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2018年中国结婚与离婚数据解读:为何离婚率高达38%?社会焦虑背后的真相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585
发表于 2025-3-2 1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8 年全国结婚登记的数量是 1010.8 万对,离婚登记的数量是 380.1 万对。人们关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解读。遗憾的是,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国离婚率高达 38%”以及“每 100 对新人领证就有 38 对夫妻离婚”这类简单的对比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乐意结婚了吗?如今动不动就离婚?这个社会究竟怎么啦?人们因结婚离婚的事而变得焦虑甚至恐慌起来。

结婚和离婚,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事件

实际上,所谓的“离婚结婚比”误导了这种恐慌情绪。这一比例是用同一年的离婚对数除以结婚对数后简单计算得出的数字。统计数据所显示的离婚对数和结婚对数,并非反映同一批人婚姻状态的变化。

离婚所对应的是处于已婚状态的所有人口,这是一个较大的区间;而结婚主要所对应的是处于适婚年龄的人口,这是一个较小的区间。

所以,两个“率”的分母是不一样的。上述“离婚结婚比”用的那种算术方法是错误的。

婚姻状态通常分为未婚、在婚(包含初婚和再婚)、离婚以及丧偶。结婚的情况有从未婚转变为初婚,还有离婚者再次结婚,以及丧偶者再次结婚。离婚仅仅是在婚者与配偶解除婚姻关系之后所呈现的状态。这些状态之间的转化,需要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关系考虑在内。

结婚和离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人群。“离婚结婚比”并不能被当作反映婚姻状况变化的合理指标。

如果将所谓的“离婚结婚比”简单地当作“离婚率”来使用,那么无疑会把离婚率放大成千上百倍。

现实生活中,一对夫妻在一年之内结婚又离婚。在“离婚结婚比”中,这种既将其纳入分子又纳入分母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当年结婚的夫妻都被当作分母,他们被误解为有很多要离婚的,这真的非常无辜。



结婚率下降,离不开适婚人口比例的降低

我们通常所说的结婚率和离婚率,其实是专家用于研究的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结婚人数或离婚人数与同期年中人口数的比例。这两个指标的分母都是总人口,其中包含了大量不属于适婚年龄的人口,对于婚姻状态变化的描绘较为粗略。

近几年我国结婚率逐年下降这一情况确实存在。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表明,自 2013 年起,我国结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13 年的结婚率为 9.9‰,2014 年是 9.6‰,2015 年为 9‰,2016 年为 8.3‰,2017 年为 7.7‰,2018 年为 7.2‰。

别慌!结婚率下降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最大的秘密在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我国一方面正逐渐进入老年人口比重持续增大的社会,另一方面人均寿命在延长,同时总人口基数也在不断上升。

一方面,适婚年龄人口主要是青年。另一方面,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1996 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 16.98‰,此出生率是出生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1987 年的人口出生率为 23.33‰。1996 年的人口出生率相比 1987 年已下降约 6 个千分点。1996 年之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步伐并未减缓。2010 年人口出生率为 11.9‰。2018 年人口出生率降到 10.94‰。2000 年至 2015 年期间开展了两次人口普查和两次 1%人口抽样调查,根据这些数据以及相关预测可知,未来十多年我国结婚适龄人口的绝对数会继续下降,其比重也会继续下降,并且结婚率也会随之降低。

结婚率下降,跟初婚平均年龄后延也有较大关系

从某种程度而言,并非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结婚。而是因为经济社会在发展,平均寿命在延长,所以人们的教育、就业、结婚、生育等社会化行为随之延后了。

进一步而言,因为高等教育得到普及,学历越高的人在校时间就会越长。这样一来,不但推迟了就业的平均年龄,同时也推迟了结婚的平均年龄。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农村高。城市还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很多青年为了实现个人发展,选择推迟结婚。

可以说,结婚率下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同时,结婚率下降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普遍现象。



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 2016》将 27 个国家(包括中国)2010 年与 2015 年的结婚率数据进行了罗列。从全球范围来观察,绝大部分国家的结婚率都呈现出了下降的态势。

我国结婚年龄出现拐点是在 2013 年。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能够看出,2013 年 25 至 29 岁年龄段的结婚人口在当年结婚登记数中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了 20 至 24 岁年龄段的结婚人口所占比重。并且在此之后,这一比重进一步增长,到 2015 年达到了 39.4%,这表明“晚婚年龄”段的人口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

晚婚行为在一定时期内会使结婚率降低,然而晚婚并不意味着不结婚。所以,不能仅仅依据结婚率来对结婚意愿进行判断和理解。

国家统计局《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公布了相关数据。2015 年,在我国 20 至 34 岁的青年群体里,未婚青年所占比例为 41.38%。然而,对各年龄段青年群体的婚姻状况进行分析后能够发现,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未婚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 34 岁时,青年中未婚占比降低到 7.03%,而 40 岁以上的未婚占比更是降至 3%以下。

离婚率上升尚在合理区间之内,不必过分紧张

接着看离婚率的相关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离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这确实是存在的事实。同时,离婚率上升也受到社会发展、观念转变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一方面人们强调婚姻自由,另一方面对婚姻质量的期望有所提升,并且社会对于离婚的理解和包容程度也在提高。

联合国 2013 至 2017 年收集的各国离婚率显示,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近五年的离婚率大致稳定在 2‰上下。美国的离婚率较为稳定,约在 2.5‰左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离婚率相对稳定且在 2‰以下。韩国的离婚率略高于 2‰。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离婚率通常在 3‰至 5‰之间。中国约为 3‰,和过去相比确实有所上升。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基本仍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并非像网络上流传的那样可怕。

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这其实是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综合结果,没必要感到大惊小怪。

我们需要重视现象背后的原因,要看到经济社会压力给结婚意愿带来的副作用,并且努力帮助青年群体解决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还要引导青年正确地处理婚姻、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23:33 , Processed in 0.1057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