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题乐园呈现出连锁化以及集团化的发展态势,且这种趋势较为明显。同时,异地化扩张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依托优质文化 IP 来构建主题乐园所具有的吸引性,这一点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单体主题公园的辐射范围通常主要是 3 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本地和周边游客。品牌影响力大的主题公园有更强的内容更新能力和客源辐射半径。随着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复合型文化 IP 成为主题乐园运营方为游客提供深度定制式服务内容的入口,也成为双方进行有趣有价值的场景式意见交换的连接点。
总体来看,主题公园行业呈现出竞争加剧的趋势,且头部效应开始显现。过去,国内大型连锁主题公园的开发运营主要由华侨城、长隆、海昌海洋世界、华强方特等少数几家运营商负责。近年来,迪士尼、环球影城、默林、华侨城、长隆、融创、华强方特等国际国内主题公园运营商纷纷在国内市场进行扩张布局。同时,融创、恒大、世茂、碧桂园、佳兆业、新华联等多家企业也纷纷进军旅游景区投资领域,设立了文旅事业部,加速了文旅产业的布局和行业整合。融创进行了对万达乐园的收购,恒大打造了恒大童世界、恒大养生谷,佳兆业打造了金沙湾乐园等。另外,像华谊兄弟、博纳影业这类影视、传媒公司也都纷纷借助自身的影视制作以及 IP 优势,对影视类主题景区进行布局。行业中新进入者的数量在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变得更大了,导致企业不得不做出被动的转型;另一方面也是各类企业为了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主题公园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然而,与新进入者原本的行业特性有所不同,主题公园的开发涵盖了从意向选址、规划定位、开发到运营等诸多环节,其产品开发以及盈利周期都比较长,新进入者涉足主题公园的发展状况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国内知名的主题乐园运营连锁产品的发展情况在表 3 中有所体现。
当前,传统的主题乐园在国内外都较为普遍地采用“一票制”来购票入园。然而在近两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像广州融创文旅城、华侨城顺德欢乐海岸 PLUS 以及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等这些项目,都纷纷开始尝试对乐园行业的传统运营模式进行打破,并且推出了“开放式运营+分票制经营”这样的模式。主题乐园分设了“演艺套票”“游乐套票”“设备票”等多种票务政策。游客能够依据自身的具体需求,灵活地将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组合。这样为游客带来了“畅游无门槛,欢乐无极限”的全新体验,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游客的游览门槛。此外,游客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灵活地购买单项或组合套票,例如喜欢游乐设施的游客可以单独购买“游乐套票”,而喜欢演艺表演的游客则可以单独购买“演艺套票”。打通游客与乐园“一张票”的壁垒,这样便于企业更好地聚集人气,同时也便于企业更好地服务游客。
主题公园依据产品类型可分为八类。一类是奇幻/卡通人物类;一类是历史/文化类;一类是动物/海洋动物类;一类是自然/景观类;一类是演艺/媒体类;一类是游乐场/器械类;一类是水公园类等。当下国内较受欢迎的主题公园主要集中在 IP 型、游乐型、动物型。其中,代表企业有迪士尼、欢乐谷、长隆/海昌。此外,水公园逐渐展现出了吸引力。其一,水公园规模较小且投资也少,这对其建设运营有利。其二,随着夜经济的发展,国内水公园普遍采用与音乐节结合的模式,人们的亲水偏好得以进一步释放,这或许会成为主题公园新的布局点。
同时应看到,国内主题公园在 IP 方面以及文化创意能力上较为薄弱。与国际知名主题公园相比较,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在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创新内容少,创新手段也相对简单。以刚刚起步的 IP 去对抗有着百年历史的 IP,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主题公园不仅是文化产品,它还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在这方面,国内主题公园讲故事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因此,未来国内主题公园企业需更加注重“质”的竞争,不能只把目光放在“量”上的规模。只有具备优质的产品,才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要用智慧去打造精品,用耐心来提升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