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渠道破解托育难题:人才培养助力0-3岁托育服务发展
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加速托育人才供给(主题)北京多渠道破解托育难题之人才培养
小小孩对大民生起到了支撑作用。今年,0 到 3 岁孩子的托育服务被纳入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数据表明,到今年 7 月的时候,北京市的托育服务机构已经有一千余家了,能提供一万五千多个普惠托位。托育机构在逐渐增多,怎样加快托育服务人才的供给以及提升人才的水平,这是托育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家长能够放心送孩子去托育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北京青年报记者对相关学校和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发现北京市已经有多家中高职院校开设了婴幼儿托育服务相关专业。这些专业通过学历教育来输送人才。同时,北京市卫健委、教委等部门也在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努力提升在岗从业者的素质。
现场
京城多所中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专业
2022 年起,北京市有多家中高职院校开设了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像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院校都有开设。通过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给婴幼儿提供生活照料、安全保障以及健康看护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小唐唐,你怎么啦?是有异物卡到气道了吗?日前,在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里,一堂专门的婴幼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课程正在开展。高二学生王梓如坐在椅子上,她左手托着一个仿真娃娃,右手五指并拢,对着孩子背部拍打肩胛骨中间的位置,通过有节奏的按压,试图把卡在孩子喉咙里的异物拍出来。原来,她正在给同学们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是该校为婴幼儿托育专业特设课程之一。
丰台区职教中心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上手工课
丰台区职教中心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
北青报记者获悉,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从 2022 年开始开设了婴幼儿托育专业。如今校内有两个年级,学生总数为 90 名。王菲是该校教学处副主任,她介绍说,婴幼儿托育属于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从专业大类的角度来看属于医药卫生大类,该专业更注重“医育”的融合。该学校是中职院校,其婴幼儿托育专业都是“3+2”中高职衔接项目。毕业的学生经过转段考试后,能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从而提升技能。
瞄准目标人群需求 课程设置特色鲜明
打开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婴幼儿托育专业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表,能够看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其中有医学领域的课程,如婴幼儿卫生保健实务、婴幼儿保健活动等;还有保育类的课程,即婴幼儿生活照料;更有教育类的课程,像早期学习发展支持等。并且,这些课程均是该专业所独有的设置。学生在三年时间里,会学到婴幼儿疾病的预防与护理这一专业课程,会学到托幼机构环境的创新这一专业课程,会学到婴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这一专业课程,会学到婴幼儿营养与膳食的管理这一专业课程,会学到婴幼儿家庭的教育这一专业课程,还会学到托幼服务的政策法规与教育等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设置如此丰富的专业课程,是因为与该专业的育人目标紧密相关。王菲称,学前教育和婴幼儿托育专业不同,婴幼儿托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是面向 0 至 3 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照护按月龄进行,主要在生活照护、安全照护、健康照护的基础上,增添了早期心理发展与早期学习发展方面的内容。所以,课程的设置需要更具针对性。
比如,婴幼儿容易出现异物卡喉的情况,所以需要掌握日常的急救知识,并且要会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有喂奶、沐浴、吃辅食等需求,那么该专业的学生就必须掌握奶粉冲泡的方法、婴幼儿沐浴的技巧以及辅食制作的内容;0 至 2 岁的孩子大多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反应,还要能够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各方面的需求,所以就需要学习回应性照护这门课程。”王菲说。
https://img0.baidu.com/it/u=2941752522,97688530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一门婴幼儿文化课 不同专业要求不同
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除开设婴幼儿托育专业外,还设有保育专业。这两个专业存在部分课程名称相同的情况,但学习内容与要求截然不同。婴幼儿文学课是两个专业都有的课程,教授此课程的李晶老师称,保育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 3 岁以上的孩子,在课程设计方面会要求小朋友复述其中某些环节,或者模仿表演某个故事情节。婴幼儿托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教授的内容需融入孩子的生活活动之中。
当日上午 11 点,北青报记者在婴幼儿托育专业高二六班的婴幼儿文学课上。看到刘羽函同学在教室里模拟绘本教学。她为现场的“孩子们”讲述“两只笨狗熊”的故事。故事中两只狗熊吃饼干时互不谦让。结果狐狸占了便宜,吃到了大块饼干。刘羽函在总结中说,这个故事教小朋友们要学会谦让。北青报记者获悉,这看似简单的故事与要求,并非是刘羽函随意作出的选择。她是针对孩子们洗手时不排队以及不互相谦让的这种情境而进行设计的。
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王菲提及了当前该专业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市面上有不少婴幼儿托育专业的教材,在挑选教材以及使用教材时,需要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相契合,课程标准还需要通过教学和实践进一步进行优化。目前托育行业发展得很迅速,然而还不够规范。幼儿园内办托班这件事也才刚刚开始。这些情况对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政策
北京市托育人才将纳入职称评审
北青报记者梳理得知,近些年,北京市针对托育服务的发展颁布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里都包含了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
北京市在 2019 年 12 月 31 日印发了《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此意见提出,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以加快培养育婴、保育、保健以及托幼管理等专业人才。同时,应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纳入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规划范围,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并按照规定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托育行业的学历教育整体起步较晚,所以针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很关键。目前,北京市的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工作主要由市教委负责开展。对于在市卫健委备案的单位办托、社区街道办托、民办市场主体办托以及个别的公办托育机构,其培训工作由市卫健委牵头。
北青报记者获悉,从 2020 年开始,市卫健委对相关托育机构的人员进行了多轮培训。对于托育机构负责人,设置了 60 个学时的学习课程,其学习内容包含托育机构运营管理的必备知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技巧等。而对于托育机构内在岗的带班老师,也就是育婴师和保育员,有 120 个学时,主要进行实操技能方面的培训。此外,对于托育领域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像行业审批方面的人员、人口家庭系统的人员以及监督系统的人员等,开展了相关培训。对于这三类人员,目前已经培训的人次约为 7000 。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托育领域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托育岗位对人才有较高要求,然而人才实际获得的感受与这些要求的匹配度不够高,薪资水平、社会地位以及职业认同感都还需要提升。从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方面来讲,有关部门需要为托育人才梳理出初级、中级、高级这样的职业发展序列,并且要为其匹配相应的岗位报酬和待遇,这样或许能够增强职位的吸引力。实际上,当一个行业能够实现优质发展的时候,其薪资水平就会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增强。目前整个托育行业的体量还不是很大,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
北青报记者留意到,北京市已为托育人才的发展以及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 年 - 2025 年)》表明,北京市会推动托育服务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开展专业职业教育之外,支持托育机构与职业院校合作,深度参与教学标准研制等工作,为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提供平台。支持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院校学生和从业人员获得托育服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符合条件的托育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纳入职称评审。
对话
以优惠政策激励更多学生报考托育专业
对话人:北京市昌平区婴幼儿照护协会理事长王悦
北青报:一家规范的托育机构应包含哪些专业人员?
