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棒少年是月子小时候所欠缺的,因此想让他与当时的月子年龄相近。要将“孩子气的借口”具象化,就需用孩子的模样。在外观方面,当初曾有“骑着自行车拿着球棒的棒球少年”这一形象。然而,制作人机智地指出,每一集 TV 都画自行车的话,作画方面会很辛苦(笑),于是就改成了旱冰鞋。
一方面,对于麻洛美后半段比重占很大这一情况,您有着怎样的用意呢?
今:看点在于麻洛美与球棒少年看似对立,实则相同,二者皆为借口。世上充斥着借口,渴望借口的人们不断被给予各种事物。那种毫无依据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之类的口水歌也是如此,属于 music 的治愈系物品。就只是想被治愈吗,明明没好好工作过(笑)。多数人被媒体施加了压力,他们自认为只要自己被治愈了就可以了,不就是这么个情况嘛。所以才会不停地找借口吧。我想要把这种现象以一种可以一笑了之的形式呈现出来。
各话中重复的声音
希望大家也能注意到其演出
声音中隐藏的主题
——既然是tv剧集,有什么特别注意到的点吗?
我一直做的是剧场作品。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把 TV 当作剧场的缩小版来制作。我本身就不太喜欢依赖作画这种方式。因为 TV 有张数的限制,所以不得不综合且积极地运用对话的有趣之处、分镜及节奏的有趣之处以及声音的有趣之处等。
——听说其中给予这次的音响制作很大比重。
声音方面,每话都思考了能够决定主题且属于该话固有的重复音。然而,我觉得注意到声音演出的人是很少的。对于效果音的用法,比如画面未出现的东西却响起声音等情况,进行了重要的演出,但关于音响到现在都没有怎么去强调,没人做出敏感的反应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次借着看 DVD 的机会,希望声音的演出能够被大家所感受到。
以无牵挂的喜悦以及散发着善良味道的安心作为“不安”的要素进行病态描写是导演的要求。为达成此目的,曲调需尽量明亮,接着把强力的混声合唱和鸟叫等,任何人均能感受到积极性的响声搭配在一起。之后,通过在歌词中加入一句话来将这些全部推翻,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制作出来的。电视播放的版本中不存在这部分内容,然而原声 CD 版的中间部分有对其进行反面描写的部分。原声 CD 版的这部分是与经过病态处理的唱词无关的、能给人带来安心感的部分。这种处理方式,恐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听过。
A5:看了作品的OP影像,您做何感想?
害怕。日常眼中的风景,哪怕只是改变了观看的方式,居然就会变成这样,这让人背后一凉。
关于 ED 曲《麻洛美的主题》。这是一首与 OP 形成对称的静寂的曲子。请讲讲在乐曲制作过程中的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