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母亲魏传朝:雨中挑水、放牛与收麦的深情记忆
雨中的母亲魏传朝
记忆中,母亲的影像大多和雨联系在一起。在雨中的母亲,她的影像有时模糊,有时清晰。我在雨中望着母亲,努力捕捉她的影像,时而觉得遥远,时而觉得贴近,既亲切又伤忧。母亲冒雨给家里挑水,那水桶有一两尺多高,她只能挑半桶,因为满桶水她挑不起来;雨天不用牛,这是放牛的好时光,由于我胆小,尤其怕把牛放丢了,所以她总是帮我赶牛上山,进到村西头的桐树林里,再往深处走就是茅草坡,那里遍地都是牛草,牛不怕,我也不怕,可母亲怕,她一淋雨就不住地咳嗽;有时灶火烧着了却没有菜下锅,母亲赶紧奔去菜园弄菜,一阵风一阵雨过后,她弄了一篮子南瓜、茄子、韭菜等,母亲头发全湿了,脸上都是雨水,浑身也被浸透了;收麦打麦的时候,雨常常偷袭场院里的麦垛和地里还未收割的麦子,那种累那种急啊,雨中,母亲们把麦堆成垛,把麦草盖在金灿灿的麦粒堆上,再用帆布盖上。一会儿,日头从云端中探出了头,雨停了,天晴了。然而,母亲们却浑身是雨水,满是麦糠,脸上尽显倦意和疲乏。尽管如此,天晴了,母亲们露出了笑容。在三伏天里,锄草薅秧这样的活儿母亲们也会去干。她们常常会被雨淋湿。而且,即使再累,回到屋里的第一个动作也是生火做饭。接着,她们会打开后门,迎接在门口等待的鸡子回笼。之后,她们会给一直在等晚饭而直哼唧的猪们喂食。再之后,她们会给牛添加饲料。最后,她们会关上牛棚,关闭猪圈。下雨了。母亲开始给我们烧水洗脚洗澡。等我们睡下后,她才给父亲煮了一碗包谷米酒,在里面加了些猪油,还放了些红糖,让父亲喝下。
印象中有些活和事似乎是母亲的“专属”,需要时刻在各处去做:天刚蒙蒙亮,要喊孩子们起床去上学;接着就是她把鸡放出笼子,给猪喂草、给牛喂水并添加草料;天黑的时候,又是她吆喝着鸡进笼,给猪牛添加夜料,然后开始烧火做饭,还要烧水给全家老小洗澡;像这样忙完,已经夜深了,母亲拖着十分疲惫的身体,拿着一盏油灯,走进里屋休息去了。母亲在煤油灯前缝补衣裳,在塘火前纳鞋底,在桂花树下纺线绣枕头,这是最“温馨”的影像。她总是在推石磨,这是最刻骨铭心的画面。春夏秋冬,白昼夜晚,她顾不得自己累不累,也不顾身子骨能否扛得住,始终在推磨。磨顶上有包谷、麦子、黄豆。推黄豆是为了给乡上或学校打豆腐,一个豆腐五毛工钱,还能落下点豆碴给娃儿们充饥。这活儿常使用大磨,大磨在屋子外面,由于搭不起磨棚,所以母亲推磨的时候常常会被雨淋到。很多时候,她都是汗流得像下雨一样。母亲的心脏不太好,一干活就容易出汗,活儿一重,就会把衣襟都汗湿了。小时候,首先是坐在母亲胸前的磨杠上,觉得很有趣。等大一点后,就踮起脚尖帮母亲推磨。再大些时,就不让母亲抱磨杠了。在去 60 里外读中学的那段日子里,每次出门前,我一定会替母亲推磨,因为我担心自己离家半月,她推磨一推就是一天半夜,会把她累着。我第一次用脚去数推一斗包谷和一斗麦打一个豆腐时,需要抱磨杠转多少圈、走多少步以及用多少个时辰。我首次发现:母亲推磨时,她脚下所走的是一个没有起始点且没有终点的圆形磨道。在这个“圆圈”之上,母亲度过了她的一生。她从少女一步步走成了姑娘,又从姑娘逐渐走成了人妻,最终成为了我的母亲……
记忆从悠远的历史中折回。我看到母亲站在雨里。她一手拿着一个破斗笠,一手提着一件破烂蓑衣。她举目眺望,呼喊我回家。还叮嘱我要牵好牛,小心牛失脚掉到崖坡沟里。
忽地眼前重现:大雨倾盆而下。母亲牵着牛,扛着柴禾,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着满满的萝卜、红苕,或是给猪娃们拔的鲜嫩青草。雷电交加。母亲拿着破伞,或是戴着烂草帽,或是穿着快散架了的蓑衣和斗笠。她到河边桥头,来接我回家。我早已被淋得湿漉漉的,凉冰冰的。母亲送来的雨具,立刻让我暖和了起来。母亲以同样的方式迎接雨中的父亲,有犁田耙地的父亲,有砍柴担挑的父亲,还有远行百里给儿女买药归来的父亲。在记忆里,我与弟妹们在母亲的纸伞、草帽、斗笠、蓑衣的庇护下渐渐长大,从瓦屋中走出,从深山盆地迈向山外的世界。因为雨,因为家乡的雨与外边世界完全不同。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的影像常常与雨叠加在一起。在梦里,母亲在雨中打麦;在笔下,母亲跟犁沟播种;母亲背着年幼的我和她的每一个儿女去学堂报名,然后在雨中等候我们上完课,又背我们回家。母亲在吃饭时很少上桌。起初以为是受到礼仪的束缚。后来才知道多半是因为桌上的菜饭不够。面对像饿狼一样的儿女,母亲只好选择后吃或者少吃。有时候甚至不吃。因为锅里的饭食已经被儿女们吃光了。
