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14 00:33:11

宅男必备网站-必备宅男网站下载-必备宅男网站视频

戴蒙德不用计算机

戴蒙德

6 月 11 日出版的《新共和》上读到一篇长文,讲的是加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物学家戴蒙德其人其学。文中提及引发戴蒙德写《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原因,这结果大出意外却极具启发性。七十年代末期,他在新几内亚进行“田野考察原始人社会”的“技术发展”研究。有一天,与他友善的土著耶利(Yali)在他面前突然仰天长叹,说道:“为何白人拥有一切,而我们却一无所有?”

《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译本

这个问题很有深意。戴蒙德回到美国后,花费数年时间,追溯到一万三千年前的历史,写成了那本书。简单来说,白人(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够富强富足、健康长寿(相对而言),主要原因是在发明医药(围剿细菌)、炼钢以及研发大杀伤力武器方面取得了成就——先是凭借武力先行,然后经济“侵略”才随之而来(先进行掠夺,之后再进行“自由贸易”),这是从洪荒世界开始就不容易改变的道理……

《新共和》这篇长文,其中最让笔者有感触的是对戴蒙德日常生活的描述,即戴蒙德不用计算机,所有他需要的资料都靠太太和秘书提供给他。并且戴蒙德还向访问者坦诚,他不知道如何打开家里的电视,对于他最近才拥有的手机,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的友人会教他怎样用电脑,他的学生也会教他怎样用电脑,当然家人也会教他怎样用电脑。他对这些教导十分上心,会细心聆听。然而,可惜的是,他一上手操作就“全盘皆落索”。有一位记者听完他的这段自白后,“吓得面无人色”!

笔者的友人以及家中的大小成员,尤其是好几个孙子,都知晓这段关于戴蒙德与新科技“互动”的文字。倘若只是更换一个名词,那么全部都能套用到笔者身上,这个名词就是把“秘书”改成“儿孙”!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笔者开关电视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如何进行“选材”方面,虽然用心学习了好几次,但依然没有踏入门槛——不过,知晓如何开关电视,这一点算是比戴蒙德稍微强一些。

科网作为一种工具,其用途广为人知,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对此了解得非常清楚。人们对其发明者也是钦佩有加。然而,即便不与网络过于亲近,其效益也并非完全是负面的。这也就是说,对计算机科技持有畏惧并远离的态度,并非完全不可取,也并非毫无收获。网络上的信息多元,应有尽有。于是,那些一睁开眼睛就看手机上网成瘾的人,因为心有杂念而无法专注。所以,他们可能“万事晓(不一定通)”,也就是事无大小都“知道”,但却难以有深刻的心得,也就不容易有所成就!当然,不上网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戴蒙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外。

“宅男”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

https://img0.baidu.com/it/u=2350370,66046729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65&h=500

令人难以置信,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除了像戴蒙德与科网相关的情况外,笔者竟然和《古拉格群岛》(The Gulag )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 , 1918 - 2008)有相似之处。不久前,小女传来一篇 2018 年 11 月 2 日发表于 hub 的长文,这篇长文是 Viv 所写的,题目是“Theof”。长文中有关于索尔仁尼琴的“生活素描”,小女说把她自己的名字代入,不用改动内容的一个字,就变成了她自己的家居写照:“索尔仁尼琴每天都要工作(包括写作和找资料)十八个小时……”并且他从不接听电话,因为他说“这是内子的责任”。索太听完后,只是一笑了之。他对访客说道:他已经有五年没有走出家门了;他的脊椎存在问题,像是椎间盘脱出病之类的,但他却并不把这当回事,每天都坚持伏案读写,从未间断。

