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回复: 0

执着于要好评的餐饮店:店家求评送小礼,背后有何隐情?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535
发表于 前天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商隐社,作者 | 阿空,编辑|浩然

01 执着于要好评的餐饮店

今年外出吃饭,常常会遇到店家询问有没有大众点评,要是有的话能帮忙评价一下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常见的礼物是甜品、饮料,还有冰箱贴、帆布包等,这些礼物的成本大多在20元以内。

起初我对这件事没放在心上,每次都会很高兴地答应,只当作是帮一个小忙。直到前段时间,我和一家蛋糕店老板进行了交流,这才让我留意到了这一现象。

9月的一个周日下午,我在家附近不到一公里处的一条美食街溜达。这条美食街离使馆区不远,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按常理,吃完午饭时这里应该人头攒动,可街上却没几个人 。

路过一家风格十分清新的蛋糕店,我走进店内看了看,正当准备出门之际,老板叫住了我,说要请我喝咖啡,我赶忙推辞,然而却抵挡不了老板的热情,最终只好坐下。

他给我端来一杯拿铁,还切了一块蛋糕,在这家咖啡店,这些起码要卖50块。我既惊喜又惶恐,询问老板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这时他才表示,只要我在大众点评上写一条好评就行。我急忙拍照、撰写文案,完成了老板布置的任务,觉得这样还不够,又发朋友圈帮老板做宣传。

老板送的咖啡和蛋糕

经过交谈得知,这家店已经开业大半年时间了,它经营的是某高端蛋糕品牌的平价替代品,产品平均价格在一两百块钱。该店在抖音上非常火爆,外卖订单量也相当可观。我在店里停留了半小时,期间遇到两三个外卖员前来取蛋糕。然而,这家店在大众点评上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若想获得流量就需要向平台支付一大笔费用,老板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把这些钱回馈给真正的顾客,一步步慢慢发展。

老板无意中提到,他十年前在这条街开过一家店,那个时候周末人多得很,根本走不动,和现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庆期间我去麦当劳买了一个圆筒冰激凌,店员问我能不能写个好评,说写好评可以送我一份薯条,我表示很不解,觉得麦当劳应该不缺流量,店员无奈地笑笑,称这是领导交代的任务 。

这与餐饮行业的不景气紧密相关,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年营收1000万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为1.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88.8%,利润率低至0.37%。其中,餐饮业总收入下滑了2.9%,快餐服务下滑49.9%,降至2.44亿,正餐服务亏损了7651万 。

北京商务局等部门发布的文件表明,北京餐饮业存在一些问题,房屋租金高,用工成本高,食材价格高,然而经营利润低 。餐饮企业深陷成本、利润和品质的漩涡,无法自拔 。

但离开北京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中秋时节前往内蒙,我们没有依照大众点评的推荐去用餐,可也吃得很不错。在海拉尔的时候,我们去了一家烤肉店,这家店已经经营八年了,然而大众点评上却没有一条评价。在额尔古纳,我们又去了一家烧麦店,店门口醒目地写着:本店没有任何网上套餐,谨防受骗。这两家店的生意都很好,到了饭点,店里满满当当都是人。

为何有的餐饮商家对获取好评如此执着?而有的餐饮商家却对经营大众点评全然不屑呢?

商家为什么热衷于要好评?

首先是因为大众点评好评难度低。在抖音、小红书等提供本地生活服务的平台,用户要先有团购订单才可对商户评价,大众点评则无需订单就能直接收藏打卡点评,这大大降低了点评门槛。

商家引导用户发朋友圈,引导用户发抖音视频,引导用户发小红书笔记,会被熟人刷到,会让人难堪,存在被顾客拒绝的风险,对商家评分没有助益。大众点评能直接提升商户星级,不影响用户社交圈,用户评价时没有心理负担。

大家都知道,大众点评与美团属于同一公司,大众点评上的评论会直接同步至美团,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既能运营大众点评,又能运营美团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众点评不用交易就能评论?

