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六祖坛经为何被视为佛教禅宗的无上宝典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129
发表于 2025-3-23 11: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祖坛经》为什么极为殊胜?

《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一生得法并传法的事迹,也是他启导门徒的言教。它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其弟子法海等进行集录。《六祖坛经》在佛门中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宣说的经典,这一点是教界所公认的。

禅宗的典籍众多,其中《六祖坛经》被看作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宝典。它在中国佛学思想方面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宋明两代理学家的语录,也受到了这部《坛经》的深深影响。

因此,《坛经》在佛教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特别将它与《论语》《孟子》等书相并列,把它当作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里的一朵独特之花,同时也是禅学的伟大著作。

这一部经对我们中国极为重要。原因在于,所有的经义皆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演说的,我们将其称为“经”。“经”具有贯穿的含义,它既能贯穿,又能摄授。并且,所有的经必定都超越时空。

什么叫超越时空呢?在所有的法界中,并非仅局限于我们地球的这个法界,其中存在着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这些道理贯穿时间,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能贯穿其中,不会过时而退流行。它们本身就是法义,也是法相,更是真理,不会因为时空的变换或者地点的变换而发生改变。正因如此,它们被称之为“经”。

“经”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在法界中,只有特定的人所讲的才能被称为“经”。就我们地球的法界来说,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教主。他历经了八相成佛这一过程,成佛之后又历经了累劫的修行,做到了福慧双修,最终进入到佛的境界。正因如此,佛所讲出的话便是宇宙的真相,是不容许被怀疑的。

其他菩萨,因未进入常寂光,处于福慧双修未达圆满的状况,所以只能被称作“论”,即论述之意。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我们只能用“论”来称呼它,所以就有了“瑜伽师地论”。仅仅是称为论罢了。

可是弥勒菩萨所讲被称作论,而释迦牟尼所讲被称作经,那还有谁讲出的话能被称为“经”呢?在古今中外,只有一位。这位就是被大家公认的六祖慧能大师,他在佛陀灭度一千年之后,诞生于我们中国。

慧能大师诞生在中国,为什么有这样的时运?

当时的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佛教虽历经高僧大德的翻译,众多经律论得以翻译完成,合称为三藏。然而,真正佛法的本源,那种本心的本源以及成佛的本源并未被显现出来。正因如此,必须要有有人来到中国进行传授。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的大乘根器已然成熟。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然而起源地并不意味着它始终是殊胜之地。如今我们前往印度,那里已几乎没有佛法,佛法留存甚少。但印度由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及回教徒的入侵,其佛教遭到了迫害,故而印度重新回归到原有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印度教。

在佛教衰微的过程中,由于众生尚有福报,这是我们众生所拥有的福报,佛法必须得以传承。因此,时空需要发生转移,佛法真正的本心法必须在某一个地方得以发扬。而这个地方的人,只有具备福报和智慧,才能够承受佛法。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开创了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经二祖、三祖、四祖,到了五祖。到六祖时,六祖不识字,却能用他的本心说出的话与释迦牟尼佛相同。

因为传到中国后,它契合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心性,纠正了当时中国人学佛的弊端并将其弘扬光大,所以这部经典被我们称作“经”,这部经就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坛经》是中国人以中国语言对释迦牟尼佛法根本精神的精准表述。身为中国人,从《六祖坛经》开始入门,便不存在语言名相方面的阻碍。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根究底,进而对《金刚经》《大般若经》《法华经》等佛教根本经典进行研究就会容易许多,同时也不会出现大的误会和错解。

不读《六祖坛经》难以理解中国的法统。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承上”方面,《六祖坛经》依据佛教思想,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融合,是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大融合的集大成之作。《六祖坛经》影响了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走向,这就是“启下”。例如朱熹、王阳明的理学和心学,都深受《六祖坛经》的影响。

作为一个中国人,《六祖坛经》不可不读。

今天我们学到这部经,这部经就如同佛亲口所说。并且对我们来说更为亲切,原因何在呢?因为它距离现在更近。同时,佛是用中国人的观点和语言来阐述这部经论的。所以,我们今天是非常有福报的,能够读到这样一部经。

