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拼多多入驻-拼多多入驻流程和注意事项-拼多多入驻流程及费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627
发表于 2025-4-20 07: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问拼多多

宽进严出是“钓鱼”吗?

消费者获得10倍赔付了吗?

罚没资金谁来监管?

近日,拼多多遭遇了商家的密集维权行动,这些商家称自己被拼多多无缘无故地扣押了货款。对此,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在端午节(6 月 18 日)这个时间点紧急召集了媒体沟通会,针对相关的质疑逐一进行了回应。

《IT 时报》记者对众多案例以及商家的投诉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发现,这是一场由“零门槛”所引发的猫鼠游戏。在拼多多的规模发展与打假工作之间,拼多多期望通过“苛政”来达成平衡。

然而,世事不一定都能如人所愿。如今,舆论更为关注的是,商家被罚没的那些钱,到底有没有切实赔付到消费者手中呢?又由谁来进行监管呢?“宽进严出”的策略虽然扩大了规模,但是否能够杜绝假货呢?

拼多多在努力为这些问题给出答案,然而目前尚不能解答所有的质疑。《IT 时报》将会继续对其进行跟踪报道。

一场零和博弈

6 月的第二周开始,有商户聚集在上海拼多多总部楼下。这些商户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起初只有几人,后来达到了 60 至 70 人。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目的是要回被平台以“违规赔付买家”的名义冻结的货款,或者要回已经被平台“划走”的货款。

5 月和 6 月这段时间里,拼多多把一批商户当作重点,对他们进行了违规方面的处罚。这些商户被冻结的资金以及受到的处罚金额,人均都在 10 万之上。这一情况成为了这次大规模维权事件的引发因素。

电商平台打假必然要对售假商家进行处罚,而拼多多在这方面手段似乎格外“激烈”。与动用工商等行政手段联合整治不同,拼多多更倾向于使用“罚款”这种方式,并且正因如此,不断引发了与商户的纠纷。

6 月 3 日,嘉兴的袜商李利(化名)收到了拼多多的站内信。信中通知他,其店铺内销售的商品存在与“描述不符”的违规情形。

拼多多在这封信中称,他们进行了实测。李利销售的袜子,其 96.7%的成分是聚酯纤维。这与店铺所描述的“全棉”不相符。所以李利须接受处理,处理方式为“赔付买家从 2018 年 1 月 31 日至 2018 年 4 月 29 日期间所有订单总交易额 3 倍的金额”。据此计算,李利要被罚 70 余万元,然而他的账户当时仅有 10 万元。

李利在接到“站内信”之后过了 2 天提出了申诉。他向平台提交了一份检验报告,这份报告是由浙江省袜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旗下的浙江钛石纺织监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具的。该报告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店铺销售的袜子含棉量为 75.8%。

拼多多没有采纳李利的申诉理由。6 月 20 日,他的 10 万元余额被全部“清零”。他不清楚钱款的具体去向,只是在交易记录中看到“编号×××商品涉嫌描述不符”这一行说明。

在拼多多的总部,记者对多名商户进行了采访。这些商户大多有着和李利相似的经历:在今年的 5 月到 6 月这个期间,他们收到了平台的违规通知。这些“违规”的商品,都是在拼多多的抽查中被发现与描述不相符的。这些不相符的情况涉及服装的材质成分和尺寸,以及珠宝玉器的原材料描述等方面。

他们被要求“赔付买家”的金额是前三个月总交易额的 3 倍。申诉通常没有结果。有的人拿到了平台提供的质检报告,有的人却至今都没有拿到任何裁定证明。在与平台沟通过程中,货款被冻结或者被扣罚。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多张图片,图片里是一摞一摞的质检报告。所有的处罚,他们都有证据。然而,在李利收到的站内信中,拼多多的报告上却有多处关键信息被打了马赛克。

6 月 18 日在拼多多的媒体沟通会上,黄峥作出的解释为,设置马赛克是为了对检测人员的隐私进行保护。倘若想要查看完整版,商户能够前往拼多多公司。

然而,为什么两份针对同一产品的质检报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商户的报告能否被采信呢?恐怕只有通过法庭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李利的账户余额已经变为零了。

诸多商户对拼多多提出了质疑,质疑其是“通过罚款致富”,还质疑其是“养肥了再杀”。



6 月 10 日,湖州的服装卖家展先生收到了一份“处理通知”。通知中写到,因为“商品描述不符”,所以要求他“赔付买家”1 至 4 月订单的总额的 3 倍。

展先生向记者展示了 6 月店铺的巨额流量。6 月 6 日,展先生参与了拼多多组织的一场大促,当时店铺的成交额达到了 17 万元。6 月 10 日,17 万元的账户资金被冻结。展先生提出疑问,究竟是哪天出售了问题商品?如果在要求赔付的 1 至 4 月已经出现商品质量问题,为何之后的两个月这些商品还能被允许出售?

