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回复: 0

美团2018三季度财报:营收增长97.2%但亏损扩大,9月上市后的发展引人关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105
发表于 2025-3-31 16: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岛 君 说

11 月 22 日,美团点评(即美团)公布 2018 年三季度的财报。美团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为 191 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97.2%。在这个期间,美团亏损 833 亿元,经调整后的亏损净额是 24.64 亿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净额为 9.55 亿元。并且低于见智全年增速预期的 49%。

今年 9 月,历经 8 年的不懈努力。在这过程中,身后有无数竞争对手倒下。美团终于踏上了 IPO 之路,并且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上市的意义不只是募集资金。它还能够提升行业影响力,增强品牌知名度等。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要处于镁光灯的照耀之下,接受外界的审视。

实际上,美团作为外卖行业的“老牌企业”,它并未像滴滴在出行市场那样占据绝对优势。老对手饿了么一直没有被甩开,并且最近还被阿里收购,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再加上新对手滴滴加入了战团,这真的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仿佛兵临城下一般。

这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外卖行业本身不存在天然的壁垒,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数。并且,在酒旅领域,美团面临着住宿与旅游方面的挑战;在出行领域,美团面临着网约车与共享单车方面的挑战;在新零售领域,美团也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

编 辑:古乐

这些文章分别来源于 36 氪、中国新闻周刊、Duing、港股那点事、一点财经、乔志峰评论、倪叔的思考暗时间、见智研究所。

有人说,美团是一个无法定义的公司。

表面来看,美团已经成立了 8 年。它拥有四大业务线,其中包含到家业务、到店业务、酒旅业务和出行事业等创新业务。美团共有近 20 项业务,这些业务共同撑起了这家公司近 3100 亿的市值。

图片:格隆汇

活跃商家方面,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截止的 12 个月达到 550 万,相较于 2017 年同期的 380 万增长了 44.3%。

看到这样的成绩,就能够明白美团想要做一颗“恒星”的决心了。按照王兴的说法,原因在于“一颗流星燃烧完就结束了,行星能够长久存在,然而它自身不会发光……只有恒星是凭借核聚变来发光发热的,所以恒星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质量。”

每当外界对美团四面出击、不断扩张的策略提出质疑时,王兴就会搬出亚马逊来抵挡攻击。当年的亚马逊也遭遇了看空的情况,然而等过了十年再去看,它是极为厉害且具有远见的。

王兴借助亚马逊的励志故事,让投资人相信,他已经在美团的扩张方面打上了必胜的思想钢印。

51.6%!这才是美团最大的底气

服务业在我国 GDP 中的比重为 51.6%,去年已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2017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 42.7 万亿元。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真正能够吃透服务业高速增长商机的企业并不多,美团是其中的一个例外。

这家公司以“让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为愿景进行布局。它不仅提高了我国服务业的效率,自身也取得了沉甸甸的成绩单。

美团作为一个平台,其意义在于为连接线的两端创造价值,让两端都感到满意,这样平台的价值就能凸显出来。在商品交易领域,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是通过解决这一难题,从而踏上了高速增长的通道。然而在服务交易领域,因为要做的都是些脏活累活苦活,且标准化程度又低,所以很少有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当然,一旦能够跑通,商机也将是无限的。

从三季度财报数据角度来看,美团在用户层面的体量为 3.8 亿,2017 年是 3.1 亿,2016 年是 2.59 亿,2015 年是 2.06 亿,同比增速均在 30%以上。美团在商家层面的体量及增速也表现出增长趋势,分别为 44.3%。这体现了美团的护城河所在,后来者要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美团在用户和商家层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美团用户数保持着高速增长,活跃度也在持续攀升,交易笔数一直在上涨。从截至 2017 年 9 月 30 日的十二个月来看,每位交易用户年均交易笔数达 22.7 笔。2017 年同期每位交易用户年均交易笔数为 17.1 笔,较此增长了 32.6%。2017 年全年每位交易用户年均交易笔数为 18.8 笔,2016 年全年为 12.9 笔,2015 年全年为 10.4 笔。

