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回复: 0

荀彧在曹操阵营中的真实角色:后方谋士还是战略核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488
发表于 2025-4-25 1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志》列次叙传,把他、他的侄子荀攸以及贾诩合传,列为曹操的首席三大谋士。荀彧自身容貌俊美,喜爱佩戴香囊,曹植称他“冰清玉洁”,司马懿称“书传中的古人我不知道,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有超过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说他“吾之子房”,将他比作张良。

细读正史,情况颇为微妙:你会察觉到,荀彧并非经常与曹操一同奔赴战场。曹操身旁的谋士,像荀攸、贾诩、郭嘉等人主要负责日常进言。而荀彧常常身处后方,与曹操保持通信联系。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处境较为艰难,于是写信给荀彧询问该怎么办,荀彧回复他诸如“扼住其咽喉却无法前进已经有半年了,应当使用奇计了”之类的话语。从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一封书信鼓励,只是给出一个大致的方针罢了。

荀彧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他是曹操后方的重要人物,可说是曹操后方的第二中央吗?还是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呢?亦或是写信去鼓励鼓励曹操呢?都不是。

东汉的士族,有很多出自汝南颍川。汝南帮以袁绍家为尊,他们号称四世三公,代代都能进入中央。荀彧是颍川帮的重要人物,他和沮授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主要主张。在迎立汉献帝之后,荀彧担任了尚书令,也就是天子的秘书。他相当于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给曹操举荐了很多人物。其中有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这些人大多是颍川士族,很妙的是,就这样形成了一个颍川士族集团。

因为荀彧的缘故,颍川成为曹操最为关键的后台。在官渡之战中,荀彧不仅仅只是写信去鼓励曹操。后来曹丕登基之后,迅速给颍川郡给予了许多福利,其理由在于: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在其他地方都不听从命令了;然而唯独颍川,无论是老的还是弱的,都帮忙输送粮食。颍川真的是大魏国的根本所在啊!

颍川,是先帝起兵征伐的地方。在官渡之战时,四方纷纷瓦解,远近之人都在观望,然而这个郡坚守道义,年轻力壮的人扛着武器,年老体弱的人背负着粮食。过去汉高祖把秦中当作国家的根本,光武帝依靠河内作为称王的基础,如今朕又在这个地方登上祭坛接受禅让,上天是用这个郡来辅助成就大魏的。



当然,荀彧与颍川士族集团,还不只是帮忙输输粮。

曹操致力于平定天下,在军事方面有一手,即他自身具备作战能力;在文化方面也有一手,那就是以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起初曹操在读书人的眼中,并未获得太多尊重:他的父亲曹嵩曾投靠宦官门下,这使他颜面尽失;然而,由于荀彧及其手下那群人,与汉朝天子相结合,组建了一个士族班子。这对其他诸侯门下的读书人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荀彧有着高风亮节,展现出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这一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并且他擅长推荐人才,至少在前期,让曹操获得了很大的益处;至于后期,荀彧的影响对曹操起到了牵制作用,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事实上,在东汉末年,曾经挟持过天子的军阀,并非只有曹操一家。董卓曾立过汉献帝,之后吕布、王允以及李傕、郭汜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把持过汉献帝。然而,他们当中从未有像曹操那样的成功者。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各自都有一定的本领,但终究还是粗俗的军阀。尽管他们手握天子,却没有将天子的作用发挥到位。

汉末士族非常了得。袁绍凭借着四世三公的号召而获得人心;刘备依靠宗亲血统以及个人魅力而奔走于天下;东吴则依靠朱顾步陆等宗族,再加上张昭这些北方士大夫来镇场。曹操之所以能够独出众,在于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以及汉朝天子,从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核心。这个士族核心对于那些土鳖军阀或许没有震慑作用,然而对于军阀手下那些办事的读书人,却有着很大的感召力。可参考前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正用法。

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对前后的功劳进行了记录。他打算给荀彧封万岁亭侯,在表章中,第一句这样写道:首先应当对思虑智谋给予奖赏,战争的功绩比不上在朝堂和国家所建立的勋劳啊!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

荀彧自然要推辞。曹操给他写信,称自己与荀彧共事以来,创建了朝廷,荀彧协助匡正辅佐,举荐人才,出谋划策,实在做了太多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荀彧已然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不仅每日忙于处理日常工作,还为曹操团结起一个能够感召士大夫的中央。倘若没有他,曹操奉立天子,恐怕也没什么作用。

当然,荀彧后来的死亡情况较为微妙。《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曹操想要担任魏公,而荀彧对此并不赞同。随后曹操进行南征,将荀彧留在了寿春,荀彧因忧虑而去世。次年,曹操便担任了魏公。其中的意味,是不难理解的。各种注释引用以及《后汉书》的记载,更是充满了八卦,说曹操如何给荀彧送去了一个空盒子,以此暗示他自杀等等。



但这里面存在派系的问题。曹操平定北方后,其势力自然姓曹。然而,都城许昌由荀彧掌管事务,军师参谋长是荀攸,管理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对此一定感到不满。之后,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要求各种不同的人,不论品德如何,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担任官职。如果考虑到先前朝廷的干部大多是荀彧的人,那么曹操这样做的目的就不难理解了。荀彧自尽,其动机并非难以解释。他与曹操之间曾有彼此扶持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走到了尽头。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三国志》中,荀彧被视为魏的谋臣。而在《后汉书》里,他却被当作汉臣来对待。关于他到底是魏国的第一谋臣,还是汉朝最后的谋臣,历代的史家一直争论个不停。或许他内心深处清楚汉朝已无法复兴,只是辅佐曹操,为汉朝延续了二十余年的寿命,还解决了一些军阀的问题,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殉葬了汉朝。

敌对方认为,曹操这位大奸臣确实实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不过,至少在荀彧存活期间,汉朝还保有一些尊严。在荀彧的一生中,原本已被郭图等人判定死刑的汉朝,在名义上又延续了二十多年。甚至曹操自己也曾吹嘘过,如果天下没有他,都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自称孤称王。

在荀彧活着的时候,汉朝得以存续,天子也被奉立着。除了短暂出现的袁术之外,没有其他人称帝称王。等到他去世时,乱世也差不多得到了收拾。以荀彧自身的身份,他和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确实做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为汉献帝点亮了汉朝的最后一盏灯,感召了军阀属下的各种人等,至少在名义上,又重新回到了汉朝的庇护之下。所以曹操与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强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仅是曹操的谋士,也是曹操的总理,更是曹操的合伙人。在荡平天下的过程中,他与曹操有着共同的利益;然而,当曹操露出野心之时,利益便产生了冲突。他去世之后,曹操称公称王,三国各自称帝,这些都是他无法掌控的事情了。

苏轼说:“用仁义来拯救天下,天下已经平定,神器自然会到来。如果不得已才接受,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取。这是文王的行事之道,也是荀彧的内心所想。等到曹操谋划接受九锡之礼时,荀彧就为此而死。所以我曾经认为荀彧是圣人的门徒,因为他的才能像张良,而品德像伯夷。”

追随荀彧的那些士族,是因为信任了他,才投身于曹氏。荀彧起初奉着汉朝,到了无法再奉下去的时候,就如同伯夷叔齐一般,在一个时代即将终结之际,选择不接受新朝的俸禄,离世而去。然而,直至死去的那一瞬间,他至少还在“奉天子”,可算作一个汉臣,让汉天子保留了些许尊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3 22:42 , Processed in 0.1055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