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2023年上市银行年报全面解析:营业收入、净利润、不良率等关键指标深度分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21
发表于 2025-3-4 04: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2023 年开始后,资本市场对于银行的态度转为积极。其中,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它们的股价纷纷达到了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

新高背后,上市银行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出品 | 厚雪研究

[]

2023 年,银行息差持续收窄,不良方面承受压力,传统的增长方式遭遇了挑战。在这种持续的逆境之中,更能体现出银行的经营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体现在一些关键的指标数据上。

目前,国内银行在 A 股和港股上市的共有 58 家。这些银行涵盖了 6 家国有大行,10 家股份行,29 家城商行以及 13 家农商行。

上市银行 2023 年年报披露工作已经结束。厚雪研究依据 Wind 数据,对 58 家上市银行的 2023 年相关业绩情况进行了全面对比,包括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资产规模、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净息差、非息收入这七大主要业绩指标。

一些主要数据结论如下:

2023 年,上市银行的总体营收呈现出近五年来的首个负增长态势。净利润的增速虽然没有转为负值,然而仅仅比 2020 年要高。与此同时,总资产规模依然在大幅度地扩张,其增速超过了 10%。

在营收方面,国有大行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 2023 年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股份行中,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的营收降幅较为明显。

净利润方面,邮储银行在规模排名上超过了兴业银行,处于第七位。浦发银行的排名下跌了两名,被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超越。成都银行超过了渝农商行,处在第 24 名的位置。

总资产方面,工商银行达到 30 万亿元级别,同比大幅增长 12.84%。农业银行也达到 30 万亿元级别,同比增长 17.52%且超越了建设银行。建设银行达到 30 万亿元级别,同比增长 10.76%。中国银行达到 30 万亿元级别,同比增长 12.17%,并且首次踏入 30 万亿元级别。

在不良率方面,在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里,2023 年只有渤海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同比有小幅上升,达到了 1.78%和 1.06%。光大银行的不良率保持不变。其他银行的不良率都有所下降。其中,民生银行的不良率降幅最为显著,同比下降了 0.2 个百分点,降至 1.48%。

从拨备覆盖率的变动情况来看,有 9 家上市银行在 2023 年的拨备覆盖率下降幅度超过了 30 个百分点。其中包括宁波银行、沪农商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无锡银行等。这些银行自身的拨备覆盖率原本是比较高的。

2023 年上市银行中,净息差上升的仅有 4 家。降幅较大的大中型银行包括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江苏银行、中原银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这些银行的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

在向非息收入转型这方面,股份行和城商行表现得更为积极。其中,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处于最高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银行,它是唯一一家非息收入占比超过 40%的银行,并且同比还继续上升了 4.1 个百分点。

01

近五年银行总体业绩对比,营收首现下滑

2023 年,上市银行的总体业绩处于近五年来最具挑战的阶段。上市银行的总体营收增长率指标呈现出近五年来的首个负增长情况。归母净利润增速虽未转为负值,但仅比 2020 年高。总资产规模仍在大幅扩张,增速超过 10%,仅低于 2022 年。营业收入是银行盈利的基础。在资产规模持续大幅扩张的情况下,营收却持续走软。这显示出传统的规模扩张盈利模式已难以持续,向新增长方式的转型已迫在眉睫。

从具体方面来看,2023 年 58 家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规模达到了 58702.4 亿元。与上一年相比,这一规模下降了 3.58%。在这之前的四年,其增速分别是 10.49%、5.19%、7.73%和 0.79%。此前四年的增速分别为 6.76%、0.08%、12.26%和 7.50%。

银行业从总资产规模方面来看,在 2023 年持续进行大幅扩张。上市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 9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了 11.13%。在这之前的四年,其增速分别为 8.98%、10.32%、7.93%和 11.42%。

[]

营收:邮储银行超过招商银行

2023年,58家上市银行中有33家营收上涨,25家下滑。

工商银行 2023 年营业收入为 8430.7 亿元,位列 2023 年营业收入第一,与 2022 年排名相同。建设银行 2023 年营业收入为 7697.36 亿元,位居 2023 年营业收入第二,2022 年排名也如此。农业银行 2023 年营业收入为 6948.28 亿元,在 2023 年营业收入中排第三,和 2022 年排名一致。工商银行同比增长-3.73%,建设银行同比增长-1.79%,农业银行同比增长 0.03%。



招商银行位列股份行营收首位,其营收为 3391.23 亿元,同比下跌 1.64%。该行规模降至上市银行第 6 位,已被邮储银行超越,但仍高于交通银行。

江苏银行在城商行中营收位列第一名,其营收为 742.93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上涨了 5.28%,在规模方面继续处于上市银行的第 15 位。