拼多多对此的解释为,平台会时不时地对商品展开抽检。部分商品的赔付裁定,需要经历神秘买家进行采购并送样这一过程,同时还需要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报告等流程。

出现上述情况时,抽检的商品批次有可能属于 4 月。因为中间需要进行一定的送样流程和检测流程,所以最终确定商品有问题的时效会有所延后。

平台与商户有协议,确认商品存在描述不符问题后,会按不同情形追溯数月订单,然后为消费者进行三倍赔付。

“零门槛”的悖论

媒体常常用一些词语来描述拼多多。拼多多成立还不到两年多。2017 年其 GMV(成交总额)超过了千亿。达到这个目标,京东花费了 10 年,唯品会用了 8 年,淘宝用了 5 年。

今年 3 月,有媒体进行了爆料。在开年仅仅 3 个月的时候,拼多多的 GMV 已经达到了 400 亿元。

黄峥为拼多多讲述了诸多“电商”以及“线上 + 迪士尼”的愿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零门槛上线”成为拼多多商家规模得以迅速扩张的重要因素,并且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假货和劣质商品的投诉。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 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2017 年度拼多多的投诉量占比为 14.56%。

“宽进严出”是拼多多对商户的筛选策略。

记者看到,《拼多多平台合作协议》于 2017 年 12 月发布,且已是 3.0 版本。该协议规定,若发现商家销售“严重问题商品”,需要求商家支付通过拼多多销售的“严重问题商品”历史总销售额(以商品 ID 为准)的十倍,作为消费者赔付金赔付给消费者。倘若商家拒绝支付该赔付金,那么甲方有权以商家店铺资金抵扣消费者赔付金,进而赔付给消费者。”

这个规定远比其他电商平台严苛。

黄峥承认,他是杭州人。他深知假货会给早期的电商平台带来困扰。所以,他在淘宝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惩罚规则。

但在打假这面大旗下,又发生了什么呢?

“零元上线”且“不收流量费”的低门槛,促使大量中小卖家涌入拼多多。所有电商前辈都曾遇到的问题,如假货、刷单、虚假发货等,拼多多也都遭遇了。并且,阿里巴巴在 2018 年 1 月发布了《2017 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明确指出一批原淘宝网的制假售假商家已转移到了微信和拼多多。

这是一场猫鼠游戏。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申诉的资金账户被冻结的卖家中,有 80%以上的商户在拼多多运营店铺的数量在 4 到 10 家之间。并且,他们中的大部分店铺都在销售相同的商品。“零元入驻”这种低成本的方式,使得他们的店铺越开越多。一家新店从注册到商品上线,最多只需要半天时间。

在上线之前,平台不会对商品的来源以及真伪进行核查。即便在经营过程中,商品被查出存在“与描述不符的问题”,除了需要缴纳“3 至 10 倍的罚款赔付”之外,大部分卖家仍然能够迅速转移到新的店铺并继续进行销售。

拼多多规定,要对关联商家执行连带处理措施。在其《协议》中,对关联关系做了详细解释:一是店铺入驻人、管理人、紧急联系人等的登记信息存在交叉(若这些主体发生过变更,包括变更前后的主体,下同);二是店铺提现银行账户以及与提现银行账户绑定的手机号码等存在信息交叉。

拼多多发现问题后,有权对关联圈内的店铺账户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包括统一增加或扣减信誉值,统一扣划店铺资金,以及统一中止或终止平台服务等。

这些规定是在打假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存在的漏洞,然后进行完善的。拼多多方面的人士作出了这样的表示。

傅国(化名)曾在拼多多上买到劣质水果,他认为,为何拼多多不能在店铺和商品审核阶段承担更多责任呢?“宽进严出”的打假方式是本末倒置的,事后的惩罚根本无法降低大多数消费者的损失。如果这个假货已经卖了 100 万元,而钱已被商家陆续提现,即便拼多多查封账户余额,消费者能够拿到的赔付也会很少。

“10倍赔付”消费者很难拿到

此次引发舆论的是商家与拼多多的纠纷。黄峥在沟通会上表明,消费者权益是拼多多首要考量的要素,并且所有罚款都会百分之百返还给消费者。



根据这个逻辑,平台若按 10 倍金额惩罚商户,消费者应能拿到 10 倍赔偿。然而,《IT 时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消费者要拿到赔付并非易事。

今年 3 月有商户王霞(化名)入驻了拼多多。她涉嫌销售假冒金士顿 U 盘,从而遭到用户起诉。拼多多作为平台管理方,与她一同站在了被告席上。

在法院发布最终裁定报告之前,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此协议的货值为 4000 多元,王霞赔偿了买家 8000 元。然而,拼多多方对买家的回应是只能退款,无法按照 10 倍金额进行赔偿。

