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 00:08:14

2024年中行营收净利双增,全球化业务利润贡献度逐年攀升

2024年,中行逆势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成绩单。

数据表明,中行的营业收入为 6328 亿元,并且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1.38%;税后利润是 2527 亿元,同比增长了 2.58%。其净息差为 1.4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 0.75%,净资产收益率为 9.50%,成本收入比为 28.77%,各项主要指标都处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行全球化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在逐年提升。它已经连续四年保持着逐渐攀升的态势,2021 年为 16.6%,2022 年是 18.28%,2023 年为 19.21%,到 2024 年则上升到 22.33%。

在今天中行的利润大盘子里,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利润源自全球化业务。可以说,在中国的商业银行里,中行的全球化差异性优势正日益凸显。

市场不会说谎。

全球化等因素带来了良好的业绩表现,这也给中行的投资者带来了更好的回报。2024 年,中行首次进行中期分红,A股股价复权后涨幅达到 45.24%,H 股股价复权后涨幅达到 42.97%。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在外部挑战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得到的。同时,全球保护主义也在加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有所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了冲击。

风云动荡之际,中行心怀“国之大者”。中行勇担主责主业,积极当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在 2024 年,中行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全球化业务优势,交出了一份全球化成色十足的成绩单。

跨市场双擎:“净息差韧性+非息跃升”解码全球化增长极

全球化已经成为中行一个独具特色的增长极。

2024 年,中行的境外机构在财务方面的效益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其对集团的贡献度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在财务业务这个维度上,中行全球化的特色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 22.33%,比之前提升了 3.12 个百分点。

如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已步入低息时代。在此情形下,稳住息差,在量与价之间达成发展的平衡,是每一位银行家所面临的课题。

全球化的优势,让中行净息差表现稳定。

2018 年时,中行与主要同业的净息差大约在 40 个基点。到现在,其净息差稳步缩窄,已经与同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这与中行在境外利率相对高的市场进行业务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https://img0.baidu.com/it/u=4253170110,3286405201&fm=253&fmt=JPEG&app=120&f=PNG?w=1000&h=500

2024 年,中行抓住了市场机会,此机会是境外利率处于相对高位的机会。中行合理地对外币债券投资布局进行了优化,同时有效地控制了票据、同业资产等低收益资产。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收入包含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这两部分,而净息差是用来衡量利息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 2024 年,中行的非息收入得以增长,这其中也有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2024 年,中行达成非利息收入 1811.56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15.87%。在其中,手续费及佣金的净收入为 765.90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2.88%,这种情况和其他几乎所有的银行是相同的。另外,其他非利息收入为 1045.66 亿元,同比增长了 34.96%。

非利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增加,尤其得益于中行的全球化优势。这使得中行既能享受境内债券“牛市”带来的投资收益,又能把握市场机遇,从而带动证券投资净收益和净交易收入增长。

展望 2025 年,中国银行行长张辉作出表示。中行要巩固自身的优势特色,进而提升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中行会把巩固并扩大全球化优势、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当作首要的任务来对待。同时,要保持境外利润的贡献度处于稳定且有所上升的状态。

百年基因:全球化业务的传承与发扬

财务表现是果,业务布局是因。

如果没有全球化的业务布局,也没有不断创新发展的产品服务,那么就很难让全球化业务利润贡献得到提升。

深入中行的业务层面后,读者会察觉到,敢为人先以及勇于开拓进取,是中行海外经营在行业中独步前行的内在精神动力。1929 年设立了伦敦经理处,成为首家在海外设置网点的中资银行;1984 年发行了首笔海外债券,开创了跨境融资的模式……中国银行的海外布局仍在持续向纵深发展:

2024 年末之时,中行具备 543 家境外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覆盖了全球 64 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的重要战略节点上,中行的布局是完整的。并且,“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服务协同机制已然形成。

由此带来的是多项业务排名的领先:

CIPS 的参与行数量在同业中处于首位。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 34 家人民币清算行里,它独占 16 席。跨境人民币清算量同比增长了 40.05%,达到 1313.83 万亿元。它在全球清算行中一直稳居首位。

