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个体户:从饱受歧视到光彩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每天都有变化在发生。一向比较内敛含蓄的中国人,在睁大眼睛去看世界的同时,对于很多新鲜的事物依然怀有一些疑虑和不满,尤其是对于个体户这一群体。“有一个是国营的,还有一个是集体的,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去干个体。”“那些有手有脚的人,谁会去做这种投机倒把的事情呢?”“要是当了个体户,以后可能就找不到对象了。”
个体户,这个词汇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时出现的。在当时,它是一个完全的贬义词。
1983 年 8 月 30 日这一天,胡耀邦发表了著名的“光彩讲话”。这一讲话让个体户迎来了新的曙光,即凡是辛勤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
温州个体户章华妹和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此后,“下海去”成为年轻人与不安现状者之间相互试探以及相互鼓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他们面前存在着最大的障碍,那就是没有钱。
弄潮儿们最终成功出海。国家政策为其保驾护航,这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政策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期与金融科技公司友信金服联合发布了《中国个人融资四十年发展与创新报告(1978 - 2018)》,此报告简称《报告》。
改革开放 40 年来,对以个体经济为代表的中国个人经营性融资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系统梳理。
仔细观摩,这是一幅中国金融政策不断完善创新的画卷,同时也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拼搏历程。
1984年-1989年
走,下海去
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1984 年到 1989 年期间,呈现出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态势。在此期间,个人权利意识开始萌发,人们对个人事业发展充满渴望,这种渴望促使经营性融资需求增多。当时的中国人,借钱的目的不是用于消费,而是为了投身商业,去成为“万元户”。
1984 年 8 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中国工商银行城镇个体经济贷款办法》。此办法面向各类满足条件的个体经营户以及专业户,为他们提供抵押担保贷款。
工商银行贷款办法出台了,这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它让那些弄潮儿们有了可以远航的动力。过了一年,到 1985 年年末的时候,工行的城镇集体企业及个体工商业贷款余额达到了 246.23 亿元。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老百姓才开始尝试往银行存钱。
很快,出现了另一类专门服务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机构。1987 年,西安设立城市信用社,用以支持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当时统称“两小”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后,便在全国进行推广,并且着重对规模小、设备差的街道企业给予了扶持。
此外,有一大批因改革开放而诞生的商业性股份制银行陆续组建。1987 年成立的招商银行,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自然而然地把经营的目光聚焦在服务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客户上。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招行就推出了渔民信贷业务,并且还提供上门服务。
1983 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要求放宽政策。1984 年,中央再次下发一号文件,继续要求扶持个体经济发展。1985 年,中央又一次下发一号文件。在此之后,乡镇企业、家庭工业蓬勃兴起。
那时,对于上千万的城乡个体工商户而言,银行以各种形式提供的贷款资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贷款资金帮助他们解决了眼前的紧急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他们最终实现了发展的梦想。
1990年-2007年
钱少人多
改革开放在各个经济领域快速展开。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不少行业因为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量产品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来冒充好的原材料,或者用废旧材料冒充真材料,并且通过偷工减料进行生产,然后贴上假冒省内外知名品牌的商标,投放市场进行销售。
1990年的中国,正是从一片打击假冒伪劣的讨伐声中开始的。
在浙江这个个体户聚集的地方,商品质量问题早就备受诟病。经过一番清理整顿之后,个体户若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实现自我转变,摆脱假冒伪劣的不良形象。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被引入,个体户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
在全国范围内,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得很快。国有银行和信用社的资金是有限的。正规金融渠道的借款成本一直在持续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促使产生了新的借贷方式。
1991年起,民间借贷率先活跃起来。
浙江舟山的数据显示,当地农村的民间借贷额预估能够达到 6250 万元。这一数值相当于同期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的 32%。同时,北方地区的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其民间借贷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民间借贷的活跃,助推了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1992 年底时,浙江全省的个体工商户达到了 100.26 万户,人数为 155.83 万人。这一数量分别相较于 1982 年增长了 11.63 倍和 16.7 倍。同时,私营企业发展到了 10907 户,人数为 16.94 万人。
随着阳光化进程的加快,民间借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993 年在河北易县,民间借贷出现两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晓山课题组开启了一项长达十余年的工作,即进行小额信贷试点试验,并且推动成立了一个新的农村信贷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