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至上。拥有用户就能占据优势,获得天下。美团目前的用户数量在整个互联网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还在持续高速增长,用户的购买热情不断提升,这体现了美团的价值。

美团的两大利器

2010 年成立之际,美团仅仅是一家专注于做餐厅生意的互联网公司。之后,它持续地增加各类品类。如今,它已经将到店、电影、餐饮外卖、酒店、旅游、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多个品类都囊括其中,成为了一个一站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美团在不断拓展边界,这使得外界多次对其发展模式提出质疑。对此,王兴进行了正面回应,他说:“很多人过于关注边界,却忽视了核心。”美团如同万物没有边界一般,会持续围绕客户展开尝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消费者,让大家能够吃好、喝好、玩好。

不得不承认,这么做会使美团遭遇多线竞争,其中有不少是巨头级别的对手,有个玩笑讲半个互联网圈都将美团视为敌人。当然,从美团的营收构成方面来看,作为一个生活服务电商平台,它具备不断扩张的基础。

2018 年美团营收包含三大板块。其中第一大板块是餐饮外卖业务。财报表明,美团点评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为 191 亿元,而餐饮外卖实现的收入是 112 亿元,其同比增长了 97.2%,对营收的贡献度达到了 58.6%。

2013 年才开始开展的这个业务,在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为美团业绩的主要来源。艾瑞报告称,美团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外卖服务提供商。2017 年,其外卖交易金额高达 1710 亿元。

美团外卖的成功是美团所有业务扩张的一个缩影。美团作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其业务线的拓展是以用户为坚实地基的。做新业务时,美团各业务能形成协同效应,一个用户习惯在美团上团购,当美团推出外卖、酒店预订、打车等业务,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过来,这是其他单一巨头无法相比的。

美团在酒店业务方面扮演着积极追赶的角色。美团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时,携程和艺龙已经在行业中扎根多年,然而,由于美团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所以它很快就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美团点评 2018 年第三季度到店及酒旅业务的经营数据显示,该业务毛利达到 44 亿元。同时,其毛利率从 88.5%上升到了 90.6%。此外,总交易金额为 493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3.9%。

图片:格隆汇

美团点评第三季度从酒店预订方面来看,实现了国内酒店间夜量为 7610 万,与 2017 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4.8%。并且财报表明,在美团点评平台上所售出的国内酒店间夜量,其每间夜的交易金额在稳步增长。在之前美团发布的 2018 年半年报里,美团点评上半年的间夜量达到了 1.34 亿。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美团点评在前三季度达到了 2 亿国内酒店间夜量的规模,并且实现了 2.096 亿,这个数字超过了 2017 年全年的 2.05 亿。

不过,针对美团酒店业务的数据,外界一直存在各种疑虑。

美团上市前夕,有一家数据公司在《2018 年 Q2 中国在线酒店预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中指出,2018 年第二季度,美团酒店的累计间夜量为 7290 万,而携程的累计间夜量是 3610 万,美团酒店的累计间夜量超过了携程。同时,按间夜量来计算,美团酒店在境内酒店预订的市场份额已达到 46.2%。

调查公司已成立 9 年,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2018 年,美团的用户使用率和好评度均有所下降,并且被飞猪超越。在 2018 年 Q1 与 2017 年 Q2 进行对比时,美团旅游的使用率从 49.2%降至 28.8%。而携程的使用率从 58.6%上升到 63.4%,去哪儿的使用率从 35.8%上升到 37.1%。

数据公司曾被凤凰科技发文进行质疑,其直指的数据报告存在“样本编造”的嫌疑。



从美团过去 8 年的迭代发展情况来看,值得肯定的是它的自我革新速度。其他企业难以与之相比。在确保核心业务发展的同时,它会不断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尝试,围绕用户突破自己原有的舒适地带。只有这样,它才不会被市场的无情竞争淘汰。

方便面和可乐并非是被同行所击败的。那些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变化的公司,当时代要抛弃它们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得到。

多线作战,真能成就服务业“亚马逊”?

