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文学经典现代作品有哪些-文学经典现代作品的特点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627
发表于 2025-4-20 2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识宝藏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诞生

是历史进程的突变

还是独特的历史逻辑?

文学作品如何剖析过去

又如何塑造当代和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袁先欣老师的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教师简介

袁先欣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并且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他曾经担任过美国哈佛大学的访问学人,时间是 2011 年到 2012 年;还担任过日本东京大学的外国人客座研究员,时间是 2017 年。他主要进行的研究领域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与东亚近现代的思想史、文化史。

宝藏档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晓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础脉络与背景,进而引导学生踏入 20 世纪中国的一些重要话题,让学生针对这些话题展开思索。

【预期学习成效】

了解与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背景;

学习细读文本、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



培养精确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程属性】

通识荣誉课-人文课组

【学分学时】

3 学分,其中课内授课学时为 48,实践学时为 3,课外学时为 144。

【评价维度】

写作作业的成绩是按照 4 到 5 次写作作业的总分相加而得出的。这些写作作业会依据作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思考深度、观点的原创性以及写作的规范程度等标准来评定成绩。

宝藏面对面Q&A

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门人文类通识课的开课经历吗?这门课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

这门课起初是由王中忱老师为新雅书院开设的人文类通识课程。2017 年,我接过了这门课程。在本科阶段,我听过王中忱老师的课,也听过新雅书院前任院长甘阳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对我设计这门课程都有很多启发。作为一门通识课,其核心理念与传统文学史课程有所不同。新雅书院当时是清华通识教育的一个试点,很多选课同学未来并不读中文专业,所以聚焦于讲授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意义就不那么重大了。这门课的定位是通过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以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为核心来组织材料。这样能让同学们知晓 20 世纪中国的一些核心问题,同时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以及它们对我们现今生活的塑造作用。

这门课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同时,也兼顾了文学史的时间顺序。在探索的初期,我曾经将作品的时间顺序完全打乱,按照问题的类别来组织中心文本。例如在“婚姻与家庭”这个主题下,我把鲁迅的《伤逝》和赵树理的《登记》这两部时代背景差异较大的小说放在了一起。后来我发现很多选课同学对文学史毫无了解,他们对文本背后历史的变化感到困惑,这给阅读造成了困难。所以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可能按照文学史的时间顺序来编排中心文本,目的是帮助没有专业基础的同学能够比较准确地认知现代文学作品的发展脉络。

课程名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请问您能介绍一下在选取能够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作家和作品时,都有哪些考量呢?

中国现代文学仅有三十年。我更倾向于把它称作“重要作品”,而不是那种需经时间挑选后被视为不可挑战和撼动的“经典”。我所选择的,本质上是那些能够让读者参与到 20 世纪一些重大讨论问题中的文本。并且,这些 20 世纪的重大问题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我把现代文学文本置于问题交叉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将所谓“圣贤经典”置于高不可攀且不可更改的地位。课程把在重要问题脉络中承载的主要文本当作“重要作品”,努力从文本的切面展现尽可能多的问题。

在选取作品时,审美体验是重要的一方面。有些作品在思想和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性,然而在文学性上读起来并非那么愉悦,这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望而却步。因此,我在选取作品时考虑到自己本科时的阅读体验,所选的作品至少能给我带来文学审美上的愉悦,同时也在尽力照顾同学们的品味。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审美是多元的,他们对作品的偏好差异较大。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到底什么是好的文学,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

课程的副标题是“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您对于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呢?您又希望通过对课堂上所涉及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展现 20 世纪中国的哪些重要话题呢?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在空间方面会横向去寻找“现代经验”的共同特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在时间方面会寻找与传统中国的联系。然而,我现在或许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不论从横向角度还是纵向角度来看,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首先体现在与传统的割裂方面。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逐渐把文学视为能够独立改造社会且重新创造世界的事物,将其当作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社会改造进程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为紧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现代文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现代中国形成的塑造,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且具有血肉性的。如果把现代文学单纯地当作欣赏的文学作品去读,就阉割了它的很大一部分。现代文学必须置于历史语境中,放在问题的插口处,不然就不能清晰地描述它的全貌。

整个学期的课程以四个单元的大主题为基础展开。这四个大主题分别是:新文与新人、如何书写社会、战争中的中国、革命及其后。在每个主题之下,都有几个核心文本以及若干扩展文本。通过这样的设计架构,同学们能够从文本开始,立足于 20 世纪的延长线,去理解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问题,同时也能明白这些问题给当代带来的影响。

袁先欣老师在2021年春季学期课堂上

课程中设置了观影讨论环节。您设计这一环节的考量是什么呢?又希望达成怎样的预期效果呢?



