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苹果会落地云彩却不会,探讨水灭火原理及冷热水灭火差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389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苹果会往地上掉

凭啥云彩就不会?

它们都比空气重啊。

嗯,古人说“腾云驾雾”

仔细品来,似是

隐隐地悟到了云的秘密

为什么水能灭火?冷水和热水哪个更容易灭火?

By翱翔 鸟瞰苍穹 大帝

燃烧存在三个条件,分别是有可燃物,有空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灭火原理与之相反,是要让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水灭火有两个原理,其一为降低温度,其二是隔绝空气。从这个角度来说,热水灭火的效果比冷水更好,这是因为热水喷到燃烧物上时,能够迅速在燃烧物周围产生水蒸气,进而起到大面积隔绝四周空气的作用。一旦燃烧物缺少空气,火势便会很快变小。然而,要判断二者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没有定量分析,没有实验,是不能轻易得出结论的。另外,对于一些化工类产品,需要进行额外考虑,上述结论不一定成立。

月球上是否存在磁场,能否使用指南针或者类似的物品来辨别方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原理 。我们都清楚 ,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是磁针的北极 ,白色一端是磁针的南极 。地球的地理南北极与地球磁场的南北极 ,除了有一个很小的偏角之外 ,刚好是相反的 。所以基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 ,指南针红色端指向北方 。

我们如今一般觉得月球几乎没有磁场,月球表面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概在10-9T至10-8T之间,远远小于地球表面附近约5x10-5T的磁感应强度,而且月球不同位置处的磁场强度显著不同,磁场分布极为不均匀,不存在磁极,所以在月球上指南针应该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火车经过隧道时,耳膜会胀痛,那么,此时车厢内的气压是怎样变化的?又是为何这样变化呢?

By击水三千

火车快速驶入隧道,隧道中的空气受到挤压,空气迅速被火车劈向两侧,火车侧面气流速度因此增加,侧向压强减小。火车并非完全密闭,车内空气会向外漏出,气压减小,会引起耳膜胀痛等不适,这时可做吞咽动作或者张大嘴巴来减缓不适感。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位置处气压变化的原因有所不同 。火车前方因受力压缩,气压高于常压,火车后方因气体无法及时补充,气压低于常压,并且火车后方常因边界层分离导致附着涡流甚至湍流,火车侧面因气体流速快,气压低于常压。在分析流体力学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伯努利原理,不过使用该原理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伯努利方程是基于定常的前提,基于无粘的前提,基于沿流线的前提,基于不可压的前提,对微流团所受的重力进行分析得到的,对微流团所受的压力进行分析得到的,对微流团动量改变量进行分析得到的,本质上是机械能守恒的结果,具体过程建议读者简单推导一下。

电池为何会存在保质期呢,未使用过的电池若超过保质期使用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消耗的电去了哪里?

By 果壳2019

电池肯定是有保质期的!这个问题跟干电池的自放电现象相关。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学所学的铜锌原电池:铜作为正极,锌作为负极,中间连接导线,将电极浸泡到电解液中,这样我们就能在外电路获得电流输出。要是我们把导线去掉,将铜锌电极直接接触并使其完全浸泡在电解液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想你肯定清楚,这与原电池并无差异。只是我们无法利用所产生的电能。要是铜电极很小,仅在锌的表面有一些分布,便会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进而消耗电池的化学能。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亦是如此。的确,干电池的自放电是因电极表面或电解液中的杂质,抑或是电极表面不均匀导致的。电池的正电极会出现微电池腐蚀情况,电池的负电极也会出现微电池腐蚀情况。但通常情况下,自放电主要发生在负极。如果电极表面存在析氢电位低的杂质,就会出现析氢反应。铁是有害杂质,镍是有害杂质,铜是有害杂质,砷是有害杂质。所以,电池工业对电极中杂质浓度的控制相当严格,电池工业对电解液中杂质浓度的控制也相当严格,电池工业对工艺流程要求很高,电池工业对生产环境要求也很高。

电池经过较长时间贮存,自放电会使杂质在电极表面沉积,电解液变质,进而引起开路电压变低,持续稳定放电时间变短。电能最终都会变成热散失掉。

电磁炉为啥配铁锅?

By佚名

要明白使用铁锅的原因,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电磁炉的加热原理 。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会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磁场 。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内部会出现涡旋电流 。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运动导致的 。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会使导体升温 。从而实现加热 。

要是仅仅依靠涡旋电流,难道所有导电材料都行?为何非要用铁锅?电磁炉用铁锅有三点优势:其一,铁质或合金钢,能凭借其高磁导率强化磁感,进而大幅增强涡旋电场及涡流热功率;其二,铁对磁场吸收充分,屏蔽效果极佳;其三,铁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以上三点是铁质或合金钢独有的优点,其他金属不完全具备这些优点。另外,商用电磁炉是专门为铁质平底锅设计的,若使用其他材质的锅,都会因电阻率不匹配等原因,致使电磁炉负荷异常,进而启动自动保护,最终不能正常工作。

既然铁锅具备这么多优点,并且与电磁炉搭配得如此契合,那就继续在电磁炉上使用铁锅吧,铝锅之类的就无需考虑了。

云的主要成分是水滴,云的主要成分还有冰晶,水比空气重,冰也比空气重,那么为什么它们不掉下来呢?

