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0

电视剧人生之路热播,探寻路遥人生创作背后的故事及艺术观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105
发表于 2025-4-2 04: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人生》 路遥

最近,电视剧《人生之路》正在热播。这部电视剧部分取材于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四十多年前,路遥凭借这部中篇小说成名,这部影响了无数人的中篇小说如今又一次被搬上荧屏,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人生》以及后来的《平凡的世界》,这都是路遥在四十二年短暂的生命里为世人留存下来的珍贵财富。《人生》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被创作出来的呢?又是什么样的信念以及艺术观在引领并支撑着他持续不断地写作,从而使他成为了好几代青年人的精神导师?路遥无论是对主题的把握,还是对描摹的对象,都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哲学。这种艺术哲学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

电视剧《人生之路》海报

路遥自述,他出生于 1949 年 12 月,家庭在陕北山区,是贫困的农民家庭。他在农村长大并完成了小学学业,之后到县城读完了高小和初中。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

青年时期的路遥,有一段最重要的生活经历,那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一路走来,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且深刻影响了他的写作。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他对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一直保持着格外的关注。路遥早期发表过一些诗歌和散文,在《人生》之前,其中包括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些作品大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展开。

路遥的成长经历成为了他素材的来源。他曾表示:“我所写的几个作品,是我精神上长期体验的结果。”路遥年轻时求学之路颇为坎坷。之后他回家务农,还当过小学民办教师。苦难的生活为青年路遥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成为了他创作活动的一座富矿。在《人生》中,高加林进城拉粪;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参加小升初考试,其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这些情节皆源于路遥的亲身经历。

《人生》幕后

对于路遥而言,文学创作是一个先有构思、后付诸笔端且积累深厚才得以充分展现的过程。《人生》这部作品仅有十四万余字,然而初稿的写作却花费了他二十几天的时间,而他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准备”了将近两年。路遥最早在 1979 年就开始对《人生》进行构思,并且着手开始写作。但是当第一稿完成后,他自己并不觉得满意,于是直接将其撕掉,甚至想要从自己的“记忆”中把它抹去。1980 年路遥写成了第二稿,然而他自觉此稿仍不理想,于是干脆推翻了之前预设的提纲以及所有具体的设想,仅仅保留了原来的大轮廓。路遥后来进行反思,称当时“好多人物关系尚未交织在一起”。之后经过两三年的思考与沉淀,他对《人生》中二十来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构思与安排。

小说最初的版本里,巧珍是刘立本唯一的女儿。路遥经过深思熟虑后新添了巧英和巧玲这两个角色。我们阅读《人生》时能看出,大姐(巧英)嫁到高明楼家,成为高刘两家姻亲的关键纽带;三妹(巧玲)是二姐的贴心姊妹,作者常借她们的私房话把巧珍的心思委婉展现给读者。更重要的是,巧珍将希望寄托在了读书的巧玲身上。在与父亲关于上高中的斗争过程中,巧玲成为了与传统意识作抗争的代表。

路遥心中多年来一直有一颗名为《人生》的种子。这颗种子要生根发芽,需要一场及时雨的浇灌。促成路遥重新拾起《人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王维玲的一次约稿。他们因《惊心动魄的一幕》而结识,《惊心动魄的一幕》是路遥的首篇中篇小说,还荣获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王维玲是评委会成员。

路遥在欠下王维玲的文债之后,于 1981 年夏天住进了甘泉县招待所。他又一次向终点线发起冲刺。路遥写作时喜欢一直保持同样的激情,一鼓作气地完成。他最怕的事情是写作过程中情绪被意外的干扰给打断。他觉得一旦被打断,那个地方就会留下一块疤痕。即使后来精心去修补,也很难再恢复成本来的面目。这样水银泻地式的写法自然意味着工作强度极高。写作过程对路遥而言宛如一场苦修,他的精神状态常随着创作深入而进入如痴如狂的状态。他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起这些。

近一个月里,每天都要工作十八个小时,根本分不清白天和夜晚。那时的自己,仿佛浑身燃起大火一般,五官都溃烂了,大小便也变得不通畅。在深更半夜的时候,只能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着圈圈行走。

当时的招待所所长看到此情景后,赶紧向县委进行报告,称这个青年人或许是神经错乱了。随后,他得到了县委的指示,得知那人正在写书,让不要去惊动他。同为作家的朋友白描前来探望路遥,并且见到了在一片杂乱中进行创作的路遥。

