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31 22:32:46

各地基于优势形成特色中医药产业园区及其发展情况

近年来,各地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的地方特点,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承担着区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任务。

园区主要类型

我国有 22 个省份布局了重点中医药产业园区。其中,河北、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凭借生态资源和生产制造基础,园区集聚度较高。部分园区是由中医药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的。比如在 2020 年国内中医药上市企业市值排名前五的企业,都建设了 GAP 药材基地和中医药产业专业园区(见表)。

点击可放大查看

国内主要中医药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资源驱动,一类是科研驱动,一类是三产联动,一类是政策驱动。这些模式和路径推动着产业园区的发展。

资源驱动型园区凭借丰富的药材种植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将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构建起融合了养生、旅游、文化等多种元素的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园区主要有浙江省武义县的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和江苏句容茅山的康缘中华养生谷。

科研驱动型园区凭借龙头企业和重大品种,通过提升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开发名医的验方,构建生产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等方式,打造出涵盖研发、产业化生产以及物流等环节的全产业链生态。具有代表性的园区主要有江中药谷以及扬子江龙凤堂中药产业园等。

三产联动型园区凭借自然资源以及龙头企业,构建起一种联动模式,这种模式涵盖从中药材的生产种植,到加工贸易;从产品的研发,到商贸流通;从中医药产品,到康养大健康产品。代表性的园区主要有四川彭州天府中药城、天津天士力大健康城、康缘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园等。

政策驱动型园区凭借国家战略以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搭建起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以及中医药文化对外输出的窗口。其中,代表性的园区主要有江西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还有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及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

典型发展模式

中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存在多种类型,较为典型的园区发展模式如下。

武义县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资源驱动型园区)

政府给予战略支持,以此推动国药养生文化的传承。自 2009 年开始,武义县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武义国际养生博览会”,将国药养生当作“养生武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规范以及鼓励政策。园区紧紧抓住战略机遇,率先进行申报,成功成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同时整合了区域内的旅游产品线路,对国药养生文化进行传承。

https://img0.baidu.com/it/u=522063203,221863862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11&h=400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其得以展现。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药材种植加工,而是朝着养生旅游的方向不断发展。寿仙谷在发展主业之际,围绕着“国药基地游览—国药生产线参观—养生项目体验—养生成品选购”这样的思路。它规划把原先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炮制加工基地,逐步转变为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园区,这个园区能够集中医药文化养生体验、中医药科普、有机国药仿野生种植和精深加工观光、药膳养生、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用于旅游接待以及中医药养生。

寿仙谷以科技作为支撑,从而激发了发展的原动力。它参与了“中医药—灵芝”以及“中医药—铁皮石斛”这两个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且,武义寿仙谷的中药炮制技艺被收录于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当中。

扬子江龙凤堂中药产业园(科技驱动型园区)

探索并形成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打造了中药的整体集成物流系统,还打造了机器人投料系统以及生产执行系统,致力于形成一整套从中药材前期处理一直到提取都完备的现代化解决方案。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布局大健康产业。可以开发新的保健食品,也可以研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还可以开发中医药相关衍生产品等。

开展中药方面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探索。比如构建起中医药的生产流程标准,积极参与到《中国药典》以及国际主流药典里相关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工作当中。

传承并进行创新,持续对新药研发进行探索。例如,十分注重国医大师以及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同时也注重对中医医疗机构制剂的开发等。

四川彭州天府中药城(三产联动型园区)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省、市、区共同协作,全力为园区的建设运营提供保障。首先成立了天府中药城管委会,其职责是负责园区的建设运营工作;其次开展了顶层设计,借助专业服务机构的力量,对天府中药城的总体产业规划进行研究和制定;再者出台了产业政策,以鼓励企业在园区落地;最后积极争取省、市级的资源支持。

全域发展,以产业基础为依托,对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进行创新建设。天府中药城凭借全域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以及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的产业基础,构建起覆盖彭州全域的“一城三区”(天府中药城,全域中药材种植区、医药制造贸易区、龙门山中医药康养旅游区)的空间布局。

三产联动,致力于构建中医药大健康的全产业链。天府中药城精心打造了一个产业集群,这个集群集中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的研发制造、医药贸易以及康养产业等多个方面。它着力于发展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经典名方药等这些细分产业。

搭建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开放协作。一方面与国内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创建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团队开展项目共建。

布局重大项目,以此来支撑产业定位的落地。例如进行成都国际医药港的布局,以及建设 9 大现代化功能中心等。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政策驱动型园区)

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 2011 年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此协议承接了国家战略,旨在推动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同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正式落地横琴。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此纲要把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确定为大湾区的重大创新载体。并且明确表示要支持该产业园去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以此来推动中医药产业在海外的发展。

粤港澳联手整合资源以打造中医药高地。其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粤港澳三地政府主管部门一同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备忘录》,促使三地的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等;其二,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例如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同搭建起临床教研中心等。

https://img1.baidu.com/it/u=2239630400,261061344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19&h=359

搭建创新的载体,以此来激发创新的活力。一方面将高端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并且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另一方面,构建起符合中国以及欧盟认证双标准的 GMP 中试生产平台,从而形成在中药产品的提取、小试、中试等方面设施完备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澳门特区政府与葡萄牙语系国家和地区友好合作的优势资源,优先将中医药产品推广至全球葡语系国家和地区,接着借助葡语系国家和地区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辐射,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从而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实现以医带药的中医药海外推广。

发展经验解析

结合中医药产业园发展模式,以下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区域中医药品牌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承接国家战略。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域经济战略之中,借助大数据手段,对中医药产业数据进行系统采集,以此准确摸清区域中医药产业的底数,充分将区域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明确区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定位,合理地制定出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打造出区域中医药品牌,积极地引导并统筹推进区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精准施策,培育产业发展壮大

根据区域中医药产业战略规划的实施路径,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出台了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专项资金扶持方面,构建产业标准方面,鼓励研发创新方面,培育产业主体方面,鼓励成果转化方面,人才引进方面,以及国际化发展等层面,都开展了针对性的扶持工作。同时,要将资本对产业的驱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建立中医药产业专项基金,以多层次的方式、多渠道的途径、多形式的手段来支持和服务区域中医药产业,促使其成长壮大。

全方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源泉

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搭建人才引进培育平台。在新药研发这个领域,企业被鼓励去发掘中医药的宝库,同时开发名医的验方,进而形成大品种。

把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培育产业新业态

把握“互联网+中医药”的融合趋势,培育出中医互联网医院、中医药人工智能以及数字药房等新的业态形式。同时把握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等产业的融合趋势,培育出医养融合的产业新形态,例如建设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示范基地,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项目等。

借助中医药正朝着世界主流医学体系迈进的这一契机,来建设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平台。

一是将国医大师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并发挥出来,通过构建国医馆、举办国医讲堂或者举办高端论坛等方式,促使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进而提升区域中医药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二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所带来的机遇,鼓励中医药企业踊跃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中医药海外推广的平台,在推动中医药话语权体系建设的同时,提高区域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来源|中国医药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各地基于优势形成特色中医药产业园区及其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