从王兴的诸多言语中可以看出,美团之前的招股书也显示,美团试图在服务业再造一个类似亚马逊的存在。

现实是,团购从规模较小且美好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涵盖综合服务的庞大平台。美团期望借助互联网商务平台来构建生活服务的生态帝国。这种扩张的逻辑不禁让人联想到曾经极为兴盛的乐视:在多个业态上毫无边界地急速奔跑,最终难免陷入人困马乏的境地,曾经的遥想也化为泡影。

所有人都在担忧,多线作战的美团,究竟会成为下一个亚马逊呢,还是会成为下一个乐视?

1. 口碑饿了么一起作战,美团估计不好受

10 月 12 日,阿里巴巴的 CEO 张勇发布了一封给员工的内部信。他在信中宣布,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饿了么和口碑这两大业务进行了合并。并且正式成立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除了当前正在经营的外卖业务之外,未来这个公司还将开拓商超、药店等业务。同时,也会开辟像天猫这样在餐饮之外更加多元化的配送场景。

这一点,无疑戳中了敏感期内的美团软肋。

18 天后,美团点评宣布了上市后的首次组织架构调整。这一调整是通过内部信进行的。公司将在战略层面聚焦于 Food+。并且以“吃”作为核心。以此组建用户平台。同时组建到店事业群和到家事业群。

外卖本身并非大生意,然而由它引发的“本地生活”却是个巨大的市场。当商超、药店、服装店等实体零售店都参与到这张由外卖塑造的“即时配送”网络中时,这几乎就意味着整个互联网经济的下半场开启了。能否享用到这顿大餐的主菜,将会取决于两家公司在产业数字化以及品类拓展能力方面的双重较量。

口碑与饿了么合并,这意味着在整个 O2O 生活服务领域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玩家,而不只是在外卖这一单一市场。恐怕最难受的就是美团和王兴了。

在外卖市场方面,美团在目前的市场份额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谈及未来,随着这场较量持续向更多本地生活场景以及 to B 业务层面深入推进,美团与阿里巴巴的能力以及资源储备,需要重新进行考量和计算。

国家信息中心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表明,美团外卖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 62%,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外卖大战仍在持续,市场化的补贴以及竞争仍有改变格局的可能性,外卖市场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重度运营,距离大规模盈利的成熟阶段还很遥远。

翻看招股书可知,在 2017 年,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获得了 210 亿元的营收。此营收占美团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 62%。然而,美团的成本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仅为骑手就支出了 183 亿元。经过三年的外卖大战,美团累计亏损了 142 亿元。美团的毛利率仅为 8.1%,这拉低了美团全系业务的毛利数值。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当遇到阿里巴巴这般实力强劲的对手时,如果通过烧钱的方式持续加大竞争的氛围,那么美团恐怕很难不被逼着去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美团要烧钱的领域不只是外卖,并且美团与滴滴在出行领域的竞争在今年已经开始了。 美团不仅要在外卖领域烧钱,而且在今年,美团与滴滴在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爆发了。 美团烧的钱不单单是用于外卖,今年,美团与滴滴在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显现出来了。

2. 关于出行业务,美团估计没想好

今年 3 月,美团、滴滴、嘀嗒、高德地图在上海展开了混战。各家推出了司机端不抽成以及加大接单补贴等优惠举措。用户们也拿到了各种优惠券,可谓拿到手软。以美团打车在上海第一周的 220 万单为例,每单平均补贴 30 元,仅一周时间就耗费了 6600 万。

搭建和运营庞大的业态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美团点评的投资人、今日资本的创始人徐新在支持美团进入打车市场时说道:“大约有 30%的人会打车去吃饭,这与美团点评的用户群高度吻合,这件事情是有可做之处的。”美团业务布局的核心在于,把各种服务进行综合,以吸引用户以更频繁的频次、更长久的时间留在平台上。