雨中,母亲送我前往小学。上学的路途颇为遥远,身后的背景皆是山峦……在雨中,母亲打着伞送我去上中学。中学的路比之前更长更远,需要走上大半天时间。我并未让母亲送得太远。雨势逐渐增大,那泥巴路也愈发糟糕。抵达河边后,我踏上木桥,回过头望着母亲,默默无语,母亲说道:“去吧,赶紧追上同伴,以免迷路,免得走到天黑。”说着,将她手里提着的竹筒递给我,并帮我挎在肩上。母亲叮嘱我这菜能吃半个月,要慢慢吃,是辣椒炒豆酱,很下饭,味道很香。雨下得更大了。我应了一声后走过木桥,来到河的这边,回头望去,只见大雨倾盆而下,雨丝把母亲的面孔都模糊了。我得赶紧赶路。我心中涌起想哭的冲动。我戴着斗笠,而母亲却淋在雨中。当我想大声呼喊她时,她转身走进了深深的竹林里。在她身后,河边、水里、沙滩上,一群白鹭落下又飞起。我忍不住哭了,喉咙哽咽着。我走在向上中学的路上,一步一回头。先朝东走,接着又朝南走。顺着河而上,路的深处是峡谷,那峡谷已被大雨织就的雨幕给遮掩住了。
老荫茶
黄福海
过去,农村的老头儿喜欢抽老旱烟,老太婆也一样。他们必不可缺少一壶“老荫茶”,这壶茶是在柴火的炉膛边冲泡、煨熬而成的,茶汤泛着黑红黑红的颜色。那腾腾萦绕、弥漫的雾气,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往日关于茶的记忆里……
因为工作的缘故,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年轻的时候常常会去下乡。那时候,在中高山的贫穷农村,纸烟是很稀罕的东西。每次走到一户农家,老农都会非常恭敬地双手捧着三匹自己栽种并收获的旱烟叶子,同时端上一壶呈现出绿中泛红颜色的老荫茶,还说喝了这些可以清热、解毒,并且能降低抽烟所引起的燥火。这是当地人家热情待客的方式,父亲不好轻易地拒绝,于是就接了过来,并且也学着他们那样开始吞云吐雾。刚开始不太适应,经常被呛得鼻涕口水一起流,还不停地咳嗽。那些老农见状赶紧让“喝口茶,喝口茶”。说来也怪,父亲马上就不咳嗽了,接着渐渐地就习惯了这种情况。说起抽旱烟这件事以及他使用的“武器”,父亲有点像日伪时期“侦辑队”的人。他有三、四根烟袋锅子,长短、大小不同,铜头竹身。这些烟袋锅子搁置在家里的五斗柜上。我们小孩子常常偷偷把它们拿下来玩耍,还学着父亲那样叭嗒、叭嗒地抽着空气。父亲学会抽烟之后,烟瘾变得很大。因为考虑到经济实惠且能过瘾,他常年抽旱烟。随着烟瘾的增大,茶瘾也越来越大。所以每次下乡几天回来,他的挎包里都会被塞满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旱烟叶子,以及老乡送的三五包略带中药苦香、散发着青草气息的老荫茶。
我们这儿称呼的老荫茶,它不是百度上说的那种非茶非草的树叶子。它是正儿八经的茶树,与茶种是近亲。它野生在背阴、凉爽、干燥的山洼野扒和乱草丛中。所以,采摘、烘焙、制作都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需要经过炒、揉、搓、捻、晒或烘等多道工序。老荫茶性凉且味甘。大冬天时,可将茶罐煨在柴火炉灶旁或坑道旁,边喝边熬。它经煮耐泡,特别“打水”,即冲泡多遍仍能保持茶的本色。喝起来苦中带涩,有时会有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儿。它是抽老旱烟人的心爱之物,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嗜好伴侣。抽旱烟时,若没有老荫茶搭配和涮口,就会口涎增多,满地乱吐,甚至神情恍惚,被烟熏倒。此茶是功夫茶,喝这茶的人得有“功夫”。不然会有被灌醉的感觉,尤其空腹时。如果不小心喝多了此茶,必然如同酒醉一般。
曾经在农村待过很多年,那时喝的茶是大叶子一片片的,俗称“大碗儿茶”。它没有现在这么精致,也没有如今的档次和品味。可想而知,其制作自然很简单、粗放。在交供销社收购站的大白袋子装的干茶里,常常能看到茶叶中夹杂着土疙瘩,极不卫生。可见当时制茶环境很随意,但在那时这是很普遍的事。那时候买供销社的茶,有一个习惯。在冲泡之前,必须把茶叶放在茶缸子里,用沸水反复冲洗几次,然后才沏上。