一天特意去看望你。走进屋子,只见烟雾缭绕。房门后有个铁簸箕,里面装满了烟头。桌上扔着硬馒头,还有几根麻花以及几块酥饼。你头发乱糟糟的,眼角还粘着红色的东西。夜以继日地写作,让你的手臂疼得都难以抬起来了。

路遥在创作过程中既有痛苦也有快乐,后来他把这段时间称作“迄今为止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几年的酝酿为小说积攒了足够的势能,再加上他拼命三郎的作风,使得他很快完成了《人生》的初稿,然而取一个中肯且响亮的标题却成了最后一道难关。

路遥最初构思时直接起名为《高加林的故事》,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合适,于是写完初稿后,又给小说取名为《生活的乐章》。

路遥在应邀前往北京改稿的时候,再次和王维玲商量了小说的名字。他们都觉得《生活的乐章》不太理想,然而却又因为一时想不出更好的题目而感到苦恼。于是,他们相约保持书信联系,打算日后再进行商议。

在之后的书信交流里,路遥提出叫《你得到了什么?》,目的是与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相呼应。然而,这个题目遭到了作家李小巴以及北京方面的反对。

首先,作家柳青成为了路遥文学路上的重要指引。柳青的《创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尽管漫长,然而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处于年轻之时。”在王维玲的提议下,路遥最终选取了开头的“人生”二字,并将其确定为小说的名字,而且这段话后来被印在了《人生》的扉页上。



三易其名,《人生》终于呱呱落地。

与柳青

柳青是陕北人,路遥也是陕北人。1960 年出版的《创业史》对路遥影响深远。在文学创作方面,柳青是路遥的“文学教父”。在延安大学求学时,他极为崇拜柳青,在学校图书馆把《创业史》读了四遍,之后为筹备《平凡的世界》又读了三遍,总共读了七遍。

《创业史》第一部书封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这样评价《创业史》:

在现当代的中国长篇小说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除外,我对柳青的《创业史》较为重视。他是我的同乡,并且在他在世的时候还直接教导过我。《创业史》虽然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然而毫无疑问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柳青病重时,路遥是《延河》杂志的一名编辑。他曾跟随《延河》副主编贺抒玉前往医院探望柳青。1980 年,路遥在《延河》发表了特写《病危中的柳青》。1983 年,路遥在《延河》发表了散文《柳青的遗产》。在《病危中的柳青》的结尾部分,路遥向柳青表达了敬意。

哦,柳青同志,您病危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竟连一句安慰您的话都难以说出。您如今已经十分孱弱,但您的坚强却超越了我们任何人。让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你的病榻前。向你致以深深的敬意,这敬意绝不是最后的。请你相信,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只要他从你的作品以及你本身所具备的顽强进取精神里,接受过一些有益的教导,他就不会用鼾声去回应生活的要求。

路遥在开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写作之前,前往祭扫了柳青墓;在荣获茅盾文学奖之后,他特地来到柳青墓前进行拜谒。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路遥再次表达了对柳青的敬意。

坦率而言,在中国当代的老一辈作家里,有两位是我最为敬爱的。一位是已经离世的柳青,另一位是依然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他们称作我的文学“教父”。在柳青生前,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当《创业史》第二部在《延河》上发表时,我还担任过他的责任编辑。每次见到他,他都会给我讲述许多广阔而又深远、独特的见解。我对他的著作进行了细心研究,对他的言论也进行了细心研究,还对他本人的一举一动进行了细心研究。他帮助我提升了作为一名作家所必需具备的精神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人生》这部作品是我给柳青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是我给秦兆阳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

可以看出,柳青对路遥的影响不只是在具体写作风格上。柳青如同路遥的灯塔,给路遥这艘夜航船指明了方向。路遥对柳青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在《平凡的世界》中,常常能在字里行间察觉到与《创业史》的遥相呼应,而用作品说话便是致敬的最好方式。

《人生》成名之后

《人生》问世后,很快就让路遥有了知名度。在文坛方面,短时间内全国各地的报刊都发表了众多评论文章。仅讨论高加林的文章就超过了三十篇,文学界由此形成了一个关于路遥研究的小高潮。在社会层面,《人生》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人生》最早发表于《收获》杂志,1982 年下半年推出了单行本,首印十三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第二版印了十二万五千册,一年后又加印七千二百册,由此可见读者对它的追捧程度。1984 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再次在社会上引发了轰动。

