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品-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获得者名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467
发表于 2025-4-17 18: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硬核读书会 硬核读书会

大江健三郎。/图片来源网络

NHK 电视台报道称,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当地时间 2023 年 3 月 3 日离开了人世,他享年 88 岁。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关系紧密且有缘分。他一生将鲁迅视作精神导师,曾表示:“我的血管中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基因。”“倘若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不会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

他多次访问中国,与莫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一系列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对中国作家铁凝产生了影响。大江健三郎是日本作家,然而他突破了狭隘的右翼思想和民族主义,以笔锋直面历史并进行反省。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用此文来悼念这位“把自己的写作和重大世界问题紧密相连的作家”。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以这篇文章悼念这位“使自己的写作与重大世界问题相互缠绕的作家”。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借此文向这位“将自己的写作与重大世界问题牵扯在一起的作家”表达悼念之情。

大江健三郎于 1935 年 1 月 31 日在日本四国的一个偏僻山村出生。1957 年,他凭借小说《死者的奢华》正式步入文坛。之后,他迅速获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誉。

他的写作包含小说这种文体,也包含散文这种文体,还包含随笔这种文体。他的代表作有《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还有《我们的时代》,以及《广岛笔记》和《别了,我的书!》等。他曾获得芥川龙之介奖,也曾获得新潮社文学奖,还获得过读卖文学奖、川端康成文学奖等。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NHK官网

1994 年,他的作品《个人的体验》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的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瑞典文学院称,大江凭借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个将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结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出了现代的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大江健三郎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从 1960 年起,他多次来到中国并发表演说。他还与王蒙、铁凝等中国作家进行了交流。他的文学作品深受鲁迅、莫言等中国作家的影响。

大江与鲁迅:绝望与希望之间

大江健三郎曾说,他在十二岁时第一次阅读了鲁迅的小说,其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存活着于他的身体之中。由此可见,鲁迅对大江有着强大的影响。

二人的连接源于大江的母亲以及当时热衷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女青年小石。1934 年,小石与丈夫大江好太郎从上海北上。他们前往北京大学去聆听胡适的英语演讲。在北平短暂居住期间,他们得知在自己极为喜爱的《孔乙己》里,茴香豆的“茴”字竟然有四种写法。

夫妇俩将自己对鲁迅的敬仰和倾慕之情都倾注给了儿子大江健三郎。他大概 10 岁时,母亲给了他一本小说集,里面收集了《呐喊》《彷徨》《孔乙己》等鲁迅的中短篇作品,这是他第一次听闻鲁迅这个中国作家的名字。



大江健三郎。/诺贝尔奖官网

大江后来升入高中,母亲对他说:“去看看鲁迅老师的小说《故乡》吧!”她期望自己的儿子大学毕业之后,能够立刻回到村里,和好朋友一同做事,共同建造一个新的村子。

后来,大江考上了东京大学的法国文学系,这违背了他和母亲的约定。然而,鲁迅的作品始终对他的文学内涵产生着影响。

他把自己晚年的作品《别了,我的书!》概括为“始自绝望的希望”。这一概括是他对鲁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重新解读。

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故乡》结尾处的那句话。那句话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的希望就是未来,就是新人,也就是孩子们。

大江与莫言:一段二十年的友谊

1994 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中,大江健三郎对自己能够根植于边缘日本乃至边缘土地的形象系统进行了阐述。这些形象系统把他与韩国的金芝河以及中国的莫言等联系在了一起。

此前,大江和莫言两位作家并没有见过,只是靠着文学相知相识。

莫言的老家在山东高密,大江健三郎也在莫言的山东高密老家。

2002 年,NHK 电视台有一档人物专题报道节目叫《二十一世纪的开拓者》。该节目邀请大江健三郎担任采访者,在春节期间,大江健三郎跟随莫言回到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一起过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年。这次采访使得两人有了初次见面的机会。

在这三天的行程里,大江陪着莫言去参观了故居。大江和莫言一起感受了民俗风情。他们还一起吃了饺子。并且一起睡在土炕上。期间,他们还谈论文学创作。就这样,两人从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大江健三郎。/视觉中国

2006 年,大江在中国社科院进行演讲。莫言应邀前往倾听。在这个会议上,大江提及了此次与莫言一同前往山东高密的经历。他称赞莫言的文学敏感度令人称赞。并且直言“他将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具实力的候选人”。

当时在场的有莫言自己等,他们或许只是将这句话当作大江的祝福,未曾想到 6 年后,这个祝福变成了现实。

两人年龄相差 20 岁,且来自不同国家,然而他们的文学背景以及创作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就像大江所言:“我们都来自小村庄,接着离开了故乡,将思念寄托于故乡这个过程,成为了我们的文学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文学的起跑线。”

大江与铁凝:文学的责任



1963 年,铁凝 6 岁。大江健三郎在这一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性的人》。这部小说后来给铁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届中日韩东亚文学论坛期间,铁凝受到大江健三郎及其夫人的邀请,前往他们家中做客。铁凝与大江健三郎分享了各自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对有关时间、生死、女性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大江健三郎的书稿。/图片来源网络

在对谈里,大江提到了铁凝、莫言等中国作家在海外受到关注这一现象。与此同时,他联想到了中国历史上诸多优秀的女性,像谢冰心女士,还有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他说她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女性,并且都留下了优秀的文章。

大江健三郎认为,在接下来的 30 年时间里,中国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大江健三郎断定,在今后的 30 年当中,中国文学将会在世界文学范畴内占据一个核心的地位。 大江健三郎预估,在往后的 30 年期限内,中国文学将会在世界文学之中占据一个中心性的地位。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作家之间的这些故事,让我们知晓了文学最为动人之处或许就在于那种无法被外力所束缚的情感联结。即便他已然离去,然而我们依旧能够在他的文字当中重新找回对于文学那纯粹的热爱。

参考文献: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在绝望之海中,以鲁迅文学之光逆行的勇者》许金龙.传记文学杂志

大江健三郎曾预言莫言获奖,他与莫言是两位诺奖得主,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莫言与大江健三郎进行对话,其表示不赞成作家一定要为老百姓进行创作》

《铁凝与大江健三郎对话:文学的责任在于持续寻觅新的希望》文汇报

[5]《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大江健三郎

· END ·

作者丨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2 07:27 , Processed in 0.0883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