如今,我们家乡的茶叶,经几代专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与发现,被确认为富硒茶,之后便获得了“紫阳富硒茶”这一美名,从此闻名神州。近年来,它在国内外都有销售。并且前不久,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紫阳茶产品及茶文化发布会。毋庸置疑,“老荫茶”在紫阳的大巴山中土生土长,自然也含有富硒。据说微量元素“硒”是人体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如儿茶素、茶多酚、氨基酸等,其中硒的含量较高,其作用令人振奋。富硒的功效有十大类,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二是对烟民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降低肺癌的发生率。我方明白,父亲已经八十岁了,他抽旱烟已经有三、四十年了,然而他的身体却安然无恙。
本人身处紫阳,喜欢喝茶,尤其爱喝家乡地道的紫阳茶。前些年曾学着大人喝过苦涩浓重的老荫茶,而现在更多的时候是细细咂喝、慢慢品茗那带有浓郁栗香的毛尖、翠峰等细茶。随着越来越精致、高端的机制茶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越发怀念那原始、质朴的做茶工艺以及充满乡土气息的“老荫茶”。有时会莫名地思考:很多老手艺在渐渐远离我们,总该有一些传统的事物能够留存下来……
边城新语
李 冰
我当年写的一篇短文叫《边城》,这篇短文竟然真的实现了,让“边城”这个名字叫响了,也让白河获得了赞誉。我因为这篇短文与白河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再次踏入白河。记忆里的边城,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焕然一新,几乎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白河的发展速度极快,变化之大令人惊叹,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如今的白河新农村,呈现出全新的景象。有绿水青山,也有青山绿水,环境十分优美,这种天然的自然美景,谁见了都会为之心动。难怪边城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宜居之地。
当年,有一位地区(市)的领导干部,因为工作需要,深入到了白河的腹地。回来之后,他多次抒发感慨。他认为白河的许多农村,屋后是郁翠的青山,门前有一片开阔的平地,脚下有清澈的小河缓缓流淌,自然的村舍散布在其间,山高且水清,鸟语伴随花香,鸡鸭牛羊在其中,还有袅袅的炊烟。那好一派田园风光,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简直就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他常常梦想着自己能够居住在这里该有多好。
市作协主席张虹从白河采风回来后告诉我,现在白河的新农村建设得极为漂亮,真的非常漂亮。他说我有机会确实应该去看看。
那么,去白河要看些什么呢?要看那依山傍水的边地小城吗?要看边城如今的模样吗?要看新农村展现出的新气象吗?要看大自然格外偏爱的山清水秀之景吗?还是要看今昔之间的变化呢?当然可以啦!那是肯定的!不过,在欣赏新景象的时候,你不但应该了解它的历史,还应该了解它的文化,不然的话,就无法知晓它的发展与变化。
你去了,看了,哪怕随意地四处走走,就会发现如今的边城到处是风景,到处能让你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不愿离去。这就是央视多次报道过的可读可点的白河。走在白河大地,留心、用心,就会有所发现和收获。确实,将生命融入边城风景,必将留下美好记忆。