“宅男”索尔仁尼琴有一些“坏”习惯,比如不听电话,长年不出家门,还有脊椎有病。这些习惯与笔者的“痼疾”相似——笔者的脊椎早就出了问题,不听从医生的建议,拒绝开刀,每天步行四五十分钟,经过数年竟然“痊愈”了(?)。不过,笔者不想接听电话的理由和索尔仁尼琴是不同的。笔者对电话,尤其是电话铃声,怀有“恐惧症”。主要原因是,笔者不是在伏案填写格子,就是在翻阅实体书籍。当不从事“文字工作”时,笔者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必须万籁俱寂才可见到真趣。一旦铃声响起,笔者经常会被吓一跳。拿起话筒后,不但会慌张失措,还会感觉似有所失。原本就拙于言词,此刻更是不知所云。正因如此,笔者得罪了不少亲朋戚友。久而久之,家人和友人都知道了这个“恶习”,便不再与笔者“通电”了。笔者只读“印刷媒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印刷媒体的字体稳定且较大,这样就能够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做记号,在写稿时找资料会很方便;二是因为印刷媒体不会多用纸张,而如果不多用纸张,商人就不会去植树,换句话说,只有多用纸张才会有诱因促使商人多造林,从而达到绿化环保的效果。

以China为名的英国人

英国人的名字,大多来自非英语世界,主要是套用《圣经》人物和古罗马圣贤,也有不少是以著名剧的角色为名,还有不少是自创的,这是读者所熟知的一点。然而,与国人以名字来表达志向、寄托心意,从而变得多姿多彩且艰深难明不同,英国人的名字在多样化方面肯定比不上国人。

见小辈手上有“奇幻”小说,其作者名为 China Tom Miéville,因以 China 为名,像我这样学识浅薄的人,难免会有“多怪”的感觉。于是便试着将这个名字译为猜拿·米耶维。

1972 年出生于英国中部的名城。猜拿被视为“天才儿童”,从十一岁开始,经历了中学直至博士阶段,每年都获得奖学金。1994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 Clare 书院,该书院门前矗立着一尊形象不佳的孔夫子塑像。他的“专业”是社会人类学。2001 年,他在伦敦经济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为《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法》,之后前往哈佛进行“进修”。猜拿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却凭借撰写奇幻小说而闻名(从亚马逊网站可以看到,他有十多本著作),他获得了多项国际和英国的奇幻小说大奖,还曾经担任学报《历史唯物主义》的总编辑;在 2001 年,他以英国左翼政党、社会主义联盟党员的身份参与竞选国会议席,然而遗憾的是他落选了,得票率仅为百分之一点二……

猜测他出身名校,学术根基十分深厚,并且精心研究马克思学说还有意从政,可最终却成为了知名的奇幻小说家,这些经历就已经足够“神奇”了。然而,他“得名”的过程更加富有戏剧性。他在 2003 年接受了《科幻小说研究》的访问。他的双亲是典型的嬉皮士。他们是笔者半世纪前戏译的“花儿须铃”,男的满脸胡须,女的满头鲜花,戴着耳环、颈链和手镯。他们随着音乐起舞(扭动才对)时,相互碰撞,叮当作响。他们入世骇俗,不同凡响。他的母亲在临盆前想要为还不知道性别的胎儿取名字,于是就和丈夫一起翻字典。妻子翻到了“榕树”,丈夫翻出了“China”,结果丈夫的主张占了上风,“China”这个名字就确定下来了。不过,此“China”并非指当年尚未崛起的那个中国。之所以选用这个词,是因为它的发音与伦敦东区(贫民聚居地)土话中的“死党”(Mate)押韵。“土佬”说“My old china”,意思就是“My old mate”(我的死党)。而且“china plate”(瓷碟)也与“mate”同韵。因此,此名在伦敦东区与中国并无关联。

为何人类无软毛

人体没有羽毛。那么成语“爱惜羽毛”是从哪里来的呢?最近随意翻书时,看到了汉代刘向的《说苑·杂言》这本书,其中记载:“君子爱惜自己的口舌,孔雀爱惜自己的羽毛,虎豹爱惜自己的爪子。这些都是用来治理自身和行为的方法。”“爱惜羽毛”大概就是出自这里。

https://img2.baidu.com/it/u=242118786,399967261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500

笔者曾写过一篇名为《自残益人利己 禽兽与人皆然》的文章,文中指出雄性孔雀开屏是“不利条件原理(或累赘原则)”的典型体现。雄孔雀为了吸引异性,从而达成传宗接代的愿望,不惜进行“自残”行为,甚至毫不畏惧牺牲。