尤其值得留意的是,当年慧能大师应韶州韦刺史等官员以及在家大众之邀进行讲授的是《六祖坛经》。所以,他的禅法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显得平易朴实,直白明了。这种禅法既易于被理解,又便于付诸实践。它是真正的人间佛教,同时也是真正的生活禅。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着重于人们在现实生活里的觉悟解脱。它表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佛法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对于后来那些诸如劈柴担水等行为都可视为禅的生活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法融入生活,能够对生活进行指导,还能提升人生,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南传佛教所着重强调的教义内容,并且这也是《六祖坛经》所代表的禅宗的一个极为显著的亮点。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它反映了禅宗的核心教义与修行指导。此经强调了心性的觉醒,凸显了禅修的实践性,还体现了对文字教义的超越。六祖坛经对禅宗的发展以及禅修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中国佛教和禅宗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主要涵盖了六祖惠能大师的教诲,包含了禅宗教义以及禅修指导,具体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六祖坛经强调,每个人都具备佛性,而佛性乃是佛法的本质所在。通过内观以及禅修,人们能够觉醒。六祖坛经强调禅修的目标为“见性成佛”,也就是通过觉悟本性从而达成佛果。

心性清净:六祖坛经教导修行者需观照内心,从而认清心性的清净本质。六祖指出,心性本就自然清净,不会被烦恼和妄念所困扰,只需对其进行正确认知便可。

六祖坛经给出了禅修的方法,其中有坐禅和行禅。六祖坛经鼓励修行者进行静坐冥想,让他们去观照自身的思维以及感受,以此达到心性的觉醒。

六祖强调修行要做到无念正念,也就是既不执着于任何念头,又能保持正念,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这样做有助于人们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从而实现心性的自由。

六祖坛经反对通过依赖经书和文字去追求禅宗体验,它强调禅修应当是直接的体验,且不会被文字所束缚。

《六祖坛经》全书分为十品



《六祖坛经》全书被分成十品。其一为行由品;其二为般若品;其三为疑问品;其四为定慧品;其五为坐禅品;其六为忏悔品;其七为机缘品;其八为顿渐品;其九为宣诏品;其十为付嘱品。

第一《行由品》,六祖大师自述了他的身世。同时,还讲述了他求法、得法以及弘法的种种历程。此品也是本经的序分。

第二《般若品》,六祖应韦刺史之请而有所增益,为大众开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此中言:若能识得自性般若,那就意味着见到了本性并成就了佛道。这一品在《六祖坛经》中极为重要,它将禅的价值与意义阐释得极为透彻。

第三《决疑品》记述了六祖大师为韦刺史进行解释。六祖大师解释了达摩祖师为何说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没有功德,还解释了念佛往生西方的疑问。并且以《无相颂》揭示了在家修行的方法。

第四《定慧品》,六祖大师为大众开示了“定”与“慧”体用不二的法义。此即表明曹溪的修行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定与慧是一体的。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作用。当有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有定的时候,慧就在定中。同时还说此修行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本体,以无住为根本。

第五《坐禅品》,六祖大师向闻法的大众进行开示。他说修习禅定并非在着心、着静和不动上进行修行。坐禅的意义在于:在外面对一切善恶境界时,心念都不生起,这就叫做坐;在内心中能见到自性不动,这就叫做禅。禅定是:外在远离各种相就是禅,内在不混乱就是定。所以,我们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自己见到本性的清净,自己修行自己践行,从而成就佛道。

第六是《忏悔品》,此品收录了六祖大师给来山听法的广韶以及四方的士庶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这里的“自性五分法身香”包括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同时还传授了“无相忏悔”,并且说明了忏悔、四弘誓愿、无相三归依戒等的意旨。

第七为《机缘品》,它汇录了六祖获得佛法之后,在曹溪进行弘法教化之时,与无尽藏、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各个方面的学者以及师资相互投合的机缘。

第八是《顿渐品》,六祖大师为神秀的门人志诚禅师进行了开示,开示的内容是“南能北秀”二人所教示的戒定慧的差异。因为此品旨在叙述“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所以名为顿渐。

第九《护法品》记载了神龙元年(公元 75 年)则天太后及中宗下诏迎请并奖谕六祖大师的过程,这表明了当时朝廷尊崇六祖以及拥护佛法的情形。

第十《付嘱品》,说的是六祖大师在临近涅槃之时,教导弟子要通过怎样举用三科三十六对的方式来进行说法,这样才不会失去顿门禅宗的宗旨。同时还记载了六祖迁化前后的各种经过情形。

菩提本无树——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原文全卷

《六祖坛经》:修禅定者,应无所住,不出不入是为真修

《六祖坛经》: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层?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04:44 , Processed in 0.1062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