这次来到白河,心中的那份向往,最终得以实现。边城,是一座灵动秀美的临江生态小城。山赋予了它秀美的景色,水赋予了它灵气,人增添了它的活力。在白河精神的滋养培育下,它变得日新月异,风光极为美好。直白地说,它真的是太美了。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边城的前景简直难以估量。虽然谁也无法预知它将来会美成何种模样?但只要有白河精神存在,边城必然会越来越美好。
原来的老街已经消失不见。然而,桥儿沟这张代表原始小城的历史名片,它的旧貌依然存在,新颜也已展现,古韵依然留存,吸引着众多游人纷至沓来,这里的繁华依旧如昔。
笔者认为,桥儿沟的历史在边城的版图中是需要被铭记的。它是小城特有的历史遗存,不只是地理标记、方位坐标和历史记忆,还是人们的心理期盼与历史期盼。边城人对自己的历史保护得很到位,近乎完美,这是边城人的自豪,值得敬佩。
山依旧是原来的山,水依然是原来的水,人还是原来的人。由于有了白河精神,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愈发美丽,美丽得声名远扬,让人产生敬畏之情,对其另眼相看。
未来的边城会是何种模样呢?对于未来的边城,人们可以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无论怎样想象都不会显得过分。那就让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吧,尽情地去憧憬边城那美好的未来。
边城美丽,话题说不完,风景看不尽。它凭借固有的魅力以及穿透岁月的美丽,给边城罩上一层神秘面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不论从何种角度,你都能欣赏到边城别样的美丽。
边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积淀。目前已发现被誉为“中华福地小武当”的庙山寨,还有张家大院、黄家大院等众多极具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景点。其中群峰簇拥的庙山寨,已被开发成规模较大的旅游景点。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庙山寨处于群山之巅。因为它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造就了这片仙山圣土独有的白皮松。白皮松是庙山寨的生态瑰宝,是镇山之宝,是天下奇观,也是边城一绝。
行文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镇坪县发现的化龙石,它成为了镇坪县的镇县之宝。那么,白河的白皮松,有没有可能成为白河县的镇县之宝呢?除此之外,我坚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隐藏着深厚的历史遗存,等待着您去发现。
边城之美宛如诗一般,宛如画一般,更仿若一篇饱含哲思的美文。它总能触动读者的神经,进而引发心灵的共鸣与感动。这种美丽的感动,是边城人心血与汗水的凝聚。在我的心中,边城不仅是边城人的伊甸园,更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地方。
感谢边城的人民,感谢他们的吃苦精神。感谢他们坚守并弘扬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边城的白河,以及白河边的边城,二者已成为相互依存的同义语。写到这里,综合边城的所有美好,归根结底,关键在于边城人的精神美。边城人凭借边城精神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那种精神透过发展变化得以表现,它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敢为人先,不满足于现状,永不止步,不屈不挠且勇往直前。这种实干苦干精神,正体现出边城人对真正生活意义的探寻与追求。
公开课(小小说)
张猛
老吴好久没这么郁闷了,他恨自己那张破嘴。
一切要从那节公开课说起。
https://img1.baidu.com/it/u=3997112671,236944463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2