但现实难言乐观。

今年 3 月美团打车登陆上海之前的一次内部大会上,美团的创始人之一王慧文用一两个小时给台下的几百人解释为何要开展打车业务。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有一名员工询问,美团打车应该怎样与政府部门维持良好的关系。一名当时在现场的员工回忆道,“老王在台上思索了大概半分钟,才缓缓地说道,‘我还没有想好’”。

美团打车业务的具体花费数字未明确显示。然而,招股书表明,在 2018 年前 4 个月,美团给予司机端的补贴达到 9.76 亿元,且这只是南京和上海两城的数据。若未来要进入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成本预计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美团今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时,未着重提及出行业务。美团花费了大量资金,然而在市场份额方面却没有明显优势,这显然是美团暂停出行业务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慧文日前接受 36 氪采访时表示,美团会继续尝试打车。此前一直未对外提及会持续开新城。关于打车,很多事情并非如想象中规划得那般清楚。很多人对这件事有着过多的想象,很多报道也都不是真实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美团在南京试点打车业务时,王兴在南京坐镇了一礼拜,这实在是很滑稽。

美团打车在上海区域的已完成订单里,有 40%是与吃喝玩乐等休闲娱乐场景相关的,并且与餐饮、到店综合以及酒旅等业务形成了协同。然而,目前网约车的扩张步伐遇到了阻碍,在短时间内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此外,美团获得了摩拜,从而补齐了出行方面的短板。人们期待它能够串联起到店、到家以及旅行等各个场景。在美团 APP 上,也新开设了摩拜的入口,以此互相吸引来更多的流量。然而,依附于美团体系的摩拜还没有统一单车市场,无论是竞争还是运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美团搭建的出行领域布局耗费了大力气,它与吃喝玩乐的生活生态之间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协同,实现盈利是较为遥远的事情。并且,长期以来采用高补贴、低毛利且业务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把美团推进了陷入疲惫和承受亏损压力的困局之中。

如果美团没有如此急切地想要上市;如果网约车新政的执行没有那般严苛;如果滴滴不是通过做外卖来进行反击,那么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然而并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对于已经错失了开展打车业务最佳时机的美团而言,这仅仅会变成一个“你采取了行动,但不一定能够获胜”的遗憾。

在成熟的市场中,切割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优势领地也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

3.酒旅最能赚钱,却遭多方围剿

美团点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呈现出,在 2018 年第三季度,到店业务以及酒旅业务获得了 44 亿元的毛利。此毛利同比增长了 46.8%,毛利率达到 90.6%。同时,国内酒店的间夜量与 2017 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4.8%,和上半年的 49%相比,其增长速度明显变缓了。

外卖团购和酒旅业务一直以来都是美团的核心业务。酒旅业务的排名相对靠后,然而其毛利率较高。在美团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酒旅业务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今年 9 月底美团发布的半年报显示,美团的餐饮外卖收入为 160 亿元,毛利是 19 亿元;到店及酒旅业务收入为 68 亿元,毛利却有 61 亿元。美团到店及酒旅业务的毛利比餐饮外卖业务的毛利足足高出 3 倍。

从过往进行追溯,或者从前几轮的架构调整来看,酒旅事业都有着显赫的战略地位,一直深受王兴的重视与寄予厚望。许多业内人士还表示,倘若要保障美团的稳定发展,全面抵御阿里的攻击,美团就应当全力投入酒旅业务,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及毛利水平。

但上市后的美团似乎有了新想法。

不久前,王兴以内部信的方式宣布美团将开启新一轮架构调整。此次调整新增了到店事业群、到家事业群,还有快驴事业部、小象事业部和 LBS 平台等诸多新生组织。然而,贡献大部分毛利的酒旅业务被置于到店事业群之下。

王兴此次为何舍得对曾经的三驾马车之一“痛下杀手”?

