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思想与论辩”节目之一邀请了策展人张尕(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家王郁洋(中央美术学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以及艺术家张培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他们于 2019 年 5 月 22 日在巴黎蓬皮杜中心 1 号电影院举行了以“人,非人,皆为人(Human,, all too Human)”为题的讲座及座谈。
张尕做题为“人, 非人, 皆为人”的讲座
张尕首先进行了 60 分钟的主旨演讲。他从 85 运动后期“新刻度”小组(王鲁炎、顾德新、陈少平)开始讲起,该小组率先以数学式精准规则和机械化创作模式,展现出去个性化的激进姿态。这一姿态贯穿了艺术家张培力在其长期艺术实践中所秉持的以序列、重复以及平淡来演绎的非个性化倾向。同时,也体现在艺术家王郁洋的作品中,他以更复杂的技术媒介化解了艺术家的主体身份,直观地表明了人、器、物之间的平等理念。通过这些,勾勒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通常被忽略的去人类中心论的潜在脉搏,并将其与当下后人类的哲学论述以及由人类纪所引发的诸多生态伦理辩论形成了有机的对话,从而提示了从另一种维度审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可能。
他引用法国现代诗人阿波利纳尔,以此来阐释“非人”的潜台词,即艺术家都想要变成非人之人。他还引用德国文化理论家阿多诺,用其来阐释“非人”的潜台词,即艺术通过对人的非人化从而忠实于人类。
新刻度小组创作规则手稿,1988-1995,图:费大为
新刻度小组作品:以“表格规则”解析后的
王鲁炎肖像(左图)1988-1995,图:费大为
张尕指出,按照彼得·奥斯博恩的说法,当代艺术是由后现代主体互联性所阐明的后观念艺术。那么,需要从被 21 世纪遗忘之处召回的,是要从当代艺术的阴影下走出的一种新艺术。这种新艺术是在广义生态学的氛围下,以后人类客体互联性所斡旋及提示的。在此过程中,启蒙精神的主体变成了客体世界的一个案例。
张尕总结道:1985 年的中国进入了由启蒙运动之人文主义精神所启迪的现代性,不过这是迟来的;1985 年的法国已经由列奥塔在蓬皮杜的“非物质”展告别了现代,并且接纳了后现代的“非人”;而今天我们都在人类纪之“后人类”的门槛处相聚了。
见彼得·奥斯博恩所著的《任意一处或全然不在:当代艺术哲学》,该书出版于 2013 年,由 Verso 出版。
尼采, 《人性的, 太人性的》,1879
Human, all too Human
让·佛朗索瓦·列奥塔,《非人》,1988
The
《非物质》展览海报,由让·佛朗索瓦·列奥塔策划
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 1985年
座谈(从左至右):王郁洋,张培力,张尕
随后,艺术家张培力就演讲所涉及的相关命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在讨论中回溯了自己的艺术思考,这种思考有别于 85 新潮的主流情怀,他还提出了自己对当时盛行的宏大叙事的摈弃,以此来维护艺术创作的纯洁性,这是他的实践逻辑。王郁洋以自己的创作探索了一个过程,即从对真实的质疑到通过技术媒介再造真实。
X?1986-1987布面油画
Oil on ,图,张培力
30X30
1988单视频录像(PAL制式)
有声/彩色,32分09秒
video
PAL, sound/color, 32’09”
图,张培力
焦距
Focal
8视频通道8画面录像装置
PAL制式,有声/彩色,15分钟
8 / 8 video
PAL, sound/color, 15’图,张培力
有球形建筑的风景
with
摄影感应装置
36个5英寸液晶显示器,72个红外感应装置
,
36 LCD , 72
图: 张培力
碰撞的和声
of
声音装置
轨道,号筒喇叭,电脑,日光灯管
Sound
Track, , , light tubes
图:张培力
他谈到从 2012 年开始创作《无题》系列,即把文字或话语输入电脑并转换成代码来控制软件,从而生成雕塑与绘画。一直到 2015 年创作的《王郁洋#》,这是一个计算机自动生成雕塑、绘画、影像和行为的复杂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文字选择的主导者转变为完全放弃决定权,进而成为遵照指令的实施者。
为时一小时的座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张培力艺术发展具有经久不变的序列性和重复递归性。这种序列性和重复递归性终将付诸于技术媒介,这是必然的。同时,它还含蓄地与后人类之人 - 机论述相呼应。而王郁洋的创作更有意识地与后人类论述中揭示的万物平等的内在诉求形成对话,存在多种契机。听众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积极提问,并且与参会的艺术家以及策展人展开了富有成果的对话。
再造登月(之一)2009
玻璃展柜、宇航服、脉搏和心脏监控仪器、
摄像头、电脑、煤渣
尺寸:可变时长:1分18秒
The Moon 1
: 1’18” 图:王郁洋
一扎纸2012
纪录片生成了 175 小时 11 分 37 秒,有 901 张构树皮纸,还有铁板、钢管、磁铁,其尺寸为高 484cm、宽、厚 5cm
每张纸单位尺寸/高55cm×宽55cm
从一张 10 分 511 秒 37 毫秒的纸上,有 个物品,包括金属板、钢管,它们的尺寸为 484×1078×5 厘米(堆积在一起)(每个为 55×55 厘米),图的作者是王郁洋。
四分之一(节气),2015
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
尺寸:长宽高
, , Red ,
Brass, Steel, Tree