全区有一节语文公开课,新上任的局长要来听课。校领导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做准备工作。讲课的老师是王老师,她既漂亮又会说。就连评课的五名老师也都被指定好了。在听课之前,她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千字以上的评课材料。
王老师为了这节课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她已经有好几周没去逛街了,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网上搜索教案、查找资料并制作课件。课文的空白处都被她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字,这是她一学期中备课最为细致的一堂课。她在班里已经讲了两遍,就如同进行彩排一样,对于哪些同学读课文、哪些同学回答问题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而且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一字不落地记在了书上。学校正期待着她能够展现出出色的表现,因为今年她就要评选高级职称了。
她所选的课文名为《心声》。此课文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叫京京,在公开课上进行读课文的事情。京京特别喜欢读课文。然而,老师却指定了几名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结果,那些读得好的同学却因为一时紧张而读不出来。最后,京京站起身来,声情并茂地读完了课文,并且赢得了一片掌声。
讲课那天,大教室里全是脑袋。其中中间部分是身穿校服的几十名同学,后面坐着正襟危坐的教育局领导以及前来听课的百余名教师,并且就连过道都坐满了人。
王老师在高高的讲台上讲得很投入,就如同演员在背诵台词一般。他还不时地挥挥手,那模样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眼睛中也闪烁着光芒。一张张明亮的幻灯片在孩子们的眼前闪烁着。每个问题刚一提出,立刻就会有许多只手举起来,“老师!”“老师!”有的同学甚至急切地站起身来。课堂的氛围十分热闹。下课铃声响起,那令人振奋的总结也随之结束了。
评课时,赞美之声此起彼伏。有的说气氛活跃且善于启发,有的说语言优美且教态大方。甚至还有人编出几句顺口溜,听后让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那几名指定的评课教师,如同做报告般口若悬河,一页翻过还有一页,仿佛谁要是说出一点不好,谁就是愚蠢的,谁就是不称职的。下面有人打起了瞌睡,也有人举起手机,一个转身就溜走了……
老吴轮到他发言了,他原本是不想说的。他担心自己一旦说多了,就难以把控言语。然而,校长正用期待的眼神紧盯着他,谁让他是教研组长呢?“王老师这节课相当成功,理念很先进,并且充满激情……”他如同其他人一样开始唱起赞歌。在评到最后时,老吴还是没能忍住,说道:“我提出一个小小的不足,‘书声琅琅’的‘琅’字写错了,其右边是‘良’,而不是‘朗’字的左偏旁。”老吴说完后,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了几秒钟。接着,四周响起了一片议论声。局长若有所思地微微点头,然后长长地吐出一口烟。校长那莫名的目光在老马身上停留了很久。王老师的脸上早已燃起一团火,他的头深深地垂了下去。
第二天,老吴刚走进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此时,王老师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对着老吴说道:“老吴,你昨天是什么意思?”老吴疑惑地问:“咋的了?”王老师生气地回应:“你说咋的了?就你会写字啊!”说着,他“啪”地一声拍了一下桌子,结果把茶杯盖震翻了两个。接着又说道:“你行你咋没上去讲呢?别在那装啊!”谁不认识谁呀……”王老师确实很能说会道,那嘴巴就如同机关枪一般,像疾风骤雨般的话语如子弹般向老吴猛烈地扫过去,他根本无处躲避,连插嘴的空隙都没有。