这与大众点评的定位关联极大,大众点评是搜索工具,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通过推广和广告来获取收入,然而美团、抖音等平台主要依靠团购交易赚取佣金 。

大众点评更看重用户体验与口碑,点评是整个体验的关键所在。大众点评最初是借助发动用户进行点评,才逐步完善商户信息,进而建立起平台的公信力。点评数量越多,平台的价值就越大 。



美团、抖音等的评论系统旨在提升买家对卖家的信任,进而促进交易,下单后才能评论能够保证评论的可信度,保障买卖双方的权益,美团如今虽也支持无单评论,但其评论入口很深,也是出于这种考量。

美团(左)大众点评(右)评论入口对比

大众点评抛开代金券和团购套餐等业务,其核心是一个黄页,它只负责把商户推荐给周边用户,用户不一定要借助它来进行交易。

大众点评能够将用户吸引至线下进行消费,然而却没办法掌握他们实际的消费行为。用户有可能不选择购买套餐而是单独点选菜品,就算购买了套餐,也能够再额外加菜。鉴于这并非是消费的唯一方式,所以也就不能够限制用户一定要购买后才可以进行评论。

再者,刷好评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评分,二是避免差评。就我们自身的经验而言,许多好评无法促使我们迅速做出购买决定,然而,只要出现一个差评,该餐厅就可能被排除 。

在线下交易里,商户要是收到了差评,就会变得无能为力,他们没办法删除这条评论,而且也很难联系到用户让其更改 。

有一回在外面旅游,我随意走进了一家饭馆,心里带着前一天踩雷的那种恐慌,一直迟疑着没下单。就在这时,老板娘走了过来,一个劲儿向我解释大众点评上那两条差评是怎么产生的,还做出了不满意就退款的承诺,直到这时我才敢去点菜。后来事实表明那家店的味道还挺好的。

通过要好评这个行为,能够即时知晓顾客的满意度,要是顾客有不满,还可以在其离开前进行弥补,这样就能避免差评对后续顾客的决策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送礼物并要求获得好评,实际上是一种途径,它能够以低成本获取客户,还能提升客户的复购率。

试想,当你正在逛街时,有个商家跑过来跟你讲,只要在大众点评进行收藏打卡,拍两张照片,并且给出15字好评,就送你一杯饮料,你会不会这样做呢?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拒绝 。

在点评过程中,店员会顺带介绍自家店,这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顾客可能会当即进店消费,也可能之后想起来去体验,如此便相当于挖到了一位潜在顾客。

再想象一下,当你在一家店里享用了一顿令你满意的餐食后,店员告知你只要给出好评就能获赠一份甜品,这时你应该也会按照店员所说的去做。

在评价过程中,顾客会复盘这次用餐体验,顾客对该餐厅的好感会进一步加深,顾客就会想再来一次,甚至顾客向朋友推荐这家餐厅的概率也变高。

因此,商家花费不到20块钱,就收获了不止一位潜在顾客,这算得上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

不然,商家只能去线上购买流量,购买推广。如今线上获客成本急剧增加,2008年电商行业平均获客成本为25至30元,到2017年,该数字已达200至300元,现在只会更高。就餐饮行业微薄的利润来讲,这是绝对无法承受的。

更凄惨的是,钱花出去了,单却没增加多少。有商家在网上吐槽,每年要交给大众点评7800元年费,团购单要扣10个点,代金券抽6%。推广通一次3000元,一次点击4块多。经常一天投入两百多,一个订单都没有,有的一个月光推广费就花了2万,最后都没挣回来。如果被举报刷好评,还会被封号。

很多商家不禁发出疑问:大众点评是非做不可吗?

为什么有的商家不需要运营大众点评?

一个大致的观察是,大众点评的商户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特别是热门旅游城市,在三线以下城市没有什么统治力 。

这是由于前者主要面向外地人开展业务,而后者主要依赖本地人的支持得以生存,在这两者之间存在单次博弈与重复博弈的区别。

旅游城市是个单次博弈的生意场所,旅客停留时间有限,绝大多数旅客在旅途中吃过的餐厅,这辈子不会再吃第二次,就算口味不佳、价格被宰,也只能默默忍受。商家只要把人吸引过来,即便前面的旅客不满意,后面的旅客不知情,也会继续被坑 。

在某次旅游的第一天,我们被导游带到了一个村子,原本想着看看周边有什么可以吃的,同伴直接询问导游要去哪家,导游果真指向了一家餐厅。

后来同伴告知我,导游与商家存在合作关系,要是我们选择去其他店就餐,导游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家店的价格和一线城市的价格相当,饭菜的味道非常糟糕。这致使我们与导游之间的信任瓦解,从那以后,我们不再相信他推荐的店铺。



小城市、县城等地的餐馆面向熟人经营,是重复博弈的场所 。这类餐馆无法只做一次性生意 ,需与众多人进行持续稳定的交易 。商家唯有始终坚守如一的品质 ,方能获得顾客认可 ,从而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回头客与熟客 ,使生意得以长久延续 。

