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访谈揭秘妄想代理人结局创作背后的思考与平衡
(原载于《妄想代理人》日版DVD的小册子中)今敏的访谈
最后一切都被吞噬的结局
我是接受的
关于故事
——最终话,以那个方式落幕是预先定好的吗?
用大包袱皮把一切都包裹起来,这种做法挺无趣的。而且一直挖坑的行为是很荒谬的。所以我所想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做个了断,同时留下许多谜团,要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因此,有的人会接受这种做法,而有的人则会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笑)。
实际上从编剧角度考虑,在高潮前让猪狩和美佐江的故事占较大比重不如直接炒热月子的故事,我觉得这才是正常做法。不过,这种做法有点太容易被人看穿了。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若猪狩找回自我并回到现实,感觉他有相应活跃度是可以的。然而,他一回来还没做什么就被吞噬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猪狩活跃就显得太假了,因为球棒少年不是个人能力可以对抗的对手。所以最后以大家都被吞噬来结束,对此我是接受的。
听说这次写剧本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那么对于故事构筑如此倾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开始的愿景是这部作品以剧本驱动。虽然这么说可能存在语病,但由于预算和时间的问题,我们事先就预见到了可能会出现作画崩坏或演出力不足的情况。然而,我希望大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怀着对下周的期待,开心地观看当下的话数。所以必然需要剧本的力量,我是这样想的。
故事的构成并非一开始就确定好的。大概到第七话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的意象。之后就完全没有确定下来。总之,曾经说过以巨大麻洛美和巨大球棒少年的壮绝之战来结尾吧(笑)。不了解情况的人听了,或许会觉得这太不负责任了。毕竟,定下之后再展开来制作故事,还是会显得太无趣了。
题材方面,涵盖了霸凌问题、二重人格和卖肉,还有警官的渎职等。以一种带着接下来做什么呢的轻松态度来出点子。到了第八话的时候,据说“网络自杀正在流行”,那就做一个与自杀这个题材不相称的、充满光明的故事吧。“光明的自杀”这种扭曲的想法与《妄想代理人》很契合,我觉得很不错。
努力的话就有出路
这种想法我不喜欢
关于角色
——看起来今导演似乎在猪狩身上寄托了想法。
寄托想法不太准确,但我感觉不拯救这样的人不行。如今的世上,我不明白为何中年男性非得被轻视。只有女人和孩子的价值观被称赞,而跟不上节奏的中年男性却被蒙上了负面印象。我不想支持年轻就好这种孩子气的价值观,对于女人和孩子的价值观——即作品中月子以及麻洛美所象征的价值观——我甚至想说,别胡闹了!
当然,月子有其自身的内情。因为对难以抵抗的事情处理不当,从而生出了麻洛美以及球棒少年。最终话中对初潮的描写,也蕴含着这样的思考。那是男人无法理解的负担,然而可以将其解释为无法抵抗的自然行为。人们只能接受,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继续活下去。我不喜欢“努力就有出路”这种思考方式。世上存在着一些没办法的事情,也存在着一些不讲理的事情。人们最好始终带着有很多“无法抵抗的东西”这种意识。球棒少年最终出现了异常状况,然而以地震或者台风等“天灾”的意象来看,确实是无法抵抗的。
——关于月子,问了作画的人员,他们都说“搞不懂”。
今:制作者无需一定懂得,月子本身就是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人”。若要描写“让人难以理解的人”,就必须积累相关难以理解的事情。然而,即便这类人物可凭借想象的线索来描绘,也不意味着就完全把握住了他们。只需让大家通过各种想象获得乐趣即可,并非一定要有作者的意图蕴含其中。这是为了给看的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而做的。似乎有很多人如果没有得到“这部作品是这样的,所以说了那样的事情”的明确保证,就说不出任何感想。这种不自己负责的人会被球棒少年揍,或许这是本作的主题之一(笑)。
关于球棒少年,到现在已经被广泛议论了。然而,说到底,为什么会是“少年”呢?
https://img2.baidu.com/it/u=1960129195,356622088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2&h=500
球棒少年是月子小时候所欠缺的,因此想让他与当时的月子年龄相近。要将“孩子气的借口”具象化,就需用孩子的模样。在外观方面,当初曾有“骑着自行车拿着球棒的棒球少年”这一形象。然而,制作人机智地指出,每一集 TV 都画自行车的话,作画方面会很辛苦(笑),于是就改成了旱冰鞋。
一方面,对于麻洛美后半段比重占很大这一情况,您有着怎样的用意呢?
今:看点在于麻洛美与球棒少年看似对立,实则相同,二者皆为借口。世上充斥着借口,渴望借口的人们不断被给予各种事物。那种毫无依据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之类的口水歌也是如此,属于 music 的治愈系物品。就只是想被治愈吗,明明没好好工作过(笑)。多数人被媒体施加了压力,他们自认为只要自己被治愈了就可以了,不就是这么个情况嘛。所以才会不停地找借口吧。我想要把这种现象以一种可以一笑了之的形式呈现出来。
各话中重复的声音
希望大家也能注意到其演出
声音中隐藏的主题
——既然是tv剧集,有什么特别注意到的点吗?