不行,你得跟我一起去找校长。我要问问,吴老师那么厉害,你们为何不安排他来讲课,非得让我出丑……说着,他就过来拉拽老吴。“你别拽我!”老吴只是轻轻挥动一下胳膊,王老师顺势一歪便倒在地上,接着竟然大声地抽泣起来。周围同事有的过来掐人中,有的跑去找校长,还有的在打 120……不知在何时,王老师的丈夫来了,他身后跟着两个又高又壮的人,进办公室后就骂骂咧咧地询问哪个是老吴,若不是老吴跑得快,那情况就糟糕了。
王老师因一个词气晕了,在医院住了两周。学校和老吴各承担一半费用,最后老吴又掏出五千元钱托人说和,此事才得以解决。
半年之后,老吴辞去了教研组长这一职务。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行过听课的行为,也没有参与过评课的工作。
我只要你的荒原(外一首)
张妍
不要玫瑰与青铜冶炼的火
不要修饰的词
不要身份证明的名望
我只要你的白色苍茫的荒原
不要空瓶子插枝的手
不要骏马镶金带银的龙套
不要社稷和粉色的绣楼陪衬
只要方言里喝露水的虫
把卵产在离生和死最近的地方
不要刻意用减法放缓的老
不要被捆绑功名的心
只要你草尖上的风
我可以脱下所有的布缕
回到一只蜗牛的床上
在一粒草籽上停顿
热爱你没有体温的荒原
写给自己的诗
十月十五的月亮很圆
多年前的这个夜晚是母亲的苦难
我是上帝宠爱的女儿
一页羊皮书,写下满满的祝福
命运是莫测的无垠之手
在未知的时辰中藏着疼痛的纹路
回望走过童年的路口
腼腆的少年眼神如水
https://img0.baidu.com/it/u=3386544970,203370392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78
十岁牵过的手,现在还能相扣
天使的靛蓝色之城、圆顶教堂
都指向星云密布的远古棋局
那时候,白莲花在小矮人的眼中闪烁
而我们,没有把故事写完
雨水
雨水获得了秋天的一生
她一滴一滴破碎,山河变冷
火焰熄灭,燃烧的背面
是潮湿的深井
雨水湿了大地,干皱的菊花
活了过来,铺满了山坡
草色还青,让我怀念起
童年的炊烟
雨下了好多天,看不到
夜空中的星星,看不到
交换的眼睛,也听不到
熟悉的声音,雨水
把一切都埋进土壤里
洗清了一切关系
江边渔家美食发现征文大赛
地址:安康市龙舟园三号楼
订餐电话:
投稿邮箱:
美景与美食
黄开林
南宫山景色秀丽。千层河环境幽静。神河源空间空旷。蜡烛山山势险峻。并且岚河水上漂流能让人放松。这些已经成为游客心中的五张名片。
岚皋拥有美景,而美景又伴随着美食,这两者可谓是天作之合,更是人间绝配。我这个人喜好美食,一旦听说有好吃的东西,就会精神抖擞,显得迫不及待。人活在这世上一辈子,如果连吃都不“喜好”,那还能“喜好”什么呢?有人会提到还有“好色”。然而,佛语中曾讲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这个人很实在,很少说空话,也不做空事,更不会开空头支票。不管挣钱与否,先让自己的肚子填饱。
别以为吃仅仅是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的事。大到治国的道理,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都离不开吃。《道德经》中有“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话。还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意思是只要是与吃有相关联系的事,就是极其重大的事。当《岚皋美食精粹》的清样递到我手中时,我的眼睛顿时一亮,哇,有这么多美味的食物啊!这不仅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刘华弟让我在前面写些话,我没有思考就欣然答应了。这就好像瓦楞缝隙中冒出的炊烟,又像是菜还没上桌之前窜出的香气。我的文字赶在正文之前,占了先,就如同坐了一回上席,即便本身不吃香,也能跟着沾点光。
人老了便容易出现毛病,常常喜欢谈论年轻时的饮食记忆。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我算不上好汉,即便提及也没什么关系。