境内机构在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时,业务量达到了 4 万亿美元,并且一直保持在同业的领先地位;

跨境电商结算规模达到了 8000 多亿元,并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40%。在服务贸易项下,结算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3%。同时,跨境保函、跨境现金管理等具有特色的业务一直处于同业领先的地位。

境外托管等业务的市场份额稳居中资同业第一。

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称,接下来中行会强化统筹规划这方面的工作,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让境外机构能够进一步让产品与服务变得更加丰富,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业务布局方面,中行会把重点放在巩固跨境业务优势以及拓展新兴业态上。它会强化结售汇、国际结算等传统领域的业务。同时,也会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赛道上发力。并且,中行还会优化存贷债结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服务能力。

https://img1.baidu.com/it/u=1528487665,2242455353&fm=253&fmt=JPEG&app=120&f=PNG?w=1000&h=500

在区域布局方面,推动中银香港朝着区域性银行的方向进行转型。在国际金融中心,深化利率汇率产品的创新工作。同时,加快对中亚、中东等新增长极的培育力度。并且,致力于构建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在全球化发展的区域布局方面,它特别注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到 2024 年末,该行的机构布局覆盖了 45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的公司授信项目超过 1200 个。累计授信支持超过 3720 亿美元。

劈波斩浪:跨境生态闭环赋能民企出海

时代的浪潮中,金融机构大有可为。

中行凭借外汇外贸领域的专业优势,在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迎来了更多的黄金机遇。

中行凭借全球化的优势,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支持民营企业出海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到 2024 年末时,中国银行已经累计办理了 109 个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全球 44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的融资总规模超过 250 亿美元。

在跨境电商领域,中行通过强化数字化产品创新,推出了“中银跨境 e 商通”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能够对接境内外支付机构以及跨境电商平台等不同场景,为出海的平台型民营企业和中小民营卖家提供优质的跨境结算服务,积极地支持在“品牌出海”浪潮下跨境电商的发展。

例如,为企业实现高质量的“走出去”提供“融资+融智”方面的支持。其中服务了 278 家海外仓企业,给这些企业提供了便利化且高效率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包括全球账户、经营租赁保函、贷款融资、现金管理以及财产货物运输保险等。

中国银行已对接 20 余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其提供代理出口收汇服务。同时,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为各地保税维修业务开展提供跨境汇款、海关担保及授信支持等金融产品服务。在宁波、苏州、厦门、海南、浙江等地,中国银行积极推动新型国际贸易业务试点创新,借助国际结算、信用证和保函等综合服务,助力新型国际贸易发展。

进而助力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资企业稳健拓展全球市场。

中行 2024 年举办了 11 场跨境撮合活动,这体现了支持“走出去”和服务“引进来”的双向性。同时,中行提升了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外卡收单商户数比上年末增长了 166.18%,并且全国重点商户 100%开通了外卡受理。

中行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够为境内外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对于境外个人客户,中行推广了新版的境外个人手机银行服务,对界面操作和功能导航进行了优化,使手机银行功能更加丰富,全面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截至 2024 年末,境外企业网银能够覆盖 56 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提供 14 种语言服务。境外个人手机银行可以覆盖全球 31 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提供 12 种语言服务。在这方面,它保持着中资同业的领先地位。

这印证了中国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力和业务韧性。

中行面对低息时代的行业挑战。中行依托跨境资产配置的优化以及对全球市场机遇的捕捉。中行在净息差承压的情况下稳住了基本盘。中行借力非息收入 34.96%的高增长打开了新空间。中行展现了“双擎驱动”的经营智慧。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着跨越百年的开拓基因,有着全球化布局的战略定力,同时也是对“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协同机制的深度实践。

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我们相信中国银行将会继续以“全球化增长极”作为重要的依托。在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及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里,它将书写出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这不但会成为商业银行进化的一个典型样本,更是大型银行所肩负担当的“国之大者”的体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4年中行营收净利双增,全球化业务利润贡献度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