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那艺娜爱如火北京巡演火爆,中国版阿黛尔引爆全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201
发表于 2025-3-12 1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如火》的原唱那艺娜,在北京开始商业巡演了。

是的,那首在抖音快手热搜榜盘踞了一个月之久的是土嗨神曲《爱如火》。在演出现场,艺娜有着波浪般的金发,身着红裙,唇色鲜红,她的造型被粉丝称作中国版“阿黛尔”。现场观众的合唱声盖过了话筒的声音,闪光灯此起彼伏,让人应接不暇。

场外有不少初次回到校园的大学生,他们在开学的文艺汇演上甩头、锤手,跳着《爱如火》。在娱乐圈中,明星们也都纷纷参与到《爱如火》的二次创作中,陈卓璇清唱抒情版的《爱如火》,刘宇和陈伟霆为《爱如火》编舞。网友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一出“打不过就加入”的精彩好戏。

国内之外,歌词直白且旋律上头的《爱如火》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在 2 月 23 日凌晨,英国的留学生在酒吧蹦迪时察觉到,店内播放的音乐竟然是《爱如火》。此消息传开后,网友们接连惊叹:“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果然听不懂的才是最厉害的!”

《爱如火》爆火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在指责它毫无审美格调,可它为何能让大众如此上头呢?在它爆火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现象呢?

01

那艺娜是原唱,她的前史以及身上的话题争议,为《爱如火》在短视频平台上聚集了天然流量。那艺娜原本是湖北荆门的普通农妇。2021 年,她借助短视频平台的特效功能假扮外国人。并且她本人的五官较为立体,从而成功吸引了对外国人抱有猎奇心态的网友。

她发现了流量密码,于是给自己起了个“俄罗斯娜娜”的网名。接着,她开始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在直播中与粉丝互动。偶尔,她还会演唱一首《喀秋莎》,以此来旁证自己的“俄罗斯人身份”。

这一系列操作让她积攒了不少粉丝。后来央视进行了曝光,揭穿了她通过假扮外国人来骗取流量的不当行为。之后,“俄罗斯娜娜”的账号被平台封禁了。

她沉寂了两个月后,创立了新账号“大中国娜娜”,通过演唱经典歌曲来赚取流量。在这期间,她与模仿当红艺人的“三梦奇缘”(模仿杨幂)以及“万人迷”(模仿袁娅维)等人进行连麦。通过这些操作,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又收获了一波关注。到 2022 年底,她获得了《爱如火》的演唱机会,并开始在直播间多次演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左:万人迷;右下:三梦奇缘

今年年初,一款手游《蛋仔派对》出圈了。这款手游对《爱如火》的使用,使得《爱如火》走出了短视频平台。《爱如火》自带强节奏和洗脑曲风,所以它频频被各大圈层争相引用为 bgm。



B站鬼畜区的 up 主将《爱如火》运用到了各类二创视频中。他们不仅在剪辑《第五人格》《和平精英》等游戏素材时把它当作背景音乐,还为它搭配了各类韩团以及欧美的舞蹈视频。像 EXO 的演唱视频,甚至是 Swift 的演唱视频,都成为了《爱如火》的视频画面。就连古老的动漫《猫和老鼠》也未能逃脱《爱如火》的热潮。

开年后,《狂飙》《三体》等各类剧中的热门人物,像高启强、史强等,都和《爱如火》产生了迷之契合的新火花。还有技能满点的音乐博主,为《爱如火》创作了交响乐版本,并且配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视频,格调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有网友在弹幕区评价说:“《爱如火》竟然也能有史诗感?!”

至此,《爱如火》不断蔓延的烈焰,一发不可收拾。

02

《爱如火》爆火的直接原因在于“魔性”。

开头的电子乐风与后面的 DJ 舞曲风相互融合,那动次打次的节奏使得全曲几乎不存在主歌与副歌的区别,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跟着鼓点晃动身体,这种风格非常适合去蹦迪。

从乐理角度来讲,《爱如火》的作曲人运用了延迟满足的设计,从而满足了听众的猎奇心理。整首歌的起音为 Si 音,在作曲的乐理范畴中,这个音属于不和谐音。通常情况下,正常的作曲应避免在自然音阶中以 Re 和 Si 作为旋律的起始音,因为 Re 音的紧张色彩相对偏高,属于过度音,而 Si 音则会给人带来割裂的听感,所以它属于不和谐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曲人对整首歌的第一个字“心”进行了转音处理。原本这个字是 Si 音,现在变到了 Do 音。这样的处理让作曲回到了正常的听觉逻辑。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诡异与和谐交错的猎奇听觉。这种听觉效果造成了延迟满足的上头感觉。

它的歌词同样让人欲罢不能。“心在跳,爱情如烈火般燃烧;你在笑,疯狂的人就是我。爱如火,能温暖心窝;我看见,爱的火焰在闪烁”……即便意思可能不通顺,但尾字押韵的设计却很突出,再配上魔性的曲子,听众们便再无退路可逃。

网友评价说:《爱如火》的洗脑程度和多年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脑白金广告差不多。整首歌就有 10 句词,且不断重复。这样的歌怎么可能忘得掉呢?

03

《爱如火》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一些媒体分析了《爱如火》的流量秘籍。有的媒体着重关注娜娜的复出之路。另外一些媒体将其视作文化审美的倒退,认为它只是一出审丑文化的变体。

从文化流变的角度而言,《爱如火》和审丑文化之间的关联并不密切。它成功地让一波又一波听众记住了它。然而,复出后的那艺娜与之前凭借审丑获得红利的芙蓉姐姐、郭老师等人并非一路。



或许,《爱如火》戳中的是很多“抽象乐子人”的现实状态。

反严肃性、非理性,还有玩“抽象梗”,这是“抽象乐子人”的三大特征。他们以戏谑的态度和享乐的姿态公然消极对待,用甘愿成为犬儒主义者的讽刺心理去对抗积极价值,以不入流来替代主流,使自我放逐变得合理。

大学生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会不知道《爱如火》土吗?明星艺人整日玩音乐、琢磨舞蹈,他们会不清楚《爱如火》不入流吗?他们是知道的。然而,长久压抑的情绪借着《爱如火》得以释放,跟着痛快地醉生梦死一回,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04

抽象乐子人们的状态看似是摆烂,实则是在反抗,这种状态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精神文化出现断层而产生的。

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致使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具有高理解门槛的严肃文化。另一方面,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当下,人们的耐心已经被大量无意义的信息给消耗掉了。反抗是没有用的,还不如选择缴械投降。

这种状态也许能够用二战之后西方广泛流行的存在主义以及现象学的哲思来进行解释。

加缪在《局外人》里塑造出了冷漠的默尔索。开头仅用一句话就点明了他的沉沦与背反,这句话是:“今天,妈妈去世了。或许是昨天,我也不清楚。”

从这个层面来看,如今对《爱如火》极为热衷的那些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难道就没有过自嘲和自省吗?所谓的那种沉沦以及放纵的行为,仅仅只是一种掩饰罢了。

这种自我放逐的状态会持续多久难以决断。《爱之火》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标识也不好说。

可以确定的是,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释放和消解。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沉沦总比独自遗世独立更能让人有归属感。

【文/弈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07:09 , Processed in 0.0705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