我喜爱羊肉,然而却不喜欢用羊油来炒菜。婆婆很有办法,就像变戏法一样弄来了核桃、花生、芝麻之类的东西,将包谷面炒酥后拌在一起,说这是羊油茶。在饥荒年代,这羊油茶不亚于山珍海味。前些年到了巴东,端上来一钵,说是土家族的名菜,我尝了一口,发现这不是在饥饿的时候婆婆做的臭豆渣烩芥菜吗?我上学的时候,正赶上青黄不接的时期,每天都吃南瓜酸浆粑。婆婆让我找来桐叶,用嫩南瓜炒青椒,然后和浆粑一起包成三角形状,当作锅贴来做。剥开叶片,它的颜色墨绿得像玉一样,味道极其鲜香。有一回,婆婆宣布下午吃肥肉,我们都半信半疑,结果端上桌的却是煎得两面金黄的冬瓜,上面撒了芝麻面。虽然明知自己被骗了,但还是说好吃。家里请了几个人干活。婆把黄豆用石磨推了,然后和包谷米一起下到锅里。她起得很早,用小火慢慢地熬煮,到黄昏时才吃。那味道醇香绵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现在偶尔也会在小吃摊点吃一碗,模样和以前相似,但却不是那个味儿。别人送来了两升糯米,婆悄悄地对我说,今天要发狠做活,中午“做神符”。将生腊肉切成小条,接着把淘洗过的糯米也放入锅中,待锅煮开后用小火慢慢烹煮。当锅盖揭开时,香味四处飘散开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锅巴,呈现出焦黄油亮的色泽,嚼起来发出清脆的声响,一片一片十分悦耳。母亲从仙人脚(老家草鞋垭的一个小地名)打猪草回来,带回来一篮气味很浓的树叶。生的猪和熟的猪都不吃这些树叶,婆婆说这是神仙树叶。把这些树叶洗净后在开水锅里搅动,然后过滤并冷却,就变成了像碧玉翡翠一样的神仙豆腐。后来我写了一篇专门的文章,发表在省报上,名声也随之大大提升,它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年,我在孟石岭一个叫九台的地方进行路线教育。女主人炒了一碗洋芋片,味道特别。我询问了做法,她说是放化猪油用柴火干炒,在起锅的时候浇上蒜汁就做成了。我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津津有味地谈论,这犯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常见毛病,一有机会就口无遮拦,随意发表言论,赶紧停止吧。
人一生的口福之乐或许都有定数。没吃到的不要心生羡慕,吃到的也不要四处宣扬。我之所以写下一些片段记忆,是因为受到了这本小册子的启发。实话实说,岚皋的美食极为丰富,我所提到的以及这本书上所写的,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难免会有遗漏。出专集也好,办烹饪学校也好,只是开了一个好头,真正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像放长线钓大鱼一样。这些年我走过一些地方。要是没遇上好景致,那吃一顿好的,也能算是不虚此行。有时候看到的美景,我早已忘记了。然而品尝到的地方风味小吃,却一直挥之不去,它成为了我笔下的文字,也成为了朋友聚会时的谈资。
好茶需要好水来搭配,美景需要美食来相配。这就如同葫芦找到了合适的当当,茶壶找到了合适的缸缸,西瓜找到了合适的暴牙腔。游览了岚皋的美景,品尝到岚皋的美食,这是在原本美好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光彩,是如同鱼与熊掌一样都能得到,这样的美事,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错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喜欢美食,也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喜欢美食。酒肉穿肠而过,文字牢记心中。相信这本小书不会仅得到我一人的称赞,在这繁杂的世间,必定还会有其他志同道合之人能与之产生共鸣,他们会掩卷沉思,神情恍惚,或许还会特意动身前往岚皋一趟,并非为了欣赏美景,而是为了温暖肠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