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卖家版-淘宝网店卖家版-淘宝卖家版app叫什么名字
阿里巴巴集团于 6 月 16 日向 SEC 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在这份招股书中,对 2013 财务年度的整体财务数据进行了更新。亿邦动力网留意到,除了总体性的财务数据之外,阿里巴巴特别着重对旗下业务在无线端勇猛表现的强调。移动端的月活跃用户在 2014 年第一季度达到了 1.63 亿。仅一个季度的时间,就实现了 19.9%的增长。通过收购 UC ,直接获得了 2.64 亿活跃用户。2014 年第一季度,无线端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691%,达到了 11.62 亿元。其收入占比高达 12%。
阿里巴巴上次更新招股书时,只公布了销售额占比,未公布收入占比。截至 2013 年 12 月份,其移动端销售额占比为 19.7%。而这次明确公布了移动端收入占比为 12%。这表明“12%”这个数字是能让阿里巴巴“拿得出手”的表现。
但是,考虑到阿里巴巴业务的多元性,包括零售与非零售、纯平台等方面,以及其基数的庞大等原因,这一 12%的数字的确已经能够足够反映出阿里在无线端的“繁荣”。
阿里巴巴看重无线端,这体现出它在资本市场试图讲一个新故事的雄心,也就是无论怎样都要展现出移动互联网巨头的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的无线战略里,手机淘宝处于中心位置,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和 PC 端一样,手机淘宝既包含了淘宝集市,又同时是手机天猫、手机聚划算的流量入口。2013 年双十一那一天,手机淘宝的成交额达到了 36 亿,其订单数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为 24%;到 2013 年底,手机淘宝累积的访问用户已经突破了 3 亿,移动端的卖家数量达到了 355 万;进入 2014 年之后,对于手机淘宝店铺来说,如果其流量占比不超过 40%,那就不好意思谈论移动电商。
但是,卖家的看法如何呢?在官方数据呈现出“豪华”的背后,卖家在手机淘宝里是否真的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呢?
现象一:数据莫名走高 卖家内心惶恐
亿邦动力网调研发现,2013 年起卖家手机淘宝的流量增长极为迅猛;到 2014 年,部分卖家在移动端的流量已超过 PC 端。一位品牌商运营人员告诉亿邦动力网,事实上他们没做什么,数据却如此之高,这让他们内心感到不安,他们被淘宝移动端流量红利“吓到”了。
一家传统品牌商,在淘宝和天猫所在类目长期占据首位。其电商总经理向亿邦动力网透露,在日常销售中,手机流量及销售占比都能达到 45%以上,活动期间这一比例能升至 60%。然而在投放费用方面,绝大部分都在 PC 端,由于手机端推广规则尚不成熟,他们基本没有在手机端投入费用。
这位总经理做出判断,自身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这使得容易引发用户主动搜索,并且转化率较高。同时,大量流量是淘宝从 PC 端通过低价引导过来的,这就意味着 PC 端的推广费有一部分被分配到了移动端。
多个类目的品牌商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多家品牌能够依据自身数据得出相似结论,即卖家在手机淘宝的流量和销售额持续增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PC 端老顾客的转移以及淘宝官方的“催熟”。一些卖家直接表示数据莫名增高,这会对企业在经营策略的判断造成误导。
有卖家指出,淘宝通过低价、促销、优惠等手段把顾客迁移到移动端,这只是在玩一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并且,这种做法并没有让卖家获得整体流量或销售额的新增量。所以,在手机淘宝快速上量的同时,会有不少卖家的 PC 端流量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手机淘宝的涨势令人欣喜,这让很多卖家感到不安,即便他们是这一涨势的受益者。