我一直做的是剧场作品。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把 TV 当作剧场的缩小版来制作。我本身就不太喜欢依赖作画这种方式。因为 TV 有张数的限制,所以不得不综合且积极地运用对话的有趣之处、分镜及节奏的有趣之处以及声音的有趣之处等。
——听说其中给予这次的音响制作很大比重。
声音方面,每话都思考了能够决定主题且属于该话固有的重复音。然而,我觉得注意到声音演出的人是很少的。对于效果音的用法,比如画面未出现的东西却响起声音等情况,进行了重要的演出,但关于音响到现在都没有怎么去强调,没人做出敏感的反应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次借着看 DVD 的机会,希望声音的演出能够被大家所感受到。
今导演继《千年女伶》后又让平泽进先生负责音乐,那么对于今导演而言,平泽音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平泽先生的音乐具有觉醒的作用。其中有祥和治愈的曲子,能在不知不觉中捕捉到其音乐风格的一面。同时,他也创作了一念起诗就想要把人唤醒的东西(笑)。并且,我一直很重视这样的东西,从平泽先生的音乐中学习到了同时呈现相反东西的主题。我认为持有相互矛盾的事物是重要的,不把相互矛盾的东西当作相互矛盾的话语是很棒的。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是黑还是白,只有唯一且决绝的态度,这样简单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然而,如此一元式的、孩子气的价值观在世间充斥着,我无论怎样都想要与之对抗。
平泽进的访谈
Q1:请讲讲您听到《妄想代理人》这个标题时的第一印象。
“妄想”是内心的产物,“代理人”是现实性的鲜活词语,它们组合在一起很有魅力。
制作音乐时,您听了今导演以及工作人员的讲解后,有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本次几乎营造出了“随我做”的制作氛围。既有能在其中悠闲作业的安心之感,同时也能感觉到不能与意象相悖的紧张之感。
Q3:关于 OP 曲《梦之岛思念公园》。它就像作诗一样,是凭借着怎样的想法创作出来的呢?
如果过于靠近《妄想代理人》的故事,那么原本特意做得不明显的那些东西,就会被歌词给剧透掉。所以,导演特意关照不要出现这样的局面。另外,相当于《妄想代理人》的“核心”部分与我的作品之间的共通性被找到了,接着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创作歌词。
Q4:关于经手OP的作曲及编曲,加入了什么样的想法?
https://img2.baidu.com/it/u=3540082908,8859814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以无牵挂的喜悦以及散发着善良味道的安心作为“不安”的要素进行病态描写是导演的要求。为达成此目的,曲调需尽量明亮,接着把强力的混声合唱和鸟叫等,任何人均能感受到积极性的响声搭配在一起。之后,通过在歌词中加入一句话来将这些全部推翻,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制作出来的。电视播放的版本中不存在这部分内容,然而原声 CD 版的中间部分有对其进行反面描写的部分。原声 CD 版的这部分是与经过病态处理的唱词无关的、能给人带来安心感的部分。这种处理方式,恐怕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听过。
A5:看了作品的OP影像,您做何感想?
害怕。日常眼中的风景,哪怕只是改变了观看的方式,居然就会变成这样,这让人背后一凉。
关于 ED 曲《麻洛美的主题》。这是一首与 OP 形成对称的静寂的曲子。请讲讲在乐曲制作过程中的目标是什么。
A6:不好回答的问题。请在之前的回答中寻找提示。
关于伴奏的作曲形式是什么?另外,从今导演那里收到了何种形式的订单?
事先获得了所有曲目的要求清单。导演在这份清单上对每首曲子都写下了简单的要求。
我一边看着角色图、曲目的要求清单、剧本一边作业。
每首曲子完成 80%阶段后,会马上上传到 FTP 服务器,接着团队及导演听后进行评价。若存在问题,就会在邮件列表中被指出,修改后再次上传,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形式。
您与今敏导演从《千年女伶》开始成为搭档。今敏导演作品的魅力是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导演自身与自己的作品保持着距离,所以仅从没有随意爱恋这类东西这一点来看,就具有“不容逃避”的普遍性说服力。
Q9:请说说看到实际完成的作品后的感想。
现阶段无法做到客观地看待。我会关注自己的工作,在进行观察的时候都会进行反省。
这次工作中,请分别举出最不好做的方面以及最开心的方面。
解读“要求”并非易事,同时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清单上所写的要求较为简单,有时会让我产生疑问,比如其中写有“hip hop”。我一边在心中想着“就这?”,一边进行作曲,也觉得很是愉悦。
Q11:至今为止的人生中,有过“希望球棒少年来”的时候吗?
A11:看起来是不会来我这里了。我是缺了点什么吗?
现在导演正处于作品制作的关键时期,请您给他说句话。(采访时该作品正在制作中)
A12:有时导演会拿自己的作品开玩笑,我喜欢这点。
这样的态度怕是和作品的力度及品质相关吧。
请您继续这样的路线。
页:
[1]