等方面,都运用了新鲜的技术,这些新鲜技术不断地轮番轰炸。

电商平台的官方客服,其最重要的工作是处理消费者的各类问题,像退换货方面的纠纷、商品质量方面的纠纷以及售后政策方面的争议等。从某种意义来讲,智能客服能够实现全天候的服务,几乎可以“完美”地取代人工客服,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雷为了感受电商平台智能客服的服务,设计了几个问题,打算对京东、淘宝、天猫和拼多多进行一场小测试。

四个电商平台的客服界面设计存在差异。天猫和京东这两个平台,会主动将近期购买过的订单展示出来,并且在订单的下方给出消费者可能需要咨询的问题,这种方式非常便捷。拼多多不仅会展示近期的订单,而且在这个包裹还处于运输途中的时候,还会展示物流状态。

(图示从左到右分别为:天猫、淘宝、京东和拼多多)

对于常见的“退换货问题”,天猫、淘宝以及拼多多都需用户手动选择订单才可执行下一步操作,然而京东却是直接提示最近完成的那一笔订单。相对而言,京东智能客服的逻辑更侧重于直接给予售后服务,无需用户进行再次咨询,从而减少了直接沟通的流程。

(图示从左到右分别为:天猫、淘宝、京东和拼多多)

退换货这类问题较为基础,处理起来较为简单。只要用户按照官方引导进行操作,就不会太复杂。鉴于此,小雷决定给智能客服们增加难度。

事实上,“收到货品有破损”是一个问题,“商家无法联系”又是另一个问题。对于人工客服而言,这样综合性的问题并不难理解,然而智能客服给出的建议似乎都与我的情况不太相符。其中最“诡异”的当属拼多多,不管怎样发送任何消息,拼多多都不会提供任何快捷建议,而是需要用户“发送订单给客服”才能够进入正常交流。

(图示从左到右分别为:天猫、淘宝、京东和拼多多)

小雷只好随机地挑选了一个近期的订单,然后将其发送给了客服。开始进行交流之后,拼多多的表现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在整个交流过程里,拼多多平台的智能客服让小雷心生疑惑。其一,此平台的智能客服用词较为温和,其语气贴近真人沟通的那种;其二,只有拼多多的客服交流界面会显示出“对方正在输入中”的提示,这曾让小雷误以为是真人客服在操作。

不过,拼多多也很快「露馅」了。

小雷尝试去咨询一笔正在运输途中的订单,拼多多给出的答复是“不支持换货”,然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在小雷不断追问的情况下,窗口弹出了来自商家的新消息。

显然,拼多多的用词较为亲切。同时,智能客服正在执行任务。当消费者对某笔订单提出质疑时,拼多多会迅速提示给商家,让商家去处理问题。

(图示:拼多多)

两轮测试过后,这四个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主要是引导用户进入处理问题的流程,交流方面并不多。不过,拼多多平台的语气比较温和,用词也较为温和,值得称赞。

网购普及化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了“网购大军”里。在这些消费者中,有中老年人,也有对智能化产品不太了解的群体。这类用户通常很难理解智能客服程序化的用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智能客服主动去判断是否需要转向人工客服。

经测试,四个电商平台均无法通过交流自动转进人工客服。

天猫的智能客服同样无法识别用户遇到的难题,就如小雷一直表示“不会操作”“看不懂”,但它不会自动转进人工客服,也不能自动帮助小雷进入售后流程。

(图示:京东)

相比之下,天猫的“联系人工客服”这个位置很显眼。即便那些不是很经常网购的朋友,也能够找到这个按钮,进而寻求帮助。

(图示:天猫)

总体而言,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处在较为初级的状况。它与当下大语言模型生成式 AI 存在极大的差距。这些智能客服大多只是引导用户如何去做,无法实现更进一步的自动化,这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智能客服,还不够能干

经过几轮测试,四个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都具备引导用户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到快速响应,这些表现已经达到了及格线。

但拼多多是例外。

拼多多智能客服的引导流程在四个电商平台中是最为简单的。当用户提交了订单后,不管遇到何种问题,都会由商家来进行处理。这实际上是将问题转嫁给了商家,自身则充当起了“甩手掌柜”。

从逻辑方面来看,商品出现问题找商家处理会更合适。因为消费者与商家有着直接的联系,像包裹破损以及商品质量等问题,都需要商家去解决。倘若商家没有给予回应,智能客服就会直接进行“处罚”,且没有可以沟通的余地。

(图源:Veer)

淘宝、天猫以及京东,它们虽不具备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但对于诸如退换货、商家纠纷这类较为基础的小事务,用户能够获得妥善的处理。在功能方面,它们没有突出的表现,也没有明显的过错。

四个电商平台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大语言模型 AI 没有过多地参与其中。这就导致对于部分原本就不习惯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很难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就像在测试中所提到的那样,如果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它,它肯定能够换一种说法重新给用户解释一遍。

阿里、腾讯、百度以及京东,目前在国内 AI 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阿里和京东已把大语言模型运用到电商平台中,然而从体验方面来讲,它们并未因 AI 的加入而变得更为“智能”。

我们对智能客服

还有什么期待?

“智能化”的定义较为广泛。在服务领域,或许意味着自动化的程度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平。

很多消费者觉得智能客服“听不懂人话”,每次交流都仿佛在对着牛弹琴。确实,电商平台的智能客服当前仅仅能依据消费者给出的关键词,去匹配相应的服务接口,然而有时会由于消费者的语言逻辑不清晰,亦或是压根不存在对应的服务,从而致使体验不好。

(图源:Veer)

但实际上,这正是AI介入后智能客服最应该「进化」的部分。

AI 能够帮助智能客服通过训练获得指令,因为庞大的咨询量本身就像是一个最好的训练场。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设想里,智能客服应当能够自动去匹配相应的订单,并且在面对需要售后服务的情况时,给出精确的选项。

比如说,我已经提出需求为“退换货”。那么,就不应让我有机会去选择几年前的订单商品。而应直接给出满足此条件的订单。这样不好吗?

此外,智能客服需要进行用词和话术的训练。在四个电商平台中,拼多多的智能客服,其语气和用词都十分接地气。即便消费者是带着怒火前来,遇到这样的文字,也能消去一大半的怒气。然而,反观京东、天猫和淘宝,不能说这些智能客服的用词存在问题,只是它们缺少了一些“人味”。

(图源:Veer)

机械化的文案会让很多消费者难以读懂。消费者即使向智能客服反馈自己看不懂,也不会得到其他回应。或许,AI 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不是更方便吗?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传统客服的部分工作被智能客服所接替,进而逐渐过渡到了现在这种混合工作模式。对于商家来说,能够减少用人成本,并且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迅速的回应和服务。然而,AI 浪潮极为迅猛,客户服务作为业界最为被看好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岗位,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开发。

更先进、更智能的AI客服何时会到来,我们很期待。

End

游戏手机,陷入困境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AI发展下 客服岗位会被AI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