大城市的社区店也是这样。北京有一个快餐品牌名为“南城香”,它在全城开设了180多家连锁店,这些连锁店几乎都位于路边,而非商场内。该品牌的日均流水是同类快餐连锁店的5倍,然而它从未进行过广告宣传,也没有索要过好评,每次去那里吃饭,都如同逛菜市场一般,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南城香做到了低价,做到了好吃,做到了干净,做到了便捷。一顿正餐有菜有肉,价格不足30元,还推出了3元自助早餐和19.9自助小火锅,下单超过10分钟没上菜就免单。想不到吃什么时,吃南城香几乎是不会出错的选择,所以赢得了众多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青睐。

这样的店凭借扎实的供应链与管理,为店铺和品牌创造了价值,满足了绝大多数人日常用餐的需求,它不需要通过打广告、买推广、要好评来为自己引流,其本身流量已足够,若流量再多就会影响顾客用餐体验。

实际上,食客出门吃一顿饭,需求是很简单的,不过是饭菜要好吃,就餐环境要干净,服务要热情,然而很多店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却还总是发愁为何没有流量,没有生意,还抱怨大环境不好。

不管处于多么低迷的经济环境里,总会有人赚到了钱。这无非是抓住了人们最本质的需求,把它做到了极致,而且始终坚持下去。

登上大众点评榜,会带来一波流量,从而成为一时火爆的网红店。然而,要是店铺自身不具备吸引顾客多次消费的能力,那就意味着这家店只是依附于平台,依靠平台的流量,所以很难长久走红。

在这种情形下,商家要是继续留下来,就会被平台榨取利益,要是离开,又可能面临倒闭的结局,权衡之下只能选取较轻的危害,在无奈之中只好选择要好评这种折中的手段,给平台的少一些,回馈给顾客的多一些,从而争取多留住一些人 。

大众点评的困境

话说回来,大众点评里虚假的高分和好评数量日益增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筛选的时间成本,也增加了用户鉴别的时间成本。

在满洲里旅游时,我原本打算去吃大众点评推荐榜上排名第一的俄餐,那家店还有现场表演。同伴叫住了我,说她打算去吃一家我从未听说过的店。

她给出的理由是,大众点评推荐的餐厅评论数量有一万多条,然而这些评论都非常同质化,仿佛是刷来的好评,并且这家餐厅价格很贵,人均消费要100多元。而她所看的这家餐厅,评论数量虽然只有几十条,不过能看出都是真实的,而且有许多俄罗斯人在这家餐厅用餐,所以应该很正宗。

最后,我们一行人去了同伴推荐的餐厅,餐厅里人不多,坐着的几桌客人都是身材魁梧的俄罗斯人,这家餐厅的菜品便宜又好吃,我们点了不少菜,最后人均消费只有50块。

据媒体报道,大众点评上形成了一条刷好评产业链,第三方公司联络商家,为其提供免费试吃或者有偿点评费,接着组织职业大V派单体验,职业大V发笔记交作业,整套流程一气呵成。

大众点评的到店业务为美团带来了丰厚利润,然而它当下最困扰的是核心用户的流失。国金证券测算显示,大众点评在2023年的日活跃用户数是1890万,此数据约为抖音的3%,约为小红书的18%。与10年前月活超7000万相比差距极大。

年轻人频繁被网红餐厅坑害,曾掀起一阵打卡“大众点评3.5分餐厅”的热潮,在他们的观念里,相信评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5.0的完美餐厅都是刷分刷出来的,最终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那些开了几十年、便宜又好吃、评分不足3.5的苍蝇馆子才真正值得去吃。

事实上,米其林推荐餐厅曾受全球美食爱好者信奉,如今却在走向衰落,一方面,米其林餐厅与“贵”直接关联,平均价格动辄上千,另一方面,除服务周到、环境优雅外,菜品口味并无突出之处,分量还很少。

这也许就是美食榜难以避免的最终结果,它一开始的确能够助力用户知晓陌生环境,所以受到众多人的支持,然而一旦将榜单转化为一种生意,就会遭到用户的摒弃。

此外,美食榜使所有人的体验趋于同质化,大家前往同一个地方,打卡同一家餐厅,点同样的菜,拍一样的照片,这样一来,便失去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乐趣。

参考资料: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淘宝购物后才能进行评论,然而在大众点评却无需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每日人物发布了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是《3元早餐19.9火锅,我们和南城香老板聊了穷鬼套餐的秘密》

3、乱翻书《挤爆3.5分饭店,更像是一场网络狂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4 00:19 , Processed in 0.1036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