2012 年开始,酒店预订逐渐向线上发展的速度加快了。携程在这当中成为受益最大的,并且成为了行业的龙头。2014 年,中国酒店行业在线渗透率接近 20%。美团进入战场,凭借极高的线上客户覆盖率以及线下销售团队,迅速占领中低端酒店的预订份额。2015 年到 2017 年这 3 年间,其间夜数占比从 19.60%提升至 2017 年的 31.3%。见智研究所预计,2018 年该占比将达到 34%。



然而,携程在中高端酒店市场竞争激烈,这使得美团酒店业务间夜数市占率向上提升的空间在逐渐变窄。见智研究所对这一市占率的预测较为保守,其认为长期到达 37%后会维持不变。美团点评酒店业务的长期增长要依赖于单间均价的提升、酒店行业的增长以及酒店预订线上化趋势的提升。

美团招股书显示,美团酒店预定业务新增用户中,有 80%来自即时配送及到店餐饮交易用户,这看起来“高频带低频”似乎有了成效。然而,有外界分析人士指出,除了巨额亏损之外,美团过于集中的本地化服务,已经悄然将酒旅板块封锁,“天花板”提前到来了。

酒店和旅游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异地消费特性。美团有很多引以为傲的长尾餐饮外卖人群,然而这些人群与机票酒店度假人群并不相符。当下酒旅业务主要是以低星级酒店为主,同时也兼顾周边游的门票。酒店的消费频率较高,但单价收入还不到 20 元,门票价格低廉,却无法持续保持盈利。美团的用户中,三四五线城市的价格敏感用户占了大半。这些用户决定了美团缺乏黏性,忠诚度低,无计划性。所以,美团要形成稳定而长期的规模效应并不容易,并且在扩张过程中,其边际成本依然高昂。

从酒旅之前的数据披露情况来看,在 6 月份上市之前,美团对外进行了宣布。美团已经覆盖了 15000 家高星酒店,其覆盖率达到了 92%。同时,美团的高星用户超过了 1000 万,并且每月新用户的增长占比为 60%。

美团仰望的竞争对手是 OTA 领域的老大携程,携程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强势布局,并且首次实现了超越,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在线旅游平台。

携程三季度数据表明,其在低端酒店的预订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50%还多。在高端商旅市场,携程在线上线下都进行了深入的布局。在连锁酒店领域,携程与华住、汉庭、7 天等品牌有着错综复杂的资本布局,而这些都是美团所不具备的。目前,携程遥遥领先的态势,在短期内是无法被扭转的。

酒店单价低且佣金少,这导致用户黏性差。这种情况决定了美团的酒店业务发展难以再取得更大进步。尤其在酒旅领域,携程的龙头优势十分明显,已经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并且,美团还需要面对飞猪的竞争。

同程艺龙是腾讯投资的,它占据了微信端的机票预订入口、火车票预订入口和酒店预订入口,其体量级已经超过了美团酒旅。微信入口的分布情况,使得腾讯将美团定位在本地消费领域,而不是异地消费领域。

美团靠地推和补贴来维持生存,大型 OTA 则依靠技术并且扎根于行业高端产业链,二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由于美团自身存在局限性,所以很难将业务反向扩展到一、二线大城市。这也就成为了美团在高端酒旅行业发展的瓶颈。

4. 上市不是战斗的终点,它已引发另一个开始

美团点评上市前公开的 8 轮融资中,获得了 80 亿美金以上的支持。国内知名的投资方有很多都对美团进行了投资,这些投资方支撑着美团不断地扩张。然而,美团的战线被不断拖延,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

曾有媒体提到,美团在前期的沟通里努力去说服投资者。随着业务拓展到更多领域,公司的营收会快速增长,并且能够实现盈利。同时,有一些投资者存在担忧,那就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美团现有的业务领域几乎都在以非常高的成本,开展着昂贵的竞争。

2017 年的年中,美团达到了盈亏平衡的状态。王兴解释说:“倘若不开拓新的业务,那么在一年之后我们能够实现规模盈利。然而,我并不认为短期的赢利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于是,资本开始有所顾忌,因为巨额的投资无法获得回报,要为那笔盈利遥遥无期的巨量资金承担代价吗?