渝农商行在农商行中营收位居第一名,其营收为 279.56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 3.57%,在上市银行中的规模处于第 23 位。

从营收增速方面来看,2023 年泸州银行的营收增速居首位,为 22.25%;常熟银行居第二位,增速是 12.05%;晋商银行居第三位,增速为 10.3%。在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的营收增速最高,达到 6.41%。在股份行里,只有浙商银行的营收同比上涨,涨幅为 4.29%。

2023 年,江西银行营收增速垫底,大幅下降了 11.34%。工商银行在国有大行中营收同比下滑。建设银行在国有大行中营收同比下滑。平安银行在股份行中营收下降较大,下降 8.45%。浦发银行在股份行中营收下降较大,下降 8.05%。渤海银行在股份行中营收下降较大,下降 5.55%。兴业银行在股份行中营收下降较大,下降 5.19%。

邮储银行的营收规模排名超过了上一年的招商银行。沪农商行的营收规模排名超过了上一年的渤海银行和中原银行。此外,青岛银行的排名上升了四名,齐鲁银行的排名上升了四名,泸州银行的排名也上升了四名。

03

净利润: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下滑

2023 年,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表现情况。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表现继续比营业收入要好。在 58 家银行当中,有 44 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是增长的,还有 14 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是下降的。

农业银行位居 2023 年归母净利润的第三名,营收排名与之一致,其归母净利润为 2693.56 亿元,同比增长 3.91%。

招商银行位列股份行净利润榜首,其净利润为 1466.02 亿元,同比增长了 6.22%。它在上市银行中位居第 5 位,并且比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排名都要高。

同时在总排名中处于第 14 位。

沪农商行在农商行中归母净利润位列第一名,其归母净利润为 121.42 亿元,同比增长 10.64%,在总排名中处于第 23 位。

从净利润增速方面来看,有 15 家上市银行的增速超过了 10%。其中,哈尔滨银行同比增长超过 20%,增速为 33.39%;杭州银行同比增长超过 20%,增速为 23.15%;泸州银行同比增长超过 20%,增速为 23.12%。

国有大行方面,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最高,为 3.91%;建设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较高,为 2.44%。股份行当中,浙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最高,是 10.5%;中信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为 7.91%,处于较高水平;招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为 6.22%,同样较为突出。

九台农商银行净利润增速垫底且下跌 90%;九江银行净利润增速垫底且下跌 55.2%;江西银行净利润增速垫底且下跌 33.13%。在股份行里,浦发银行净利润跌幅较大为 28.28%;渤海银行净利润跌幅较大为 16.81%;兴业银行净利润跌幅较大为 15.61%。

2023 年银行净利润排名较为平稳。在主要银行里,邮储银行的净利润超过了兴业银行,处在第七的位置。浦发银行的排名下降了两名,被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超越。成都银行的净利润超过了渝农商行,位居第 24 名。

04

资产规模:农行超过建行,兴业银行突破10万亿

2023 年,58 家上市银行中,除了盛京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都实现了资产规模的增长。

交通银行占据资产规模前六,资产超过 10 万亿元。建设银行被农业银行超越了。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首次达到了 30 万亿元级别。

股份行里,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 11 万亿元,属于 10 万亿级别。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为 10 万亿元,也达到了 10 万亿级别。招商银行同比增长 8.77%,兴业银行同比增长 9.62%。兴业银行是首次踏入 10 万亿级别。

北京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 37486.79 亿元,在城商行中处于第一名的位置,其总排名是第 15 名;渝农商行的总资产规模为 14410.82 亿元,在农商行中是第一名。

在主要银行资产规模排名里,农业银行的排名超过了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的排名超过了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的排名超过了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和徽商银行的排名超越了渤海银行。

05

不良率:成都银行、常熟银行最低

2023 年,有 16 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 1%以下。2022 年的数量也是 16 家,二者持平。成都银行的不良率是 0.68%,在这些银行中最低。常熟银行的不良率为 0.75%,也是较低水平。厦门银行的不良率是 0.76%,杭州银行的不良率是 0.76%,宁波银行的不良率同样是 0.76%。在五家不良率最低的上市银行里,常熟银行属于农商行,其余的都是城商行。从同比情况来看,成都银行的不良率在 2023 年同比大幅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厦门银行的不良率 2023 年同比也大幅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只有宁波银行稍微提升了 0.01 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 2023 年的不良率是 0.83%,在国有大行中处于最低水平,总体排名第七;招商银行的不良率是 0.95%,是股份行中最低的,排名第 13 位。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 2023 年的不良率相较于上一年都小幅下降了 0.01 个百分点。