课题组先后在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建立了 6 个实验点。通过借鉴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来促使当地贫困户实现生产脱贫。这为后来各类小额信贷模式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易县扶贫社有位社员叫赵秀云,她是河北易县的农妇。在 2002 年,有“美国花旗集团资助中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 130 万美金”的新闻发布会召开,赵秀云在这个发布会上进行了发言。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中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人渴望改变现状,城里人也渴望改变现状,他们都迫切地希望能改变当下的状况。
民间和组织在持续探索个人经营性融资。与此同时,国家银行也在陆续推出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与创新项目,这些政策和项目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持续注入了动力。
1990 年到 2007 年期间,互联网在中国从起初的没有到逐步有了起来,并且快速地成长着。它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开始渗透进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个人经营性融资也在其中。在 2007 年到 2010 年这段时间,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以人人贷为代表的国内第一批网贷平台上线了,以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就此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
2008年以后
科技赋能时代
全世界在历经了长达三十年的高速成长阶段之后,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不过,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不安的变动。
2008 年,美国经济遭遇次贷危机。之后,为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破产以及失业潮,助力小企业度过艰难时期,促使经济恢复增长,在国家层面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引导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运用其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对小企业的发展予以扶持。
2008 年 5 月,原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 号)。此意见从性质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也从设立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还从资金来源方面、资金运用方面、监督管理方面以及终止方面等,都对小额贷款公司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从而推动了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迅速发展。
当年 12 月,原银监会再次发布了一个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是《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82 号)。该意见明确,专营机构能够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机制,也能够制定专门的奖惩机制。同时,专营机构还可以根据小企业的特点以及实际业务情况,设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此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其贡献率一直保持着。并且年均在 30%以上。“中国力量”起到了稳定世界的作用,成为了世界的定心丸。
国内,互联网和百行百业的融合在不断深入,金融业也从中受益。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并且“互联网+”行动计划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供给共同构建起多层次供给体系,并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错位补充作用。
从企业微观视角去观察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小微企业主金融需求的增长情况。人人贷成立于 2010 年。其年度累计成交金额在 2011 年为 0.4 亿元,到 2018 年 11 月底增长至 745.14 亿元。其中有 78%的借款用途是用于小微企业的应急性经营周转。
以 P2P 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这个阶段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的原因如下:其一,小额融资借款需求有所增长;其二,部分平台借助大数据构建起风控体系,通过评估小微企业主个人信用,而非传统的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撮合,这样极大地拓展了服务半径。
《报告》进行了测算,P2P 网贷行业在个人经营性融资方面的供给规模,从 2014 年起,余额和新增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到了 2017 年,余额达到了 0.38 万亿元,全年新增的贷款金额达到了 0.87 万亿元。
从整体趋势方面来讲,我国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供给在 40 年里获得了飞跃式的进步。1978 年时,整体余额为 152.80 亿元,到 2018 年增长超千倍,达到 15.64 万亿元;1978 年的整体新增为 143.62 亿元,到 2018 年增长近千倍,达到 14.69 万亿元。
个体经济有贷款办法。城市信用社存在。民间借贷也有。国家四大行给予政策扶持。还有互联网金融进行全新探索。
过去 40 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这离不开个人经营融资供给主体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的深度支持。正如《报告》所总结的那样,个人融资对于促进小微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多元化金融供给主体的背后,有着坚定的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占市场主体的 94.8%,解决了绝大部分就业,它已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在金融工具的助推下,未来它必定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