长 800 厘米,宽 260 厘米,高 400 厘米
图: 王郁洋
奇点
金属骨架、电机、LED灯、电脑,直径400cm的球体
金属框架,有电机,还有 LED,长度为 400 厘米。
《字典——光》
透明树脂,长200cm×宽150cm×高
—Light
树脂,长 260 厘米、宽 200 厘米、高 150 厘米。
本次讲座与对话持续了三小时。它为法国听众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个视角有别于常识。同时,也为法国听众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史与国际媒体艺术史以及文化思潮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个视角同样有别于常识。
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思想与论辩”节目每年举办将近 80 次辩论、对话及会议。该节目聚焦艺术与科学,以及设计师、作家、电影人和思想家。“思想与论辩”节目既呼应蓬皮杜中心的其他活动,又常常脱离会议室的氛围,与公众就社会问题进行更生动的对话,从而以其跨学科性更清晰地反映新模式,传播思想的脉搏。
关于“思想与论辩”节目嘉宾
张尕
策展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同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他曾担任帕森斯艺术学院媒体艺术副教授,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等担任过研究访问职务。他在 2000 年左右策划了“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2004 - 2006 年),把国际媒体艺术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引入到中国大陆;在 2008 年到 2014 年这段时间里,策划了中国美术馆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包括“合成时代”(2008 年)、“延展生命”(2011 年)、“齐物等观”(2014 年)等。近期的主要项目有:2017 年在巴塞尔的 HeK,2017 年在 ZKM 的《The of the Real》,2018 年在广州举办的第 6 届广州三年展等。其写作以及所编书目分别由麻省理工学院、某杂志、牛津大学等进行出版发行。张尕是列奥纳多丛书(麻省理工)的编委成员。自2015年起, 亦担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艺术指导。
张培力
1957 年 11 月在杭州出生。1984 年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现今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同时担任 OCAT(上海)执行馆长。居住地点在杭州。1985 年和 1986 年参与组织了“85 新空间”展览以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包含《休止音符》,还有《X?》系列,以及《30X30》,有《水-辞海标准版》,有《(卫)字 3 号》,有《不确切的快感》,有《遗言》,有《喜悦》,有《阵风》,有《碰撞的和声》等。其艺术创作涵盖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等媒介,并且还从事艺术教学及行政工作。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过个展,也在芝加哥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参加过三次威尼斯双年展,还参加过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机构所收藏。
王郁洋
王郁洋于 1979 年出生。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求学,也在中央戏剧学院读过书,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任教,并且在北京居住和进行创作。王郁洋在创作时使用新兴媒介,但从不把技术的新奇作为重点。他似乎对“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以及物质浪费所带来的艺术性更感兴趣。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媒介,并且充分挖掘了这些媒介的内在潜力。他用幽默且虚构奇观的方式去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以及认知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在中国的主要展览以及欧洲的主要艺术节上都有进行展出。
讲座及座谈的全程录像可在不久从以下链接获取
(作品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 WITH ART——
CAFA 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WITH ART」,目的是让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以及背后的故事。该项目联合了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和线下艺术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