6 月 14 日很蹊跷,王霞的账户被平台以“售假”为理由划走了 4 万多元,而这次纠纷商品的销售额是 4 万多元的十分之一,即 4000 多元,所以划走的钱恰恰是这次纠纷商品销售额的 10 倍。

“假一赔十”这一承诺被写在拼多多的每个商品页面上,并且在此次纠纷中,它成为了拼多多扣罚商户的理由。一位商户向记者表示,在上传商品时,默认商户需要对消费者作出“假一赔十”的承诺,以此作为平台对商户的约束。

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目前与拼多多的母公司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且已结案的法律诉讼有 180 起。同时,还有 167 个开庭公告。这些案件的主要类型是网购购物纠纷。第一被告是售假商户,拼多多是第二被告。买家的诉求通常是要求“10 倍赔偿”。不过,大多案件被以管辖权异议为由转移至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受理,之后便以原告撤诉而终结。

一位律师向记者透露,这表明三方在庭下达成了和解。虽然无法获取更多关于赔付情况的信息,但从部分案件的描述来看,当消费者投诉购买到假货后,拼多多并未同意给予 10 倍赔偿。

安徽的消费者李云(化名)曾在拼多多购买过一款涉假的舒肤佳产品。这家店铺因涉假被封了,可李云一直未拿到平台任何形式的赔偿。然而,拼多多已以“赔付给消费者”的名义对商家作出了 8700 元的处罚。

记者联系多位购买过该商品的用户,发现他们都未收到平台的赔偿以及消费券。李云向拼多多发起赔偿申请,而客服的回应是,此款商品在销售时未表明为知名品牌,所以不能按照假货来处理。

6 月 19 日,记者以购买商品的店铺已被查封为名义,向拼多多提出了 10 倍赔偿的申请。然而,客服回应称,需要记者提供已购商品为假货的质检报告。

拼多多既然已经有了充分的理由查封了店铺,那为何还要让消费者自己去再次举证呢?

汇佳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邱宝昌同时也是中消协律师团的团长,他认为,一方面法律规定商品涉假能够获得三倍赔偿,另一方面商家将自我约束提升至十倍这种情况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消费者认定所购商品为假冒产品,那么就需要承担相关举证的责任,并且要出具第三方检测机构或者官方检验报告。然而,倘若已经出具了相关报告,而平台却拒绝履行假一赔十的承诺,此时消费者就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方支付牌照之谜

在之前的媒体沟通会上,拼多多的法务负责人作出表示。商家被扣除的钱款,并未进入拼多多的账户。这些钱款是以消费券的形式赔付给了消费者。黄峥也提到,由于拼多多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所以无法直接给消费者赔付现金。

日常货款全部会自动进入一个账户,这个账户名为“平安银行电子商务交易资金专户”,这是根据被罚商户提供的银行交易记录得知的。同时,他们涉嫌违规被扣罚的款项也是从这个资金账户中被“划走”的。

《IT 时报》记者从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部相关人士处得知,在三年前的时候,拼多多与平安银行电子商务旗下的第三方交易资金存管业务达成了合作,并且是由平安银行来对账户内进出的资金进行管理。

拼多多的具体操作是,在平安银行设立一个内部账号,然后在该账号名下为平台商户开设虚拟子账户。商户在拼多多上的交易货款仅能在这个子账户内进行流通。按照资金存管的要求,账户资金流出时,从理论上来说,仅限于商户发起的提现以及退款。作为平台管理方,是无权接触到商户子账户内的资金的,而只能发起“冻结资金”的指令。

平台方能够领取子账户内资金沉淀后所生成的利息。目前,银行针对存管客户结算的日利息,是以年化利率 2%至 3%来进行的。

拼多多人士对此进行解释,商户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已经给予了拼多多直接扣划店铺资金的授权。多位被扣款商户所提供的资金交易记录表明,大额资金在“划走”的同时,会留下“编号×××商品涉嫌描述不符”这样的说明,然而却没有记录这笔资金具体流向何处。

令人困惑的是,若确定商户售假,为何不能把冻结的款项原路返还至消费者的支付账户呢?为何要以消费券的形式进行发放呢?

这表明消费者无法进行提现操作,仅能在拼多多开展二次消费。也就是说,等同于把所有被罚没的款项都转化成了拼多多的预付费卡。并且依据央行的规定,发放预付费卡必须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有消息表明,拼多多正谋求对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进行收购。然而,在此之前,这笔罚款一直被“资金池”的阴影所笼罩。

作者 | 章蔚玮 戚夜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8 07:18 , Processed in 0.1044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