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回复: 0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正确家庭方式教育心得体会-正确家庭方式教育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153
发表于 2025-4-7 04: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

“一岁看小,三岁看老,

七岁定终生”

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对

但足见大家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自2022年1月1日施行以来

始终是家长们关心的热点

作为我国首部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

把“家事”上升为“国事”

“双减”之下该怎么进行家庭教育?

法律又为家长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近日

《三农三人谈》节目邀请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社会法室副处长

赵光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

罗爽

做客演播室

来说说家庭教育的话题



家庭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

《2021 年中国家庭教育白皮书》调查显示,有 58%的家长称自身缺乏完善且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这是否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家长,实际上都特别期望获得专业指导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面对教育孩子这件事,他们会有些束手无策。那么,法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 赵光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首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及影响与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健康成长紧密相关。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时,许多人提出是否意味着国家要对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进行干预?大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属于家庭私事,是自家的事,那么国家以立法形式是否是对父母的一种干预呢?实际上,这存在误解,或是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一种不全面理解和误读。通过该法可以明确,第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依然是父母,父母仍承担主体责任,这一点非常清楚。我们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意在强调父母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另一个层面,通过对一些制度的设计,促使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都重视家庭教育,为家庭提供诸多支撑。有些父母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不懂得如何去做,亦或是渴望获取一些专业知识。但也有部分父母在实践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制定了一项立法,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终的目标是推动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双减”之后赋能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触动了很多人。今年还有一个热点是教育“双减”。“双减”之前,很多家长感到焦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接连参加兴趣班,而自家孩子却不行。现在“双减”之后,仍有很多家长把这种焦虑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甚至产生了新的焦虑,担心孩子不上兴趣班会学得更少。怎么看“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之间的关系呢?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 罗爽

很多家长为何前赴后继地去“鸡娃”呢?其中包括我们所看到的现在这种“内卷”现象。实际上,很多家长心里或许都有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场比赛,那么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比赛,而是个体自我的不断超越。

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看到“校内减负”,同时却有“校外增负”。“校外增负”的主要负担来自家长。因为“双减”政策聚焦的目标群体是学校和学生,其政策内容涵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等方面。看上去似乎与家长无关,然而若要实现“双减”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就会发现,倘若没有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与学校无法达成减负的共识,“双减”目标就无法达成。所以可以说,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双减”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家长的观念和行为需要转变,这靠什么呢?一方面靠家长自身,他们可以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另一方面要靠外界给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应该做什么,并且在家长遇到困惑时为其提供支持。我们要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这一点是我们家庭教育促进法需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其核心要义。此法律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广大家长赋能。我认为,这部家庭教育促进法是对“双减”政策的最佳回应。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此来促使家长和学校达成减负共识,推动家校的合作。

实际上,“双减”政策已被写入家庭教育促进法之中,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将其明确了。作为这部法律制定的参与者,需要思考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减少家长焦虑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 赵光

我们常说一句很经典的话,即“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回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相衔接,强调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娱乐、体育锻炼等时间,对该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第二个要求实际上指向了政府。“双减”政策极为出色,中央提出之后,需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社会以及家庭中得以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政府需采取措施推动“双减”政策的施行。

正确认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的探讨始终是个未解开的谜团。究竟何为正确的家庭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包含哪些内容?我们该怎样去掌控这个度?它与学校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 赵光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包含家庭教育的定义。其中有一条专门规定了家庭教育内容,也就是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和影响。具体在哪些方面呢?包括道德品质方面、文化修养方面、生活技能方面、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是在这些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和影响。我们古代的家训里非常著名的一个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你看,前面一句是在讲道德方面的内容,后面一句则是关于读书的。家长们都对读书这件事非常重视。我们还有一条专门规定的家庭教育内容,它非常详细,我认为可以说这条内容汇集了我们中国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的精华。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 罗爽

家长称我们的这部家庭教育促进法如同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学校教育被视为成才教育,重点在于教导孩子求知与明智,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实则更倾向于成人教育,即更应教导孩子如何修身与立德。并且,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第三条中也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所以,首先我们的家长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要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我们要明白,家庭教育并不仅仅只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关,而应该更多地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人。

在学校里,我们说要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或许更多的是通过向孩子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孩子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在家庭中我们看到,此次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六条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六项内容,其中有一项内容与孩子的智力发展相关。这个时代,教给孩子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

咱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方面所做的事是完全不同的。正因如此,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形成我们家校的这种合力。

家庭教育不能“妈妈焦虑爸爸缺席”



其实,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现象,很多家庭出现了两个极端。有的家庭妈妈过于焦虑,有的家庭爸爸在这方面缺席,甚至有的孩子说能否用钱买爸爸的工作时间。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教授 罗爽

有一句话是“妈妈生,姥姥养,爸爸来观赏”,它讲的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爸爸可能完全就是一个过客。在第十七条的第二项,九种方法里有一个方法专门规定要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我认为这部法律是想告诉我们的爸爸们,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很重要。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学业成绩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会产生深刻影响。接触爸爸更多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更好,在参与活动形式方面更丰富,探索精神也更强。一个孩子,尤其是他安全感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发展,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许多爸爸必须要意识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要懂得去亲近孩子。

大家要清楚这种共同的协作,就是要发挥父亲的优势和特点,也要发挥母亲的优势和特点。

建档立卡加强留守儿童服务保障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通常常年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对于这部分儿童,家庭教育促进法有着怎样的规定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 赵光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规模较大。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方面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专门强调从政府层面出发,政府应当借助建档立卡的方式,强化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的生活帮扶,以及在就业创业服务等领域提供服务与保障。其二,期望通过这些方面,能够为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为他们的家庭增添更多的生活保障。摸清楚留守儿童的底数,也要摸清楚特殊困难儿童的底数,接着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和保障。

政府通过这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基层组织以及学校等。实际上,自身学生的情况也需要进行了解。只有知晓了底数,并且在了解各个儿童家庭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对于他的父母,例如在创业就业方面提供支持,这样可以让他的父母从在外务工转变为返乡创业就业。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良好的条件,能够和孩子一起生活,把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做好。

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帮助?

国家出台这部法律的目的实际上是要给家长们提供帮助。当家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特别需要这样的支持时,他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渠道获得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 赵光

家庭教育促进法对这个渠道进行了全面规定。其中一个渠道是政府提供的服务。如今很多地方已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大家能够通过这个渠道获取帮助。并且这些服务是公益性的,是免费的。第二个渠道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它设在社区,在居委会和村委会等地都有服务站点,这样能更方便群众获得服务。第三个渠道是“家长学校”,它建立在学校中,是加强家校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妇联与基层组织合作设立了很多服务站点,并且这些服务站点还提供一些热线服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说

父母的教育和陪伴至关重要

要让孩子在一个不缺爱、

不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自由空间当中

健康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05:40 , Processed in 0.1169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