2023 年有 6 家银行的不良率在 2%以上,这个数量和 2022 年是一样的,并且这些银行都是中小行。其中,哈尔滨银行的不良率最高,为 2.87%;盛京银行的不良率次之,为 2.68%;九台农商银行的不良率为 2.34%。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的不良率同比都有所下降。

2023 年,有 41 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同比下降,同时有 13 家上市银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九台农商银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了 0.36 个百分点,东莞农商银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了 0.33 个百分点,九江银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了 0.27 个百分点,贵州银行的不良率同比上升了 0.21 个百分点。盛京银行的不良率下降了 0.54 个百分点,青农商行的不良率下降了 0.38 个百分点,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率下降了 0.24 个百分点,徽商银行的不良率下降了 0.23 个百分点。

2023 年在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里,渤海银行的不良率同比小幅上升了 0.02 个百分点,达到 1.78%;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同比小幅上升了 0.01 个百分点,为 1.06%;光大银行不良率与上年持平;其他银行的不良率均有所下降。其中,民生银行不良率降幅最大,同比下降 0.2 个百分点,降至 1.48%。

06

拨备覆盖率:杭州银行、常熟银行等5家超过500%

拨备覆盖率用于衡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它是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一方面能体现出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高;另一方面,通常也会被视为一种隐藏利润的行为。

2023 年,有 5 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了 500%。2022 年时,这样的银行有 7 家,比 2023 年多 2 家。这些银行分别是杭州银行、常熟银行、苏州银行、无锡银行和成都银行。宁波银行 2023 年的拨备覆盖率大幅下降了 43.86 个百分点,张家港行 2023 年的拨备覆盖率大幅下降了 96.86 个百分点,二者均跌破了 500%。

招商银行在 2023 年的拨备覆盖率是 437.7%,在股份行当中处于首位。邮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 347.57%,在国有大行里居于首位。

2023 年,甘肃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 133.39%,在这些银行中是最低的。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 149.69%,也是较低的。威海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 152.12%,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共有 22 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低于 200%。

从 2023 年的拨备覆盖率同比变动情况来看,有 9 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了 30 个百分点以上,像宁波银行、沪农商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无锡银行等,这些银行自身的拨备覆盖率原本就比较高;有 7 家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同比上升了 20 个百分点,并且这些银行均为城农商行,其中泸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了 115.49 个百分点,达到了 372.42%。

07

净息差:交通银行仅1.28%,38家跌破“警戒线”

净息差指的是银行生息资产的收益率,它是能够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几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进行减费让利以支持实体经济,且整体利率处于下行态势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业的息差一直处于持续下行的状态。2023 年,贷款端的利率出现下降,与此同时,存款端的定期化态势持续,这就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进而进一步对净息差造成了拖累。

2023 年,58 家上市银行里只有 4 家净息差上升。这 4 家分别是青岛银行、晋商银行、甘肃银行和天津银行。它们的升幅都很有限。而在 2022 年,有 7 家银行的净息差是上升的。54 家净息差下降的上市银行里,瑞丰银行降幅最高,为 0.48 个百分点;九台农商银行降幅也为 0.48 个百分点;贵州银行降幅是 0.45 个百分点。降幅较大的大中型银行有平安银行,其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渤海银行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江苏银行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中原银行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华夏银行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建设银行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农业银行降幅在 0.3 到 0.4 个百分点之间。

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中净息差最高的,为 2.01%,同比下降了 0.19 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等 12 家银行的净息差低于 1.5%。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表明,到 2023 年末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是 1.69%。这个净息差与年初相比下降了 0.05 个百分点,并且创造了近年来的新低。在 58 家上市银行当中,有 38 家在 2023 年的净息差水平已经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 年修订版)》里面规定的净息差 1.8%的“警戒线”。

08

非息收入占比: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居前三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除了利差收入之外就是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以及咨询、投资等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属于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具有轻资产、弱周期等特征。在净息差持续下降的这种背景当中,银行对非利息收入越发重视,并且将其与零售转型相结合,使其成为了银行转型的重点。

股份行和城商行在非息收入转型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它们的非息收入占比处于较高水平。南京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位居前三,其中南京银行以 43.64%的占比居首,招商银行占比 36.7%,交通银行占比 36.2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银行是唯一一家非息收入占比超过 40%的银行,并且同比还上升了 4.1 个百分点。

另外,泸州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宁波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杭州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浦发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天津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兴业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上海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另外,中信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在 30%以上。这些银行的数量较 2022 年增加了 4 家。

国有大行中的农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较低,在 17.7%的水平。

从同比变动的角度来看,2023 年有 24 家上市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呈现出不升反降的态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六大国有行都包含在这 24 家银行之中。

本文是依据公开资料而写成的,仅仅当作信息交流的用途,并不会构成任何投资方面的建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12:11 , Processed in 0.1013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