亿邦动力网得知,一方面,对于当下阶段淘宝所提供的移动数据,许多卖家怀有疑虑。一位品牌网店的运营人员提及,在统计口径方面,手机淘宝的销售额与卖家实际的销售情况存在差别。目前,不管用户是在个人计算机端还是在移动终端拍下商品,只要是通过手机进行付款,淘宝就将其算作移动端销售额。即便用户是用手机拍下商品,却用电脑进行付款,也都一律记在移动端的账下。”
有卖家向亿邦动力网透露,手机淘宝店铺的销售额呈现上涨态势,但其中暗藏水分。淘宝在现阶段对移动端的“刷单”行为监管力度不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以说是在“纵容”,所以很多卖家都借助手机淘宝大量进行刷单行为。
亿邦动力网官方微信近期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八成的卖家称,PC 端的淘宝店铺存在流量停滞或者倒退的情况,而店铺流量有明显增长趋势的卖家仅占 18%。
此外,某运动类目淘宝店铺的一张网络热传流量趋势图显示,今年 3 月 22 日,该店移动端流量陡然增加,并且在之后的一周内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而该店铺 PC 端流量在 3 月 22 日明显急剧下降,之后的一周内虽有回升,但几乎没有增长。“虽然不能断言两个终端的流量变化存在必然联系,但此消彼长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https://img2.baidu.com/it/u=3115056749,362370996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2
现象二:流量看上去很多 卖家支配权很小
手机淘宝的流量看似庞大,然而卖家对流量的支配权却很有限。淘外流量被封锁,淘内营销体系也不稳定,这些都让卖家感到非常无力。
手机淘宝的流量池相较于 PC 端更封闭,这使得卖家难以施展自身的引流能力。淘宝在移动端对导购、微信等各种外部流量来源进行了封杀,导致我们只能被局限在手机淘宝这一“孤岛”当中。
在手机淘宝内部,卖家对于流量运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许多卖家称,当前手机淘宝内部的推广成本不算高,然而在具体的运作方面却感到很迷茫。
以直通车为例,去年 9 月,淘宝正式推出了无线端直通车,此直通车主要针对网页版手淘而非客户端。然而,到现在仍有不少卖家对无线直通车混乱的运营逻辑感到困惑。在 PC 端,直通车投放的具体展位会清楚地告知卖家;但在无线端,情况却相当不稳定,有时会在搜索框下面的第一个展位,有时在最后一个展位,有时又会在第六个位置出现。”一位卖家无奈地说道。
移动端直通车商品通常以左上角的“hot”标签标出
一方面,卖家正越来越多地向移动端转移。另一方面,让卖家更为困扰的是,手机淘宝在卖家转移的情况下,并未拿出比 PC 端更好的流量分配机制。在这种大浪淘沙式的交易模式下,卖家所获得的均摊流量正在逐渐被稀释。
此外,有卖家表明,手机淘宝的定位正逐渐变得不再聚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生活服务入口正在将原本属于淘宝的流量分走。例如在今年的手机淘宝 38 节活动中,“请全国人民吃饭、看电影”这样的活动,并未给卖家带来更多的购物流量,这使得以“卖货”为核心的卖家感到非常不满。
手机淘宝的购物属性正逐渐被弱化。之前在 PC 端,最多只是与天猫的品牌商争夺流量;而现在,不仅要和淘点点、淘宝电影、KTV 等这些类目去争抢资源。许多用户来到手机淘宝,仅仅是为了缴纳煤水电费用,或者查询餐馆的位置,随后就离开了。商家对此表示认同。
阿里巴巴在如何让手机淘宝迅速壮大这一命题上,投入的资源比外界想象的要多很多。 阿里巴巴对于如何使手机淘宝快速壮大的命题,投入的资源远超外界的想象。 阿里巴巴在关于如何迅速把手机淘宝壮大起来的命题上,投入的资源远远超出了外界的想象。一方面,流量价值被分化了;另一方面,一些商家对此时公布的“移动收入占比 12%”所代表的阿里无线的真实能力产生了疑虑。他们会想,阿里在今年进行了各种广告、扫码、减免、移动端拉新以及线下活动,才催出了 12%的水平,那么之前的水平到底是多少呢?