《人生》单行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生》给路遥带来了鲜花和掌声,同时也给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波澜。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道:

无数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有的谈论种种生活问题和文学问题。许多人把我当成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问“人应该怎样生活”,这让我哭笑不得。还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在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不然就要死给我看。

在这些众多的读者来信里,有一封是莫言写来的。当时的莫言在文坛上还属于后起之秀,正在部队服役。1981 年,他刚刚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春夜雨霏霏》。读完《人生》之后,他给路遥寄去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与路遥一起探讨高加林的命运。

路遥除了要处理读者来信,还得应付刊物约稿,应对各方面的采访,以及处理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对其作品进行改编的请求。同时,有上门求他办事的亲戚朋友,让他帮忙“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甚至还有一些“分文不带却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前来让路遥为他们提供开路费。

路遥在西安矿业学院的讲座上分享过这样一件趣事:



有时在半夜三点钟正处于睡着的状态,突然有一封加急电报送达。会以为是不是家里的老人去世了,等打开一看,才得知是那个电视台要拍摄一些东西,这让人气得连觉都睡不着了。

虽然“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然而路遥对这种处于半空中的状态并不感到满意,他“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的状态”。为了能够尽快让这种“火红热闹的广场式生活”结束,他甚至思索着重新去拥抱田野,回家帮父亲耕种一年的地,可是又害怕被认为是在炒作,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就《人生》这部作品而言,路遥并不满意,他怀有更大的抱负。他设想《人生》的规模应更大些,比如让高加林前往省城参加新闻训练班学习时,把高加林在省城的生活日常包含进去,使黄亚萍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些,然而因各种原因未能达成。路遥在与文学评论家王愚的对谈中提到,就《人生》这部作品而言,再增加些东西已很困难,只能等将来去补救,主要是还要更深入地理解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生》中留下的遗憾推动了路遥继续向《平凡的世界》进军,也为他后来完成如此鸿篇巨作、摘取“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作了铺垫。

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1984)海报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路遥的创作历程长达二十余年。他未曾因《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带来的巨大成功而得意忘形,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路遥在诸多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作家的“普通劳动者”身份,同时认为文学创作是一项“体力劳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精神和肉体上接连不断的困难与挫折,只有“像牛一样地奉献”“像土地一样地奉献”,才能够完成最后的作品。

路遥心中,占据最高地位的是他的读者,以及读者背后更广大的人民。他对他们始终饱含深情,也充满敬畏。他把自己定位为“劳动人民的儿子”,并直言道:

贫瘠且充满营养的土地养育了我,憨厚且充满智慧的人民也养育了我。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也不会有我的作品。他们是最伟大的,给他们戴上荣誉的桂冠都不为过……劳动人民创造了生活,只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自己的劳动才可能有价值。历史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会成功。

1988 年,《平凡的世界》即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之时,路遥接受了“长篇连播”节目编辑叶咏梅的采访,并且留下了一段极为珍贵的录音。

听众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会遭遇诸多困难、经历许多痛苦,甚至遭遇不幸。然而,我们依然有理由为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普通人的世界固然平凡,但也始终伟大。我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一名劳动者,会永远将普通人的世界视为我创作的神圣所在。

在茅盾文学奖的颁奖现场,他作为获奖作家,发表了一篇名为《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的感言。他持有这样的观点:

我们的责任并非只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去满足广大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我国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拥有壮丽的生活,并且用她们的乳汁哺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如同我们的母亲,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这棵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在它的枝头,就会不由自主地为此而歌唱。我们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1991 年 6 月,路遥在与西安矿业学院师生交流时提到,一部作品究竟如何,不仅需要当代人来评价,还得经受历史的考验。如今,《人生》已经问世四十多年,路遥离世也有三十多年了。倘若他在地下有知,看到《人生之路》在今天引发的这股“人生热”,肯定会感到欣慰的。

参考书目:

1.《人生》,路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所著的书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 2012 年 1 月。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所著的书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 2022 年 2 月。

4.《路遥传》,厚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5.《路遥传》,张艳茜/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宏智网络】 ( 京ICP备20013102号 )

GMT+8, 2025-5-15 03:28 , Processed in 0.1199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