《书城》杂志 3 月号刊载了陈红的《孔雀尾巴惹出的麻烦》一文。此文主要是对普鲁姆(R. Prum)2017 年的《美的进化》(Theof ,副题太长未录入)的中译进行评论。文中指出,孔雀尾巴那样明显具有观赏价值,却很难说是有利于生存的表征,而这类表征被统称为“健康指标”( )。此外,其他“健康指标”在人和兽身上都有体现:动物方面有猴子,鲜红的脸蛋表明它未被血液寄生虫感染;人类则有穿高跟鞋的女性,高跟鞋能突出女人的乳房和臀部,是生育能力强的表征。4 月 17 日的《上海书评》有洪纬对这本书(依据原书而非中译)的《〈美的进化〉:雌动物如何选择孩子的父亲》进行了评论。作者觉得将其译为“进化”并不精确,因为“进化”这个字既包含“进化”的意思,也涵盖了“退化”的含义。所以洪氏建议将其译为“演化”。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洪氏指出,普鲁姆在书中用“不利条件原理”来形容“孔雀开屏”,并且这个词是由以色列演化生物学家扎哈维(Amotz )所创造的。

去年 12 月中旬,从“爱惜羽毛”这一想法,笔者想起了美国学社网站的一篇长文,这篇长文让笔者大开眼界,其题目为《为何人类无软毛?》(Why didLose Their Fur?)。如今的人有头发、胡须和汗毛,但原始人的浑身长毛为何在演化过程中完全脱落了呢?生物演化学家对北极熊和兔子脚底及手掌有柔毛的情况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北极熊和兔子的“阻化(抑制)蛋白质”(术语称 DKK2)不足,而 DKK2 是毛发促长剂。所以,北极熊和兔子浑身连手足底部都有毛。很明显,人类有充足的“阻化蛋白质”,这就导致了人类浑身长毛脱落,连手掌脚底都没有毛。

脚底没有毛,这促使人类发明了鞋和袜。而如果手掌生出毛,那么“捧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情况就会经常发生,因为手掌有滑不溜手的柔毛,就无法牢牢地握住像石块这样的重物。

人类没有长毛。然而,人类仍然需要为修剪头发、剃胡子、除去汗毛以及去除脚毛而花费心思。在这种情况下,理发业便应运而生了。

理发这一行业,自古就存在,是因为人类有需求而催生出来的专业。在我国,理发匠古时被称作剃工或篦(剃)头师傅。据维基百科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二百年,西汉的刘安(刘邦的孙子)所著的“工艺百科”《淮南(鸿宝)万毕术》中已有关于理发的记载。不过,西洋的理发术看起来更“先进”且多元。在中古欧洲,理发匠被称作[具体称呼],从其名称就能明白,他们的工作不只是为男人修面和剪发,还兼任牙医、放血、灌肠、外科手术、卖药等职务。直到 1745 年,英王乔治二世才下达诏令,将外科医生与理发匠分开。然而,即便如此,理发匠仍然可以为病人放血和拔牙。

说起理发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这本书。在这本书的“职业的执照”那一章里,提到了美国理发匠(在当时还没有发型师这个美好的称呼)的“入行条件”。这些“入行条件”的严苛程度真是让人难以想象。他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有些地方立了法。此法规规定,要获得理发匠的特许执照,就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正式训练”,包括剪发,还有卫生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细菌学的知识,像毛发学(of the hair)也要掌握,同时要涉及皮肤、指甲、肌肉与神经组织,脑以及脸与颈项的结构,还有消毒与防腐方面的内容,甚至包括修面、染色、漂白腺状组织(gland)等。这情形就好像是要恢复中世纪理发匠兼外科医生的身份。考取理发匠执照,需要具备一定的学识,这种学识要达到大学理科生的水平。同时,受训的时间不能太短,不得少于一千小时。

这类考取“理发执照”所必需的艰辛课程,在二十年代之后就陆续被删除和废除了。要是不这样做的话,在百业都蓬勃发展、就业机会非常多的这种情形下,如今的美国就不会有理发匠(发型师)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宅男必备网站-必备宅男网站下载-必备宅男网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