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 of )
流通手段( of )
目录
[编辑]
什么是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编辑]
流通手段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产生后,人们为了交换方便,把贵金属铸成铸币,铸币由国家铸造,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额值,是具有一定重量和标记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因自然磨损和人为因素,出现了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情况。
货币持有者在交易里仅仅在意货币能不能依照其所代表的价值购得所需商品,并不关心用于交换的货币实际价值是多少。不足值的铸币依旧被当作足值货币使用,这一事实暗藏着一种可能性,贵金属铸币能够被价值符号替代,于是就产生了纸币。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该职能原本由金属货币承担,所以,纸币的流通是基于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的。
最初的纸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它可以兑换贵金属货币,并且能够代表贵金属货币进行流通,这种纸币被称作银行券 。
它是一种信用货币,这种信用货币以国家信用作为基础 ,它还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流通属于一种固定化的货币制度 。就像我国《人民币条例》所规定的 ,人民币是我国境内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
[编辑]
流通手段的特点
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需求方面,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要素,分别是价格(P),还有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以及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的情况下,M等于PQ除以V;在信用货币制度的情况下,PQ等同于MV 。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会转瞬即逝,人们关注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具备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够充当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编辑]
流通手段的作用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把交换过程分离成买卖这两个环节,这样就出现了买卖脱节的可能性,也出现了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编辑]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买入大于卖出时,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会造成过剩危机。买入小于卖出时,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出现了,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该如何确定,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也就是货币流通必须要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这一规律能够用公式去反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乘以商品流通量,再除以单位货币流通速度,还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能够看出,商品流通具有第一性,货币流通具有第二性,商品流通对货币流通起到决定作用,货币流通数量需要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编辑]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含义不一样,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这种职能,称作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于清偿债务,或者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这便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产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此时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
两者购买对象存在差异: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其购买的主要是实体商品;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其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差异,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时,通常是一次性交付,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能够分次交付,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分开的,要么先交钱,后服务,要么先服务,后交钱。
[编辑]
相关条目
来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