国家和北京市有相关规定,婴幼儿托育机构需配备保育人员,要为婴幼儿提供看护照料以及组织各类活动等服务。其人员数量与婴幼儿的比例是有规定的,比如乳儿班(月龄 6 个月至 12 个月)是 1:3,意思是三个孩子配备 1 名保育人员;托小班(月龄 12 个月至 24 个月)是 1:5;托大班(月龄 24 个月至 36 个月)是 1:7。自制婴幼儿餐食的托育机构,还应配备专职餐食制作人员。
https://img0.baidu.com/it/u=3840173198,389464361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北青报:目前国内托育机构的人才是如何供给的?
王悦指出主要有两条路,其一为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其二是开展后期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国内职业院校正式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在 2020 年,该专业最初名为“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到 2021 年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北京的高职院校范畴内,此专业于 2023 年开始设立。当下,尚未有该专业的毕业生产生。院校内部,托育专业成熟的师资队伍较为缺乏。老师与学生处于一同进步、教学相互促进的状态,人才储备的数量并非十分充裕。目前市场上的托育机构从业者,大部分是来自学前教育专业的人员,还有来自护理专业的人员以及来自儿童早期发展专业的人员等。他们通过后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了相应的保育师资格证书和育婴员资格证书,进而有资质从事保育工作。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目前托育人才供给“两条腿并行”?
王悦说,不只是托育领域,任何行业都是这样。“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是经过系统培养的,他们能够全面掌握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够全面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能够全面掌握护理方面的知识,能够全面掌握营养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托育机构的工作需求。后期通过短时间培训和考证,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虽有其用,但从市场需求角度讲,我们更需将职前的系统性培养与职后的重点培训相结合,以此培养出符合托育行业需求的人才。目前纵观整个行业,人才的“职前培养+职后融通”一体化尚未真正打通,这是我们需努力的方向。
北青报:目前中高职院校托育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哪些?
王悦称:当下市面上存在不少托育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来自不同的出版社,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涵盖了托育机构管理、婴幼儿照护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方面。国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托育相关专业,各院校会依据自身的课程设计来挑选教材。一份优质的教材,应当是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并且老师觉得使用起来很方便,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特别注重实操。托育则特别注重各类场景的处置。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设计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实践技能。
今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是全国首套高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它注重实用设计,有项目化、情境化、模块化等特点。精选了托育机构的 6 个典型模块,如入托和离托时的回应性照护、饮食饮水中的回应性照护、盥洗和如厕中的回应性照护、睡眠中的回应性照护等。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北青报:北京市托育人才的供给情况和稳定性如何?
王悦称,各托育机构都期望找到好用的人才,这些人才既能对 0 - 3 岁孩子各年龄段的特点有充分了解,又能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提供各类适应性支持。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真正合适的人才数量还远远不足。国内托育行业整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员有一定的流动性是正常现象,其他行业也都是这样。通过流动和变化,最终能够留下来的人员是经过一番筛选的,或许这些人就是适合这个行业的人才。
北青报:您认为该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托育行业?
王悦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行业内部多方面一同努力。在政府层面给予支持时,可以推出财政补贴和奖学金。我们了解到,这个专业比较新。一些中高职院校在托育专业人才招生时存在困难。建议政府给予支持,如给予一些招生指标,提供更灵活的招生优惠政策,借鉴一些院校的师范生政策,让学生报考托育相关专业能享受学费减免和优惠补贴,以此激励更多优秀学生。
学校方面,在人才培养上需有自身特色,特别是职业院校,应注重实操技能的培育。具备条件的院校还可直接凭借学院来建设附属托育园所,以便让学生能够开展实习与培训,以此达成产教融合。
从社会认知这一角度而言,需借助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来强化行业宣传,将托育工作的专业性以及社会价值予以展示,以此提升社会对托育行业的认知程度与尊重程度。实际上,保育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并不匮乏,应当把他们当作老师来对待,切实去尊重他们的劳动与付出,提升职业的尊严。
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需依据托育行业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合理地确定从业者的薪酬水平与福利待遇,要保证他们的收入能够体现其劳动价值以及专业水平,以此来增强从业者的归属感与满意度。从长远角度看,能否参照其他行业的职称评定体系呢?能否以此建立托育行业的职称评定标准和流程呢?能否借此鼓励从业者通过职称评定来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和待遇呢?能否形成良性循环呢?能否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本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