2016 年完成 E 轮融资之后,腾讯科技发文表示,依据一些投资机构的文件,王兴需承诺在 2 到 3 年内让美团上市,并且要保证 IPO 估值不低于 200 亿美元,倘若美团进行清算或者被并购,投资人享有优先收回 1.2 倍投资回报的权利。

企业规模达到数百亿美金时,往后获取融资会越来越困难。对于资金需求强烈的美团而言,这几乎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面对上市前多头作战的消耗,上市后的美团能坚持多久?

那么,美团会是下一个阿里吗?

未来的场景是,商户从开店选址这件事开始,到业务的建立,再到材料的采购,接着到支付,全部都能够在美团这一个生态系统内完成,而无需借助外力的协助。王兴和王慧文之前多次提及,美团在上市之后将会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商业帝国。

这个愿景有点像现在的阿里巴巴。

事实上,资本和市场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美团。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看到了美团具备对抗阿里的能力,或者说具有成为下一个阿里的潜质。

美团与阿里在价值方面是否有可比性呢?至少在其竞争对手眼中是有可比性的。今年上半年,在滴滴与美团仍处于激烈竞争状态的时候,一位滴滴内部人士表示,滴滴在考量与阿里之间的关系时,一个无法回避的角色就是美团。阿里与美团难以避免一场战斗,在那个时候,滴滴是要站在阿里身旁共同抵御敌人,还是与阿里各自行动,这都是需要认真权衡的。

美团与阿里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且在众多领域中存在直接竞争关系。阿里重视美团,并非仅仅因为其背后有腾讯。美团收购摩拜后,阿里原本支持 ofo 独立发展,当计算出美团各业务叠加起来的大几千万单量后,便感到形势不妙,随后决定将 ofo 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但是美团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阿里,这却让人疑虑。

美团一直在拓展自身的边界,并且竭力形成自身的生态效应。然而,平台上的角色数量依然不够多。除了已经发展成熟的团购、外卖和酒旅业务之外,像出行、单车和新零售这样能够扩大估值、提升规模的业务,都还处于探索的起始阶段,尚未形成气候。反观阿里,它早已在电商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新零售、支付等相对成熟的生态闭环。

美团的员工也承认,在杭州阿里巴巴园区周边五到十公里的范围内,都是围绕着阿里的生态体系展开的各种生意。在整个杭州市,大的方面有高端连锁品牌餐厅,小的方面有街边的一家奶茶店,很多都只能接受支付宝买单。然而在北京,美团的影响力,甚至连美团总部所在地望京都没有覆盖全面。

美团这家公司是否存在技术壁垒?此问题成为一部分美团老员工与外界时常探讨的内容。

美团的核心壁垒在于有单量和流量,且已在品牌影响力上形成飞轮效应。然而,各个业务线之间的账号尚未打通,存在流量过于分散的弊端。这意味着美团各个主要业务的关联感不强烈,它们之间的联动效应也会打折扣。

美团在阿里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显得较为弱小。或许是为了避免在现阶段与阿里直接竞争,所以在一些关键的业务层面,美团不能毫无顾忌地放开手脚。

成功上市表明美团已经完成了一段重要的历程。然而,当拐过一个弯之后,新的、值得去探索的边界就会呈现出来。

参考资料:

《三问美团》 36氪

《美团会是下一个乐视吗?》中国新闻周刊

《美团VS阿里:外卖江湖的终极一战》Duing

《美团点评:成王之路可有坦途?》港股那点事

《美团IPO背后:服务业的亚马逊是如何炼成的?》一点财经

《美团:下一个“亚马逊”,还是下一个“乐视”?》乔志峰评论

《再读美团招股书:酒旅业务死于外卖之手?》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美团帝国》显示,到 2019 年有可能实现盈利。同时,其到店及酒店业务存在着增长方面的危机。见智研究所对此进行了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03:10 , Processed in 0.0759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