By 时光的河入海流

答主小时候也曾有过疑问,那么大一块天上的棉花糖怎么不掉下来呢?然而实际上云是会掉下来的,只是掉下来的速度极为缓慢,这根本上是由于空气阻力的缘故。云中的水滴半径r很小,大约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重量很轻,空气阻力不能被忽视,并且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最终达到平衡时的速度,也就是收尾速度v很小 。这只是空气静止时的状况,在实际中云层附近存在风和上升气流,云基本上会随风飘动,也有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消散了,毕竟小水滴会蒸发。其实可以更直观地思考,悬浮的小水滴,在天上被称作云,在地上被称作雾,看看雾滴的运动,是不是很缓慢?即使是大雨滴,也砸不死人,可见空气阻力的作用很显著。

具体来说,水滴会受到粘滞阻力,该阻力与半径和速度成正比,大小为6πηrv ,其方向向上,这里的η是空气的粘滞系数 。此外,水滴还会受到重力和浮力 ,它们的合力大小为

,方向向下。三力平衡可得收尾速度

由此能够看出该速度和r2成正比例关系,在r非常小的时候,速度同样很小。云中具有代表性的水滴直径大概是10-50 um,与之对应的下落速度大约是:3.0 mm/s-7.5 cm/s,这样落下来需要很长时间。而一旦小水滴聚集到一块,就能够迅速下落,要是直径为5 mm,那么速度大约是7m/s 。不过这是通过另一套公式来计算的,这是因为在此时,空气阻力是以压差阻力作为主要部分的,它与r2v2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前述的公式已经不适用了。

有趣的是,超微液滴收尾速度很慢,且与外力成正比,利用这一规律,能够精确地测定微小的力。还记得大名鼎鼎的密立根油滴实验吗?在物理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元电荷e的大小就是这样定出来的!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这样诞生的。

绝对零度存在吗?

By

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我们明白绝对零度是不存在的,此时系统的熵为零。热力学的四个定律属于最基础的客观规律,如同万有引力定律那般,我们无法从严格的逻辑上去证明它,只能借助一些物理图像去理解它,这就是定理和定律的区别 。从不确定性原理出发能得到最直观的理解,我们清楚体系的温度对应系统中粒子的平均动能,温度越低平均动能越小,然而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温度越低系统的量子行为越显著,粒子的动能永远不会低于其零点能,所以绝对零度无法达到。即便这样,我们处理诸多多体问题时会用到零温近似,我们觉得玻色子的零温分布是所有粒子凝聚到基态,费米子零温分布是所有粒子填满最低的一系列能级(依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毕竟不少系统只有在零温时才有严格解。

计算机如何生成随机数字?

Byπ和薛定谔的猫

我们都清楚,计算机所生成的是伪随机数。从本质来讲,算法是确定的,若给定相同输入,必然会得到相同输出。本质上,都是生成了一个种子,此种子包含一个长整型的值,并且借助一定特殊算法,让种子中长整型的值转变为一定的整型、长整型或浮点型数据。在Java里,种子产生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输入一个长整型参量,另一种是不输入 。当不进行输入时,计算机会对计算机的时间(即当前时间与某个时间的差值,单位为纳秒)进行一定运算,之后产生一个参量,将该参量输入到产生种子的代码中。从这一点能够看出,计算机所产生的“随机数”是伪随机数很容易确定:当两个不同的种子,使用同一个数字作为产生的参量时,它们每次得到的同类型的“随机数”都是相同的。

每次产生一个随机数后,种子会把自身的值当作参量输入到一个偏移器中,种子中长整形的值会产生不固定增加,增加的值与原种子相关,通过这样的方法,产生了一串伪随机数。

一些命令能够产生呈高斯分布的伪随机数,有一种经典方法是Box - 算法,它的基本思路是生成两组独立的随机数U、V,这两组数据在(0,1]这个区间上呈均匀分布,然后用U、V生成两组独立的标准常态分布变量X、Y 。

这是一组期望为0的伪随机数,这也是一组方差为1的伪随机数。这个算法的原理是二自由度的卡方分布。

本期答题团队:

物理所李治林,Aaron Chen,还有可爱的你,葛自勇,大化所J.Baker,北理工文卿

写下您的问题,下周五同一时间哦~

↓识别下方二维码快速提问↓

上期也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3 19:19 , Processed in 0.1193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