我选择的电影都与课堂上讲授的核心文本紧密相关,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作品。有些作品若仅阅读文本,会割裂其意义,例如《白毛女》,它本身是一个剧本,具有文艺表演的性质,所以需要结合其舞台形式来进行讨论。剧本是单向度的,只有通过表演形式,同学们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获得陌生化冲击的效果。比如电影《钢的琴》是为配合新东北作家群主题讲授而放映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讲的是相似的故事,只是切入的方式不一样。这种比较能够帮助大家从多方面去理解问题,相较于单独听讲,更能激发兴趣。

您在课程大纲中提到,此课程的阅读量比较大,同时写作量也较大。您觉得这种训练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阅读量大的特点与新雅书院最初一批课程的设计存在关联,同时也与我自身关于现当代文学的理念相关。倘若仅仅将一部作品当作一个文学文本去读,那么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厚度与意义。所以,要还原其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就必须要有其他的支撑材料以及后续的讨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很多理工科学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解,他们认为人文学科的通识课是轻松且用于消遣的。而这门课的目的是要提升人文课的强度,凭借足够的学理深度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

关于写作训练,在我读大学期间曾有过不知如何进行学术写作的困惑。因此,我希望能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让同学们具备用简短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并且理解不同研究之间的对话关系。通过对理论文献的阅读、理解与运用,同学们能够完成从建立观点、提炼论文选题到完成论文写作的一系列训练。写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思考的深化与提炼。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写作和转换,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和理解,才能够将问题真正内化于心。

课程设计中,有助教组织的写作作业详细讲评,还有授课内容答疑讨论。同时,也有课程论文互评会。您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同学们获得怎样的帮助呢?

每位助教要面对十名左右的学生。每位同学的每份作业,都会得到助教和老师的两遍批改。每次作业批改结束后,助教们会组织面向自己负责同学的作业讲评。在讲评中,助教们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这样,同学们都能在写作上获得细致、具体、充分的帮助。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由老师进行讲授。设计论文互评会,是期望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主表达观点的场所。在第十六周之前,大家要确定自己的论文选题,并且将选题目录提交给我。在第十六周的课堂上,大家依次来讲自己论文的基本设想以及当前的进展情况。这个环节类似小型学术讨论会。一方面,同学们需在短时间内报告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要学会评价他人的论文,评价内容涵盖问题意识的设计,以及架构和观点细节方面是否存在欠缺。报告人能够看到不同同学的视角,我也会给出一些修改意见,以助其更好地完成最终的论文写作。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更通识的人”。那么,从文学视角出发,在通识教育中具有哪些独特的意义呢?又有哪些特别的优势呢?

通识培养中,学习现代文学并非是为了陶冶情操,也并非是为了学会众多文学史的具体知识,而是要认识到问题,进而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与古代文人所崇尚的“道”是相契合的。我觉得在文理工学科里,很多核心的问题是具有相通性的。在通识教育里,学生得思考历史变迁过程中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能够触碰到深层次的事物,体会到大问题给心灵带来的触动,以此来完成价值的塑造。其中,文学是进入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

我们不能成为仅具工具性的人。在理性与规训的范畴之外,每个人都应当把自身和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接着思考怎样在社会中安放自己的生命与行动。我期望这门课能够促使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思索与认知。

课程中人文学科的训练有一定深度,且挑战度较大。这门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同学开设的通识课程。那么,您是如何平衡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关系的呢?对于非本专业的同学,您对他们在这门课上所完成的成果有哪些要求和期待呢?

我不觉得专业课和通识课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本专业的同学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也会有陌生化的感受。若要真正掌控一个大问题,就需要以有深度的方式去切入,不是全面铺开、像洒水一样,而是从文本内部开始,切实去思考一些问题。这对外专业的同学而言不是一种门槛。最核心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开启一个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让同学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学术界讨论的重大命题。这些命题可能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这种直接的接触更能激发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会察觉到人文学科的概念与问题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络。刚开始接触时,或许会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而随着所建立的坐标点逐渐增多,就越能够发现其中的关联。

对于作业,我看重的方面有:在问题上能否形成自己的思考,思考的深度如何,穿透力怎样。希望同学们选取写作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能够提出真正吸引他们自己的观点。我也希望看到同学们能在论文写作中投入自身的生命经验,对文学作品形成独特的阅读和判断。

2021年春季学期结课照

当时邀请了对外经贸大学的刘岩教授来客座讲授新东北文学,他在照片的最左边。

选课寄语

希望这门课能为大家打开一个新的视野,能为大家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在多年之后,还能留下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是关于 20 世纪文学和历史中重要问题的;还能留下一些冲击,这些冲击是关于 20 世纪文学和历史中重要问题的;还能留下一些触动,这些触动是关于 20 世纪文学和历史中重要问题的。

图片由袁先欣老师提供

感谢袁先欣老师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8 07:43 , Processed in 0.1065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