现象三:人为流量红利爆发 提升转化却难上加难
一家家装品牌的负责人向亿邦动力网透露,从 5 月份的数据来看。在未进行手机端推广时,其品牌在手机淘宝端的 UV 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其品牌在手机淘宝端的 PV 也有迅猛增长。甚至手机浏览器带来的流量也不是小数目。然而,他坦诚地表示,这个流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大部分都是垃圾流量,转化率低到不足 0.05%,“我们不会对其予以关注。”
一位移动电商 APP 开发者指出,除了拔苗助长带来的流量价值不大这一情况外,鉴于移动端的特点,在获取客户、提升复购率和客单价方面,手机淘宝实际上比 PC 端更难进行操作。
众多卖家都提到手机淘宝转化率低下这一典型难题。亿邦动力网进行的一项微信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将近 60%的受访淘宝店主说他们的手机淘宝转化率比 PC 端低,16%的受访店主称手机淘宝转化率和 PC 端差不多,只有 28%的受访店主的手机淘宝转化率高于 PC 端。
“海量的商品信息”与“窄小的屏幕”存在天然矛盾,这延长了用户的购买决策时间,成为影响手机淘宝效率的最大障碍。近段时间,手机淘宝在商品详情页的呈现方面有了很大改变,然而,用户在详情页流失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用户在浏览移动端页面时,若不能使其下单,跳转出去后通常难以回来。而 PC 端不同,用户能够将几个页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之后再回到我们的页面。一位母婴类目卖家表示,与 PC 端相比,手机淘宝的用户实际上更易流失。
详情页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关联销售。一位休闲食品卖家向亿邦动力网透露,在 PC 端,淘宝商品详情页能够设置关联商品销售(或者“店铺爆款推荐”),用户可通过跳转链接抵达店铺的其他商品;而在手机端,商品详情页被浓缩为一张图片,不再有关联商品链接,这使得成交额和客单价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https://img1.baidu.com/it/u=79885083,18837220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22&h=500
淘宝PC端商品详情页有很多机会实现关联销售,移动端则很难
淘宝网和手机淘宝,给人的印象都是低价。通常越晚下单,成交价格就越低,能享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很多精明的用户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用户的转移成本比较低。卖家觉得,手机淘宝为了吸引流量,会拿出更多的让利空间,组织流量活动依然是以低价促销为导向,这样一来,用户就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了。
手机淘宝未公开其用户流失率。从卖家所掌握的店铺情况而言,回头客要形成二次购买并非易事,并且访客的流失率在手机端也未表现出更为节制的态势。
现象四:中小卖家有心无力 “小而美”早被遗忘
亿邦动力网的官方微信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卖家坦承,手机淘宝相较于 PC 端而言,更难以在其中有所作为。
这部分卖家的品类较为复杂,然而从规模体量上来看,多是以中小卖家为主。很明显,阿里巴巴上市招股书中那些耀眼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让所有的卖家都从中受益:在 PC 时代,只是为成功者欢呼喝彩,而不为失败者承担费用的平台模式,在手机淘宝当中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些经营状况不佳、收获甚少的卖家,向亿邦动力网揭示了手机淘宝一系列让人“难以心安”的现象。
手机淘宝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却继续暴露出一个顽疾,这个顽疾是淘宝从 PC 端迁移至手机端之后一直无法解决的,即中小卖家如何才能不再边缘化。
前文提到,在移动端,淘宝的展示资源较为稀缺且更为宝贵,一些小类目以及小卖家因无法被兼顾而变成了流量荒地。某发饰卖家向亿邦动力网透露,其曾经打算报名聚划算手机客户端的“聚早市”进行抢购,然而该活动的门槛是至少要有 2000 件库存,所以小卖家只能看着活动而心生感慨却无法参与。
手机端聚划算的“聚早市”流量大,但小卖家通常被拒之门外
相对而言,在 PC 端是大卖家的,在移动端也会是大卖家,这是阿里进行资源平行迁移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首页的活动资源需精打细算,要给予对手机淘宝 GMV 贡献最大的类目。其他类目只能依靠自身去争取好的资源。有卖家向亿邦动力网透露,在食品这个大类目里,零食、生鲜等相对热门的细分类目在手机淘宝首页能有良好的展示机会,而粮油米面这类较为“边缘”的产品,若不付费购买,就很难获得官方的优质资源。
移动导购应用口袋购物的创始人王珂曾表明,在淘宝上,几乎 95%的商品都没办法展示给用户。例如,当用户搜索“风衣”时,在手机淘宝上,一页最多只能显示 20 个搜索结果,要显示 1000 个结果则需要 50 页。然而,绝大多数的用户都没有耐心翻到第 50 页。
亿邦动力网利用手机淘宝搜索多个类目关键词。在这些搜索结果中,“风衣”这个关键词出现了 126 万个搜索结果。一般来讲,普通的智能手机每屏能够呈现的商品数量大概在 4 到 6 个左右。
这种同质化竞争已成为淘宝平台模式的天然悖论:其一,它得依靠“海量卖家+海量商品”,以此聚沙成塔,形成规模,让用户成本达到最大。其二,淘宝只对胜利者进行歌颂,却从不为失败者承担费用。那些无法承担高昂流量成本的中小卖家,更易被手机淘宝过滤掉和筛落下去。
多数卖家认为,手机淘宝没有给“小而美”的卖家足够的曝光。而“蚂蚁大象”这一马太效应变得越发明显。铩羽而归的中小卖家所付出的成本被社会化,并且还转化成了养活大卖家的“肥料”。
马云在两年前提及“小而美”,而今年未曾再提起。从现实状况来看,手机淘宝的情况几乎与淘宝网相似,小卖家的规模较小,难以有机会崭露头角。一位准备关店的卖家向亿邦动力网回忆道,马云在 2008 年曾表示,能够击败淘宝的或许只有手机淘宝,然而如今看来,手机淘宝只是“击败了”更多的中小卖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